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贏君、子非
鄙視鏈上無贏家
會贏君、子非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愛比較。似乎通過比較,再平凡無奇的自己,也會有些與眾不同的格調(diào)。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至于客觀上是不是真的好,有待商榷。
比較是天性,衍生出鄙視,繼而有了鄙視鏈。人們學會了花樣迭出的“看不起”,比如:
中國高校的鄙視圈,早已自成派別。每人標準各異,但“清北復交浙科南”無疑在鏈條頂端,985、211也是重要的進階標簽。
學生家長置身大學差別歧視體系中,人心之間微妙的優(yōu)越感,使得每個存在差異的個體都無法獨善其身。而那些自認為沒有站在鏈條合適位置的人,自然都會特別鄙視“鄙視鏈”。
在中國,一紙文憑很重要。無論今日高校如何日漸臃腫萎靡,國人對學歷的重視以及約定俗成的名校情結,依然根深蒂固。
讀一所最有可能打破階層板結的名校,才能離金字塔頂端更近。文憑是人的第二張臉,而國人重視臉面是出了名的,越名牌的文憑,越能滿足虛榮心。
上世紀80年代,據(jù)說有一名華南工學院(現(xiàn)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跑到了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一說起自己是“華工”出來的,便遭到了華中工學院學子的鄙視:“只有華中工學院,才能簡稱‘華工’。”
同樣的情況也曾出現(xiàn)在南昌大學的同學身上,當他們跑到江蘇說自己是“南大”畢業(yè)時,就會被當?shù)厝顺爸S,“‘南大’必須是南京大學!”
每個人都想通過碾壓下級以顯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與尊嚴。以至于某些學者國外學成、或載譽歸來后,對并不聞名的本科學歷羞于啟齒,只以后來光鮮的履歷示于人前。
盡管政府禁止公布重本率(即一本線以上進入重點本科大學的數(shù)量),也不提倡報道中、高考狀元,但每年成績公布,各大媒體版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各省排名前列的學霸們分享成功經(jīng)。家境殷實的學生,才能夠選擇海外留學。大部分聚集在“紡錘體”中部的普通學子,依然要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才有可能到另一座城市,過上另一種人生。
學校宣揚重本率,意圖吸引優(yōu)質(zhì)生源、展示培養(yǎng)能力。該數(shù)據(jù)歷來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即便伴隨高校擴招、學校升格,文憑含金量下降等既定事實。家長學生在決策時仍顧不了太多,哪所大學名氣大、就業(yè)率高,就報讀哪所。
大部分大四學生求職,因社會經(jīng)驗尚不豐富,學歷仍然是通向用人單位的敲門磚。邏輯簡單粗暴,但在目前的國情之下,依然普遍適用。
每個人都下意識地標榜學歷,畢竟它同時考察個人經(jīng)濟資本與文化資本擁有量的潛在可能性。準確度存疑,但便利性顯著,后者經(jīng)常性壓倒前者,這一識人工具被HR人力資源普遍使用,或濫用。絕大多數(shù)企業(yè)看重本科學歷,知名企業(yè)HR甚至有一條招聘的不成文規(guī)定:簡歷一多,不是985、11直接刷。
如此環(huán)境,擁有第一梯隊文憑者,自然笑傲中國名校鄙視鏈。清北畢業(yè)生至少在內(nèi)地全行業(yè)通吃,仿佛一朝學袍加冕,便可以睥睨其他院校畢業(yè)生。往下是高校排行榜前10??停簭偷?、上交、浙大、南大、中科大等大學,進得了這些院校,就非等閑之輩。
他們身上有某種光環(huán),即使和普通院校學生一樣找不著北,一樣迷茫,一樣眼高手低,企業(yè)還是對他們有天然好感。
前10開外,還有近30所被寄予厚望,要建設成“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985院校;然后是73所211非985院校。一眾“雙非”重本院校的學生則有點尷尬,他們學校的實力與高考分數(shù)線未必輸于211,但只是因為名頭不夠響亮,在交換、求職、出國時經(jīng)常矮人一頭。
當然了,能進入上述院校求學,說明你還算處于金字塔上層。下方還墊著二本、三本、???、高職等院校。眾多二本院校學子心里承受的壓力與不甘,難于贅述。
所以,他們有的成為考研隊伍的生力軍,家境不錯的同學則考慮出國鍍金,無不希望脫身現(xiàn)處鏈條位置,改變除家庭以外的第二個出身。
人類是需要鄙視鏈的。有了金字塔式的社會價值排序,人類才有了向上奮斗的動力。而高校鄙視鏈的形成,也讓廣大學子擁有了自強不息的外在推力。雖然不知道山的那頭會是怎樣的風景,但爬與不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從微觀的角度說,鄙視鏈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人腦處理信息的分類簡單——標簽夠用就行,雖然損失了信息、犧牲了效度;二是由于人心深處,始終處在蠢蠢欲動的惶恐不安當中。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自卑,我們想超越他人,想證明自己總有某處較他人略勝一籌,哪怕它轉(zhuǎn)瞬即逝,甚至浮華不實。
我們力證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對歸屬感的需求也同樣強烈。于是,名校的身份似乎能減輕些許焦慮和寂寞。
其實,高校鄙視鏈與所有叢林法則以及游戲規(guī)則一樣,過分較真的人,都容易輸。如果不能夠成為那個制定游戲規(guī)則的人,那最好遵守法則,步步為營。
當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一再確認自己的位置與價值,社會平衡消除了各種形式的不公,鄙視鏈就會消失。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一天不會很快到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在鄙視鏈中找準合適的生存位置。
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