胡 蕊
徐連堂:黑木耳產業(yè)致富帶頭人
胡 蕊
說起徐連堂,在有著“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稱號的東寧,早就是無人不知的人物。2006年,根據全縣黑木耳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東寧縣委、縣政府察覺到亟需一名懂理論、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員,領導們和很多菌農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徐連堂。當時,徐連堂住在道河鎮(zhèn)和平村,有年生產十幾萬袋木耳的廠房和場地,還有一個雙目失明的母親需要照顧。雖然人人都知道他是最佳人選,但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能否把他請來,大家心里都沒底??蓻]想到的是,當找到他說明情況后,他二話沒說,說服了親人,欣然接受了這份工資不高、待遇不好,壓力卻很大的工作,拋家舍業(yè)地干起了食用菌技術推廣,這一干,就是11年。
11年來,他風里來、雨里去,刻苦鉆研、勤奮工作,全心全意幫助群眾解決黑木耳生產當中的難題,為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和農民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獲得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牡丹江市十佳公仆、牡丹江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標兵、黑龍江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當選為中國食用菌協會黑木耳分會理事。2010年9月,東寧縣委、縣政府根據徐連堂的突出貢獻,特將其轉為正式干部并擔任東寧縣供銷聯社食用菌技術推廣站站長。如今,黑木耳產業(yè)成為東寧市第一富民支柱產業(yè),占農民總收入的70%以上,帶動東寧市連續(xù)8年農民人均收入全省第一。驕人成績的背后,凝結著徐連堂無數的心血與汗水,可他在面對媒體的采訪時,卻總是擺擺手笑著說:“我是黨員,又是農民的兒子,沒啥說的,多為農民致富做點兒事我高興!”
徐連堂為菌農講解技術(右二為徐連堂)
1994年,徐連堂開始從事地栽木耳生產,剛開始他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與挫折。因此,對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對于菌農的難題和疑問,他感同身受,也幾乎有求必應。從事食用菌技術推廣工作后,他更是立志要讓更多的菌農走上致富路,幫助他們盡量規(guī)避生產風險。11年來,徐連堂幾乎沒有休息日,老伴說他就是“一臺工作機器”。下班回到家里,也會有焦急的菌農拎著問題菌包來請他幫忙診斷,他不但不厭煩,反而開玩笑說“天天有人送我厚禮”。為了能隨時解答菌農的問題,徐連堂常年堅持24小時開著手機,每天咨詢電話一個接一個,被單位同志戲稱為“114咨詢臺”。他還常?!斑B軸轉”下鄉(xiāng)培訓指導菌農,嗓子發(fā)炎就靠服“胖大?!薄安萆汉鳌焙瑘猿帧S械拇鍡l件很艱苦,他就頂著零下10多度的寒氣在操場上給菌農授課,一堂課講完手腳都凍麻了。這些年來,徐連堂給菌農講技術、解難題從不收費,只要菌農有要求他從不推辭,近處騎自行車,遠處騎摩托、坐客車,有時還要自己搭路費,可他毫無怨言,總是說,“全市有1.8萬戶菌農,家家都渴求新技術,我太理解了!”一些朋友因為他太忙而與他漸漸疏遠了,還有一些朋友常常開玩笑說他“掙錢不多干得挺有勁”,徐連堂總是一笑了之,該怎么干還是怎么干。正因如此,他廣受菌農信賴和稱贊,都視他為“主心骨”和“貼心人”。
