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幸
摘 要:耿文光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藏書家、目錄學家,研究耿文光的目錄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分析耿文光生平的基礎上,詳細探討《萬卷精華樓藏書記》《目錄學》等著作中蘊涵的豐富的目錄學思想,對今天的目錄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仍起到一定的參考意義。
中圖分類號:G25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9-0135-03
關鍵詞: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目錄學思想
1 耿文光其人
耿文光(1830—?),山西靈石蘇溪村人,清同治壬戌(1862)科舉人,官平遙縣儒學訓導,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藏書家、目錄學家。耿文光生于“多藏書,兼設書肆”的“耕讀之第”“自幼嗜書成癖,平生志在讀書”。五歲認字,楷篆并識。十六歲就讀完《十三經》,還讀了幾百首詩、幾十篇古文和八股文。他自十九歲應秀才考,咸豐二年(1852),他捐納海疆經費,得敘國子監(jiān)典籍;咸豐三年(1853),捐納本省軍需,得敘國子監(jiān)典簿。他二十六歲才中試,三十三歲中同治元年壬戌(1862)科舉人,后來應考了幾次進士都未得中,四十三歲應會試落選后,筑室藏書,閉門教讀,五十歲以后又應會試落第。光緒十五年(1889),為生計所迫,他參加了“大挑”之試,被選二等,任職平遙儒學訓導。之后,山西學政王可莊知他為“積學之士,且屬教職中第一流人物”,曾保舉去做知縣,但他以年老為由謝辭,仍嗜書如命,“年將八十猶讀書不輟”。為生存,晚年的耿文光“復賣書自度”,約于宣統(tǒng)二年(1910)“終于教館任所”。耿文光雖逝,但他的著述存世,精神不泯。另外,耿文光兼通醫(yī)道,廣施藥物,救濟貧苦。光緒三年(1877),山西大旱,其曾捐錢四百五十吊,救濟災民[1]。
耿文光博覽群書,尤精目錄之學,一生可謂集讀書、教書、藏書、著書于一身,人稱“藏書宏富,著作等身”。同治九年(1870),耿文光已藏書8萬余卷,并建“萬卷精華樓”于蘇溪村耿宅下河灘院。“萬卷精華樓者,因是書采萬卷之精華,遂以名其樓也。藏書者,自藏之書,非其所藏不錄也?!惫⑽墓獾牟貢?,可與清代山東聊城楊氏的海源閣、江蘇常熟瞿氏的鐵琴銅劍樓、江蘇吳興陸氏的皕宋樓和浙江錢塘丁氏的八千卷樓媲美,耿文光是我國民間最大的私人藏書家之一。
耿文光素性恬淡,蔬食布衣,將購書、藏書、讀書、著述視為平生最大的樂事。他“家道素豐,以購書致賃?!倍@時的耿文光仍稱“俸金之人,足以購書,茍得以廣所未見,則后之所聚,定勝于前,而篤嗜如吾,至老不衰矣”。耿文光藏書的目的在讀書、“博采學識”中研究學問,同治九年編《仁靜堂書目》8卷,同治十三年(1874),編《目錄學》20卷。光緒十三年(1887),著《萬卷精華樓藏書叢記》,共4部45類,146卷。光緒十四年(1888),又為??脊艜幱喠恕蹲嫌窈瘯俊?。光緒十五年(1889),完成了《苕溪漁隱讀書譜》。民國二十三年(1934),山西省組織學者名流成立“山西文獻委員會”,審定編輯《山右叢書》,將《萬卷精華樓藏書叢記》《目錄學》列入叢書第一部文獻首先出版。時有報刊曾報道過此事:“海內學者以先睹為快。”今耿文光的傳世之作《耿氏叢書》在國內各大圖書館均有存藏,為我國文化寶庫留下珍貴的遺產[2]。
2 耿文光的目錄學思想
光緒元年(1875),耿文光著手編著《萬卷精華樓藏書叢記》(有《山右叢書》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鉛印本),“凡九閱寒暑,四易其稿”“博考群書,默參校法,精心鑒別,以求一是”。至光緒十三年完成該書編撰工作,后來因為頗覺蕪雜,去掉“叢”字,而內容未動。耿文光自序著書用意,謂除防散佚、廣見聞而外,尚有四事:一自課、一訓俗、一考藏書、一當筆記。全書“分門別派,按部讀書,據書編目,因目知書”“叢記者,前后無次,多寡不倫,體例未賅,異于諸目,故曰叢記”。后因省名,而去“叢”字?!皡哺濉逼涑趺?。全書共4部45類,146卷,著錄書籍2,266種。該書被后人稱之為“治國學者之大門徑”,是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后第一部大型綜合性提要式書目[3]。該書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下設45個小類。它每記一書,首列書名、卷次,次為注釋(著者、版本、題解),次錄原書序、例、目錄、跋語等,次錄諸家評論,間附案語。
