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鞏佳星
自然乃吾鄉(xiāng):換喻、隱喻視角下的《歸園田居·其一》
□ 鞏佳星
陶淵明作為魏晉時期“田園詩歌”的代表,他的詩歷來受到批評家們的贊賞,特別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可視為《歸去來兮辭》的姊妹篇,是他斷斷續(xù)續(xù)為官生活的總結和反省,表達了對官場的憎惡和對山村田園生活的向往?!保ɡ铌柎海骸短諟Y明〈歸園田居〉五首評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但是歷代詩評大多傾向于從外部研究著手,分析詩歌所表現(xiàn)的情感,很少從語詞本身及語詞間關系著手對詩歌進行分析。本文力圖從詩歌語詞自身及語詞間的換喻、隱喻等角度對詩歌進行解析,闡釋詩歌內(nèi)部的象征空間。
好詩是信息組成的,信息越多,詩就越美?!稓w園田居·其一》向讀者呈現(xiàn)了大量的信息,歷代評詩者都將此詩分為三部分,前八句為歸之因,中間八句為歸之地,結尾為歸之樂。經(jīng)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此詩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進行劃分。前八句為一層,作者從“追憶”出發(fā)表達自己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三組時間序列上的思想情感;中間十句為一層,寫的是作者歸隱后的生活,描寫了宅屋處—堂屋邊—他村處—村落里—庭室里五組空間序列上的情景;最后兩句呼應了主題,統(tǒng)攝了全文,表達了作者返歸自然的欣喜之情。從時間的縱向發(fā)展以及空間的橫向延展角度分析,文本具有一種換喻與隱喻關系,筆者則試圖從換喻、隱喻角度出發(fā)對陶潛《歸園田居·其一》進行批評,這對深層理解《歸園田居·其一》具有一定的意義。
雅各布森的詩學理論認為隱喻和換喻是語言的基本模式,詩歌的主要推動力是隱喻,而敘事的推動力則是換喻。相似范疇可以有多個方面的相似,例如白和黑構成隱喻,是因為它們都是形容顏色的詞,冷和熱構成隱喻,因為它們都是形容溫度的詞,而相近性則是從具體的時空關系以及邏輯上的前后順序而言的。在中國的詩歌中,換喻、隱喻等因素經(jīng)常交織在一起,營造出復雜豐富的意境。對《歸園田居·其一》進行換喻、隱喻方面的解讀,品味詩歌更深層次的意蘊,“于細微處見真知”顯得尤為重要。
詩云: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前八句,陶淵明從“追憶”出發(fā)表達自己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三組時間序列上的思想情感。
時間換喻:“少年、青年、中年”時間上的換喻。從一個“少”字可以看到這一思想處于少年時代的時間系列中,少年時沒有適應世俗的情態(tài),情性中本來愛的是丘山;“三十年”以及“戀”、“思”處于青年時代時間序列中,作者青年時代誤入官場,在塵世生活中對自己過去的自然生活及自然情性有所懷戀;開荒、守拙是在現(xiàn)在的時間節(jié)點上懷想自己中年辭官歸隱后開荒南野、守拙園田的生活。作者在現(xiàn)在的處境中回想了自己在少年、青年、中年的情景,慶幸自己并沒有與官場同流合污,并仍然保持自己的高潔。
空間換喻:“自然、官場、自然”空間上的換喻。少年時處于自然中,青年處在官場中,中年又回歸到了自然中,從自然開始,到自然結束,構成一個圓形空間換喻結構,這些空間換喻結構的轉變可以看出作者最終的歸處是自然,雖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語詞隱喻:“丘山”與 “俗韻”構成一種相對立的隱喻關系:自然與非自然,“以丘山來代替大自然,以自然和俗韻相對”;“俗韻”與“塵網(wǎng)”都隱喻著官場生活,表現(xiàn)了陶淵明對黑暗官場的否定和批判,田園、自然才是他的心安處;“羈鳥”與“池魚”都隱喻被束縛的心靈,“舊林”和“故淵”隱喻自然的歸處,作者自比“羈鳥”、“池魚”,形象地表現(xiàn)出詩人“心為形役”的痛苦,表明自己身在官場的痛苦處境,而“舊林”、“故淵”強化了自己回歸田園的迫切心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都隱喻自己向往的“自然生活”,雖然用不同的詞語,但最終的歸處都是自然之地。
前八句總體隱喻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惡,以及對自然生活的向往。
中間十句,描寫了作者歸隱后的生活,主要從空間換喻的角度出發(fā)。
空間換喻:作者處于“此在”、“現(xiàn)實”時間序列視域中,進行空間上的移位與轉換。方宅—草屋—后檐—堂前—遠村—墟里—深巷中—桑樹顛—戶庭—虛室組成十個空間換喻意象,它們又可以歸成五類大的空間換喻意象(下圖括號里的文字),從這些空間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歸田后的行蹤總處在自然中。
空間隱喻:五類大的空間意象共同隱喻的是自然,屬于作者自然生活與自然性情的一部分,即作者心靈的旨歸處。如下圖:
這五組空間換喻關系構成了一種“封閉”結構,從宅屋處開始,最后又回到了庭室中,宅屋與庭室都是作者自然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從自然開始,又以自然結尾,整個空間換喻的中心都是自然,可見作者心靈的旨歸就是自然,“自然田園是吾鄉(xiāng)”是陶淵明最終旨歸處,這種換喻中又含有相似的隱喻關系,所有空間意象都隱喻自己鐘愛的自然。
最后兩句,描寫了作者歸隱后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點明了詩的主旨,前面的九句整體與最后這一句形成一種隱喻關系,都隱喻想回到自然的思想,“自然”在陶潛的詩作里既是實在的自然之界,又是作者心靈向往的“極浦”。
除了意象排列方面的隱喻與換喻關系外,此詩在節(jié)奏與押韻方面也具有隱喻的關系。
從每一句詩的節(jié)奏與停頓點來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的節(jié)奏大體屬于2+3的節(jié)奏,二十句節(jié)奏相似,構成一種隱喻關系。這首詩主要押的韻是韻母(an),韻腳分別是山(shan)、年(nian)、淵(yuan)、田(tian)、間(jian)、前(qian)、煙(yan)、顛(dian)、閑(xian)、然(ran),十個句子押同樣的韻,也體現(xiàn)了語言學上的隱喻關系,呈現(xiàn)出一種重疊復沓的節(jié)奏,增強整首詩的韻味。押韻和節(jié)奏的隱喻使整首詩具有音樂感、充滿節(jié)奏感,強化了作者對自然的向往之情。
從隱喻、換喻的視角對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進行解讀,可以更深入地體會詩人不同時期的情感,由不愛官場、到不得不進入官場、到對官場生活的厭惡、直到最終躬耕田園,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棄、對自然生活的向往。
蘇東坡曾經(jīng)這樣評價陶淵明詩:“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保ā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四)經(jīng)過對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換喻與隱喻關系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豐富的奇趣。被鐘嶸評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陳延杰:《詩品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頁)的陶潛在祥和安寧的田園詩中隱喻自己對塵俗官場生活的“金剛怒目”,對“自然乃吾鄉(xiāng)”的熱忱。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研究所研究生,郵編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