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增強 毛文忠 李俊
(南京醫(yī)科大學 江蘇南京 210029)
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研究①
姚增強 毛文忠 李俊
(南京醫(yī)科大學 江蘇南京 210029)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以及數理統(tǒng)計法對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的整體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出對體育社團校際交流影響較大的幾個因素,為改善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現狀提供依據。研究表明,體育社團校際交流呈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態(tài)勢;交流形式與內容并不單一和局限;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是否有交流平臺、是否有外部資金支持、社團場地狀況、骨干成員對外交流意愿、有無指導老師、社團活動頻度6個因素對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體育社團校際交流有影響,其中OR值最高的為“是否有交流平臺”,本文還針對調查結果給出了相關建議。
高校園區(qū) 體育社團 校際交流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overall status of the interschool exchange of sports associ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parks of Jiangsu Provience, and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which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beneficial to better improv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school exchange of sports associations presents two polariti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are not single;ou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xchanging platform,external funding support,condition of association ground and equipment, key member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associations, advisor,frequency of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Exchanging platform is the most influence factors with the highest OR. This paper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ark; Sports association; Interschool exchange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眾多城市先后開始在城市周邊興建高校園區(qū),江蘇作為高等教育大省,也較早開始了高校園區(qū)建設,先后在南京、蘇州、常州、徐州等地建成了數個規(guī)??捎^的高校聚集區(qū)。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各個園區(qū)在各自的城市中已經形成了集科教、商業(yè)、居住為一體的重要板塊。眾多的高校也基本都在各園區(qū)有了新的校區(qū),園區(qū)內高校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體育社團作為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平臺在學校體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體育社團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對外交流的活躍度上,體育社團活躍的校際交流不僅能促進整個高校園區(qū)內體育氛圍的營造,更重要的是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將會起到強烈的促進作用,也對高校園區(qū)內的體育資源整合與共享起到相當積極的作用。為此,本文將針對高校園區(qū)內學生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展開調查和探討,以期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發(fā)展對策。
本研究以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體育社團的校際體育交流狀況為研究對象,選取南京江寧大學城和南京仙林大學城內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醫(yī)科大學、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等12所院校進行深入調研。
通過數據庫查閱高校校際交流、高校園區(qū)、體育社團等相關文獻資料百余篇,并對其中與本研究聯系較多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對所調查的每所高校的負責官方體育交流的體育系(部)或團委的負責相關事務的老師發(fā)放1份問卷,同時在每所高校中選取8~10個體育社團的負責同學進行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回收問卷128份,并全部為有效問卷。
走訪各高校的體育老師、運動隊教練和社團負責人、社團成員進行深入溝通交流,談他們對于校際體育交流的看法和感受,并就研究內容與相關專家進行咨詢。
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運用SAS 9.2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制圖。
對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的近3年學生體育社團調查顯示(見圖1),體育社團校際交流呈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態(tài)勢,“基本沒有”和“每學期3次以上”的均占到了總調查數的27.3%,“每學期兩次”的有21.1%,而“每學期一次”和“每年一次”的占比只有10.2%和14.1%。這可能跟學生體育社團自身的活躍度以及有沒有穩(wěn)定的交流渠道有關。
圖1 高校園區(qū)內近3年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頻度
在對高校園區(qū)內學校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的組織方式調查時,除了基本沒有對外交流的社團外還有93個社團在該選項中參與了調查,而有些社團不止一種對外交流的組織方式,因此調查結果多于有交流活動的社團總數。結果顯示(見表1),在高校密集的高校園區(qū)內,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嚴重依賴“社團成員自我聯系”和“學校組織”兩種組織方式,分別有48.4%和30.1%的社團會通過這兩種渠道組織活動;其次是“指導教師聯系”“協會類平臺定期組織”,選擇這兩個選項的社團分別占比為20.4%和18.3%;只有12.9%的社團有機會通過“企業(yè)類實體組織贊助”來組織交流。
表1 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的主要組織方式
該調查和表1的調查都是在有校際交流的社團中進行的,具體的交流形式可能是多樣的,調查對象可以選擇出多種選項。結果可以看出(見表2),作為體育社團,比賽還是絕大多數社團會選擇的一種交流形式,有82.8%的社團會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交流,而“技術交流”“聯誼活動”和“組織講座”也是很多社團的交流形式之一,分別有37.6%、22.6%和21.5%的社團會選擇,說明社團的校際交流形式并不單一化,這從調查中復選率很高也能表現出來;另外,有8個社團會以“聯合組隊”的形式進行校際交流。
表2 高校園區(qū)內學校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形式
根據研究初期的訪談和查閱資料,筆者在對社團負責人或負責老師的調查問卷中列出了可能影響高校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的因素:社團規(guī)模、是否有交流平臺、是否有外部資金支持、社團成員性別比例、主管部門、管理方式、骨干成員
表3 影響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學校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的主要變量及其賦值
表4 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學校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對外交流意愿、有無指導老師、社團場地狀況、社團活動頻度。將此10個因素作為自變量、社團校際交流頻度作為因變量進行賦值(見表3),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標準,對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學校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有6項進入回歸模型(見表4)。
分析結果顯示,對江蘇省高校園區(qū)內學校體育社團的校際交流影響最大的是“是否有交流平臺”,這說明平臺建設是促進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的關鍵;“骨干成員的對外交流意愿”和“社團活動頻度”兩個因素也對社團的校際交流有著較大的影響,這說明活躍度高的社團和交流意愿強的社團在高校園區(qū)這樣的便利環(huán)境更容易走出去與其他學校的社團進行交流;“社團場地狀況”“是否有外部資金支持”“有無指導老師”3個變量對體育社團校際交流的影響也較為明顯。
(1)無論是高校園區(qū)管理部門還是高校社團主管部門,或者社團的負責人要有積極創(chuàng)建“社團聯盟”類交流平臺的意識,平臺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激活體育社團的對外交流狀態(tài),對整個社團的活躍度將會是很大的提升。
(2)注重社團文化建設,豐富社團活動內容及方式,從管理、組織、宣傳上提升社團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學校體育資源要有方向性地向社團傾斜,對社團的場地、器材以及適當的校際交流經費給予支持,以此帶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3)學校的社團建設及活動盡量配備體育師資,對社團的活動開展予以指導,提高社團的技戰(zhàn)術水平,也增強社團成員走出去交流的信心和動力。
(4)體育社團的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基礎,除了收取一定的會費之外社團要積極引進商家贊助等形式的資金支持,努力擴大自身在校園及園區(qū)內的影響力,多多與校內外團體、機構合作。
[1]周高柱.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5(7):206.
[2]王步,曲業(yè)煌.論大學生體育社團的哲學內涵[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4):26-29.
[3]王建偉,彭國強.廣東省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交流狀況及影響因素[J].安徽體育科技,2013(6):60-62.
[4]何維民.高校體育社團的文化載體效用及其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5):39-41.
[5]趙偉.從社會學習理論看高校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運動技能的相關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6):94-96.
[6]吳秋林,茹飛霞.華東地區(qū)高校體育俱樂部現狀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3(3):39.
G807
A
2095-2813(2017)09(a)-0137-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137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4SJB170)。
姚增強(1979—),男,河南焦作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