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明??
摘要:華喦為清代畫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出身寒素,以鬻畫為生,其藝術品格“文質(zhì)香兼而能超出畦畛之外”,是典型的文人畫家職業(yè)化與職業(yè)畫家文人畫的代表。在花鳥畫方面建樹頗深,但人物畫方面也有獨到的成就,在人物畫題材選擇中,特別鐘愛帶有文學故事性質(zhì)的題材,其《竹林七賢》就是這類題材中的一張。“竹林七賢”在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中有著獨特的內(nèi)涵與意境,不管是文學上還是繪畫中都有所呈現(xiàn),耳熟能詳?shù)墓适骂}材在華喦的筆下再次描繪,
呈現(xiàn)了不一樣的藝術視覺。
關鍵詞:華喦;《竹林七賢》;藝術品質(zhì);圖式內(nèi)涵
一、 華喦其畫其人
華喦是“揚州八怪”之一,清代畫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皳P州八怪”中的“八怪”為約數(shù),并不是只有八位畫家,但是華喦的名字都會出現(xiàn)在“八怪”之中。其在花鳥畫方面取得成就巨大,小寫意花鳥畫被后世稱為“新羅體”,藝術成就被稱為“空谷足音”。華喦有三絕之稱,精通詩書畫,留有詩集《離垢集》。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中有華喦的簡要概述:“華喦,字秋岳,號新羅山人,閩縣人。善畫,工詩,書法六朝,善三絕之勝。僑居杭州,后客維揚最久,晚年歸西湖,卒于家,年已八矣。”
在這簡短的文字間流露出華喦較為坎坷的生平,華喦出生于福建上杭縣白沙里華家亭,因古時福建上杭稱新羅,華喦為“不忘桑梓之鄉(xiāng)”,所以以新羅山人自稱。華喦出身寒素,家庭背景并不顯赫,父親據(jù)考只是一位造紙的工人。后迫于生計,僑居于異鄉(xiāng)杭州,其中在杭州居住最久。他為終生以鬻畫為生,可謂是一名職業(yè)畫家。但是他勤奮力學,摹古創(chuàng)新,他善于學習前人的優(yōu)秀技法,但是反對模古,堅持創(chuàng)新,他常說道:“但能用我法,孰與古人量”,這種精神在那個習古與模古流行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最終獨出機杼,其作品呈現(xiàn)出“文質(zhì)香兼而能超出畦畛之外”的藝術品質(zhì)。他是清代畫文人畫家職業(yè)化,職業(yè)畫家文人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在人物畫方面成就斐然,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藝術力挽八怪的“頹風”,打破宮廷繪畫主導審美的作用。
華喦的一生是貧素而又坎坷的一生,一生僑居他鄉(xiāng),雖以鬻畫為生,但并不富有。薛永年先生在《華喦通論》中概括華喦的一生用到了“一身貧骨饑鴻”,這本是華喦為惲南田畫冊所提詩句:“一身貧骨饑鴻,短短褐蕭蕭冰雪中?!狈旁谌A喦的生平中,也最為貼切恰當。華喦在年輕時對仕途功名還是抱有一定的幻想和向往的,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在結(jié)識巨公后,經(jīng)巨公的保薦,獲得了特旨召試機會,官授縣丞一職,明清時縣丞為正八品官,比七品芝麻官還小一品。華喦沒有選擇走向仕途的這條道路,此時他應該對功名仕途徹底的死心了。之后的華喦繼續(xù)選擇以鬻畫為生,追求“枝隱”的生活,并以此自好,以“解弢”名館,以“離垢”命名自己的詩集,樹立了“筆端刷卻世間塵”的遠大理想。這些命名和自號,無疑都透露著華喦思想的上的追求,也是他在作品上藝術品質(zhì)追求的體現(xiàn)。
二、 《竹林七賢》圖式內(nèi)涵
竹林七賢是中國畫人物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內(nèi)容之一,是描繪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向秀、山濤、劉伶、阮咸及王戎等七人常在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雅聚,或是撫琴對彈,或是談玄說道飲酒縱歌,灑脫而又快活,后逐漸去掉地名,用竹林泛指。
現(xiàn)有關“竹林七賢”的研究也比較充分,“竹林七賢”的名稱由來、世間、地點等眾說紛紜。其中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認為,先有“七賢”而后有“竹林”?!捌哔t”出自《論語》“作者人”(《憲問》)之數(shù),與“三君”、“八俊”等詞語意義相同。西晉末年,比附內(nèi)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 也不是真正的“竹林”,而是一種泛指。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道:“魏晉六朝時期,政治上極度的混亂與社會上的極度痛苦,造就了精神上的極度自由,是思想極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期?!边@時期社會空前動蕩,南北分裂,權柄間你爭我奪,到處是殺殺砍砍,可謂國無寧日,老莊人生無常,此時的社會極度動蕩,是一個思想文化大變革的時期。有才華的仁人志士報國無門,企圖解脫的學說漸漸深入人心,只好無奈扮演成不問政事、特立獨行、放蕩不羈的形象。他們唾棄禮教,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又風流自賞,如嵇康所說“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 華喦《竹林七賢圖》的藝術品質(zhì)體現(xiàn)
