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關鍵詞】 智障兒童;隨班就讀;課堂教
學;課堂關注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7—0033—01
有個別學生因為先天智力原因、先天生理缺陷等多種因素,在學習知識、心理健康、行為感知、認知等方面不能象健康孩子一樣健康發(fā)展而存在障礙,經(jīng)相關醫(yī)療機構或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定成為隨班就讀的學生。根據(jù)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每個兒童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然而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愛好和學習的需要, 因此,教育要考慮到兒童的不同特點和差異。對這些隨班就讀的學生,作為班主任的我們更要關注他們的成長和健康發(fā)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提高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立足課堂教學,加強課堂關注,給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一片愛的天空
每朵花都有綻放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父母的寶貝,每個孩子都有學習、成長的權利。我們深知人生沒有回頭季。隨班就讀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如果要求不嚴格可能會逐步落伍,完全失去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是否與大家的思維同步了,一些簡單的問題點名讓他們回答,一點一滴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課堂中其他同學的作業(yè)閱完了,我會等他們作業(yè)做完讓我閱,出了錯反復講解,直到他明白。有時在課外,我會主動指導他們學習上的一些問題,讓他慢慢來,不要有畏難情緒,把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與全班共同分享,把老師的愛,同學的愛融入在一起。
二、實施分層教學,重視課堂學習,給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前行的動力
隨班就讀學生不離普通班級,不單設教材,不單獨開課實施教學。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分層備課和上課。教師對于同一教學內(nèi)容,應根據(jù)學生智力的不同程度,分別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并在課堂教學中予以體現(xiàn)。對普通學生,明確按照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確定教學目的。對隨班就讀的弱智兒童降低要求,減小坡度,接受知識的容量上要小,數(shù)量上要少,掌握容易的知識,注重于識記能力的培養(yǎng),逐步加強理解能力。
三、學伴互助,給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潤物無聲的滋潤
對智力障礙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除了老師的精心輔導外,還應積極挖掘、利用好學生資源,讓優(yōu)秀學生或班干部跟智力障礙學生結成互助學習對子,幫助他們進步,這種同伴式的互助學習,往往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我的方法是:將智力障礙隨班就讀學生與性格溫和、樂于助人、學習成績好、責任心強的同學為同桌,讓優(yōu)秀學生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以孩子自己的方式,在課堂討論、課后練習時給他們必要講解和幫助,達到兵教兵的效果。經(jīng)常布置些與生活有關的數(shù)學問題或游戲,引導智力障礙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數(shù)學、應用數(shù)學,使其能主動地從數(shù)學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四、采取多元評價,促進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發(fā)展進步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要重視思想的輔導。在表揚其課堂表現(xiàn)的同時,通過耐心交談、聊天等途徑,讓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明白要想學得更好,課后還要不斷努力,遇到困難,老師和同學都愿意幫助他,并讓其知道大家注重的不是他的學習成績有多好而是他的每一點進步,克服心理上的懼怕,激起學習上進心和求知欲。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基礎訓練,讓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掌握最低要求的知識、技能。 如用普通學生的測試內(nèi)容對智力障礙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進行評價,顯然會大大挫傷很不容易培養(yǎng)起來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測試內(nèi)容的選擇上,我們會刪去較難的內(nèi)容,增加基礎知識和技能,并把平時的表現(xiàn)按百分比計入綜合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平時的積極表現(xiàn),使測試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五、長期抓和抓長期,抓學校和家庭的配合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是學習上的弱勢兒童,需要老師、同學持之以恒的幫助,有些知識點需要反復訓練,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應用,在學兩位數(shù)的退位減法,先讓其擺木棒減去幾個,得出結果,慢慢體會,然后列豎式,按照列豎式時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先從個位減起,直接能減的熟練了,再嘗試個位不夠減時向十位借一作十,變成直接能減的,并注意結果要正確,其他同學一個星期學會的,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需要兩個多星期才能初步掌握。每一點知識的掌握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一個智力障礙孩子教育是其他正常學生的四五倍,老師需要堅持再堅持,長期抓反復抓。每天都需要老師或同桌將作業(yè)單督促讓其寫好或幫助他寫好,由家長監(jiān)督幫助指導完成作業(yè)。作為班主任每周保持兩次以上電話聯(lián)系家長,互相交談孩子的情況和需要家長的配合,共商對策互相勉勵,讓順利學習,健康快樂的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