木耳現代化栽培
徐連堂深知,做任何事都不能吃老本,不能滿足過去的成績,只有不斷學習探索新技術并推廣下去才能帶領農民過上好日子。在給菌農開展技術培訓的過程中,徐連堂也不斷學習探索著新技術。11年來,他走遍了北方的木耳主產區(qū),每到一處都深入了解當地情況,虛心學習請教,還自費到科研院所進行學習。學到新技術后,他就利用菌農生產的間隙,協調各鎮(zhèn)農技部門和村委會,辦班培訓菌農、解答技術咨詢、下村入戶指導、開展新技術試驗……他講的問題針對性、時效性都很強,農民聽完后都感覺很“解渴”。他還重點培育了一批鎮(zhèn)、村的技術帶頭人,依靠典型帶動農民致富。據統(tǒng)計,11年來,徐連堂累計加班加點800多個工作日,深入各鎮(zhèn)村舉辦黑木耳技術培訓班1500多場次,培訓菌農70000多人次。到農戶家中和種植現場開展技術指導累計2000多戶次,東寧市十分之一以上的菌農家里他都去過。接待菌農咨詢6000多人次,占東寧市菌農戶數的三分之一。電話解答菌農技術咨詢30000多人次,幾乎覆蓋了東寧市所有的養(yǎng)菌戶。開展電視講座300余期,舉辦遠程網絡教育大課堂10多期,編印技術資料十多類50000余冊,惠及全市菌農。11年來,他在全市先后推廣了袋料栽培、小孔單片、秋耳、越冬耳等一系列新技術成果,許多菌農在他的帶領下走上了致富路,東寧黑木耳產業(yè)也實現了提檔升級,質量、效益年年都有明顯提升。
這些年,在東寧黑木耳栽培界流傳著一句話,“世界木耳看中國,中國木耳看東寧,東寧木耳看徐連堂?!蹦塬@得如此高的評價,源于徐連堂對木耳栽培技術的不懈探索。為了提高黑木耳品質,徐連堂率先進行了黑木耳小孔單片栽培實驗并獲得成功,由此確立了東寧黑木耳栽培技術引領全國的地位。小孔單片木耳的產量和售價較大朵木耳均高出30%以上,僅這一項技術,就使東寧市黑木耳生產實現年增收5億元以上,之后這項技術開始在全國推廣。徐連堂還獨創(chuàng)了黑木耳越冬栽培模式,其特點是低碳環(huán)保且成本較低;帶領科技示范戶進行“春耳秋管”和“秋耳越冬”的研究和推廣,僅“春耳秋管”一項技術,就使每袋木耳增產10克以上,使東寧市黑木耳年增收5億多元,可謂小技術大產值,這項技術隨后也在全省進行了推廣。2012年,為了使黑木耳栽培實現省地、省水、省工、提質、降險、增效的目標,徐連堂帶領科技示范戶進行塑料棚室掛袋栽培黑木耳的探索,當年取得成功,并迅速推廣到全市。他還先后撰寫了《食用菌栽培技術》《黑木耳小孔栽培技術》《黑木耳棚室掛袋栽培技術》等技術資料,指導全市耳農規(guī)范化生產。組織起草了《無公害黑木耳寒地栽培技術規(guī)程》征求意見稿,幫助技術監(jiān)督部門制定《東寧黑木耳產品標準》,起草《黑木耳栽培木屑標準》,現已被各地廣泛采用。先后在國家級核心刊物《中國食用菌》等雜志上發(fā)表了《地栽香菇栽培技術》《黑木耳棚室立體吊袋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等學術論文。協助省農委錄制《綠色黑木耳小孔栽培技術》、編著《黑木耳全產業(yè)鏈圖解》等大量技術資料。如今,徐連堂已不止是東寧和我省黑木耳主產區(qū)響當當的技術專家,他還先后到華北、西北、西南地區(qū)甚至俄羅斯、韓國等國家指導黑木耳栽培,成為全國黑木耳栽培技術研發(fā)推廣領域的領跑者。
帶領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這是徐連堂最大的心愿。他用扎實的工作和質樸的情懷詮釋著共產黨員的使命、責任和擔當,展示著共產黨員應有的精神風貌。他是菌農心中的“活雷鋒”,是群眾眼中當之無愧的好干部,也是值得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好榜樣。
責任編輯/郭存發(fā)guocunf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