華喦在人物畫選材方面是有喜好的,他不屑封建統(tǒng)治者推崇的圣賢貴胄、烈女佛像,卻偏好有文學故事的題材。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藝術力挽八怪的“頹風”,打破宮廷繪畫主導審美的作用。華喦的人物畫多用山水配7景,人物多以白描形式呈現(xiàn),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稍賦淡彩。在選材上特別鐘愛帶有文學故事背景的題材內(nèi)容,如膾炙人口的《春夜宴桃李園圖》、《西園雅集圖》、《竹林七賢圖》、《蘇米對書圖》、《商山四皓圖》等。
除了華喦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的影響,由當時社會審美意識決定外,更重要的是和和華喦的藝術追求與品質(zhì)有關系。在他的詩集《離垢集》中可以讀到:“仆性愛山水,每逢幽處,競?cè)胀鼩w。研聲志趣,幾彌層壁”,他在《自寫小像》題詩中說道:“嗤余好事徒,性耽山野僻。每入深谷中,貪玩泉與石?;蛴銎媲疔郑p飛折齒屐。翩翩排煙云,如翅生兩腋。此興四十年,追思殊可惜”,他對山水歸隱式生活的追求是一種本性的回歸。另外,在其晚年
傳授張四畫法時說道:“雖然畫藝也,藝成則賤。必先有以立乎其貴者,乃賤之而不得。是在讀書以博其識,修己以端其品。吾之畫法如是而已?!边@說明他除了在追求自身技法上的進步,更看重文學式修養(yǎng)的提升。任何繪畫作品都是畫家在某一時空階段性思考后的痕跡,更多的是畫家內(nèi)心世界的敞露,這種藝術品質(zhì)的外漏,呈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華喦文質(zhì)相兼的藝術品格。
華喦的《竹林七賢圖》作于戊辰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現(xiàn)收藏與首都博物館,為華喦67歲所做,此時華喦的人物畫風格已經(jīng)成熟,個人藝術風格也確立了下來。擅于運用對環(huán)境的描寫,人物神情姿態(tài)的描繪,雖為膾炙人口的故事,但在華喦的筆下卻另有一種風味。麻瑞民在《華喦研究》中這樣說道:“他的人物造型,習慣于通過對象外形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內(nèi)在的性格,借以突出不同人物的典型和情操,并善于作有計劃的聯(lián)系,相互默契,使之情景交融,饒有韻味。”畫面分為遠景、中景和近景三個部分,近景描繪了怪石林立,潺潺小溪相圍繞其中,一道人伏在巖石之上,身邊書童攜酒壺立在深厚,似乎沉醉其中。中景描繪的是其余人物若隱若現(xiàn)在竹林當中。遠處的淡霧環(huán)繞竹葉,一座遠山若隱若現(xiàn),將遠景推向更遠的空間。將人物分三組描繪,三組高士或是撫琴對彈,或是談玄說道。中間一組人物回望向正伏在巖石上觀流的高士,更是將三組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在一起。單國霖在《文質(zhì)相兼 空谷足音——華喦藝術品格論》中這樣說道:“說明畫家對“寫形”的精微描繪已不感到滿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挖掘人物內(nèi)心的情緒意態(tài)”。
華喦的藝術品質(zhì)是“文質(zhì)相兼”,其核心也就是雅俗共賞。題材偏愛文學故事題材,膾炙人口的故事題材,華喦通過精心的環(huán)境描繪和人物外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有計劃的聯(lián)系情節(jié),情景交融,最終塑造了別有韻味的人物形象。在技法上堅持創(chuàng)新,采眾家之所長,從形式到題材上融入自身情感表達,所以形成了自己比較鮮明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樊波.中國畫藝術專史 人物卷:[M]. 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8.12。
[2]盧輔圣.華喦研究:[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5。
[3]鄭午昌.中國畫全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6.5。
[4]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揚州畫派書畫全集.華喦》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