例如題記。耿文光撰《唐語林題記》:《唐語林》八卷(宋王讜撰),惜陰軒本,原本久佚?!端膸臁佛^本采自《永樂大典》,李錫麟重刊,前有引書目。原本采小說五十家,分為五十二門,其上三十五門出《世說》,下十七門,正甫(王讜)所續(xù),總號《唐語林》?!洞蟮洹匪d,凡四十八家,聚珍本以《封演聞見記》《虬髯客傳》補入,以還五十家之舊。第八卷記《御史臺記》三篇甚詳。諸家所記,多載當時御史事跡,戲笑之言,此則錄其要節(jié),多記典章故實。其他嘉言懿行,多與正史相發(fā)明。雖仿《世說》之體,與劉義慶之專尚清談者異矣。李氏跋曰:五十家書存者已少。升庵謂“《語林》罕傳,人亦鮮知耖。明嘉靖初有桐城齊之鸞刊本,分為上下二卷,自序云自得非善本?!薄端膸臁佛^本輯自《永樂大典》,分齊本二卷為四卷,《補遺》四卷,仍為八卷[4]。
例如按語。耿文光在《萬卷精華樓藏書叢記稿序》中記載:“一互文見義(前序已言者不錄后序,所錄后序皆前序所未言),一比類知體(如《說文》、如《金石》、如醫(yī)卜,每舉一類,皆采其書之最精語之最當者錄之,以為法式。合目中諸說觀之,而專家之學可得其大體),一悉據本書(凡策套類書,一字不及),一多存古義(古書愈散愈少,偶得一書名,尤當珍惜,況其說乎),一詳敘次第(每書自首至尾歷記其序、例、目錄、篇卷、跋語,茍有所亡佚,不難考而知也),一間附考證(加案字,以別之舊案,曰元案)。”文光案:此讀書之妙法也。予嘗以此為例,各集一類,如登山、臨水、吟風、賦月,比類而觀之,而淺深高下自見,與諸家分類詩選,別是一意。且如登塔登山,皆高皆險,要自不同,尤須辨別。每題先毆一想,思之不得,然后觀詩,先求其意,意勝矣,再觀其詞,詞工矣,再看其警策幾處。雖名篇佳什,必不能處處皆佳。其獨到之處,乃其可法可傳者也。得其精要,久久自有識力,其余補陳湊合,乃人人所能,不難知也。然世俗淺詞有因湊合而愈工者,亦有因湊合而愈拙者。則才力有高下,氣韻有雅俗,此又不可不知也。endprint
文光案:是書大旨多尊杜而鄙蘇、黃?!秾W海類稿》及《說郛》,皆載此書,然寥寥數葉,不若此為完帙也[5]。
例如注釋(著者、版本、題解)。耿文光在《萬卷精華樓藏書記》中記載:耿文光批,《雍虞先生道園類稿》五十卷,元虞集撰。元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后遷居臨川崇仁(今屬江西)。歷任大都路儒學教授、集賢修撰、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等,晚年謝病歸臨川。是書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計收詩文二千余篇,內容多關朝章國故及名賢勛舊之遺跡,為研究元代時政及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首都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卷十七至卷二十配抄本),有傅增湘、耿文光跋。耿文光跋曰:“《道園類稿》行本甚多,此本元刻元印,求之數年始得,以三十金購之,甚不惜也,靈石耿文光識。”每半頁九行,行十字,墨口,四周雙邊,卷內鈐有“濮易李廷相書屋記”“梁清遠印”“述之”“梁先植印”“耿文光印”“耿氏珍藏”“星垣”印記[6]。“歷觀諸家書目,如遂初、汲古、天一、絳云等目,于古書之支派流別,篇卷分合,都無所發(fā)明,其于學問之事,更相遠也。因匯聚史志,窮源溯流,得其解目者,而先解其目,繼又網羅群籍,得其解書者,而詳解其書,解不一解,錄不一錄,龐雜紛紜,幾不可讀?!盵7]
《目錄學》20卷,同治十三年(1874)完成編撰工作。耿文光《目錄學》序言中指出:“古人讀書最重目,欲治群書先編目錄,目錄成而學問未有不進者?!币虼?,他每得一書必錄其精要,“凡經史源流正變,史家之得失短長,諸子之精言奧語,文法之支分派別,悉于是覽焉?!痹摃跋蠕洉頂担巫嗣?,次編輯序第,次版本,次序跋,次舉要,次諸家論說,末附案語”。誠為“讀書之門經,下學之階梯”。舉凡一書之義理、旨趣、支流、派別、篇卷分合,皆了若指掌。例如《絳守居園池記注》《元遺山詩集箋注》。既以揭示所錄書籍的內容為主,又有自己的論斷,對于參考研究,十分有用[8]。
此外,同治九年,耿文光將萬卷精華樓藏書分經、史、子、集四庫,設十架。同時“刪蕪錄要,據目修書”編《仁靜堂書目》8卷。光緒十五年(1889),其完成了編著《苕溪漁隱讀書譜》一書,全書共4卷。該書“蓋取著書之體、校書之法、讀書之記、藏書之目,合而為一者也”。書中以年譜的體例記錄了自己一生讀書的情況,包括讀書方法的得失、開館授徒的體會等[9]。“凡關于書者,斯筆之,而事則從略,與他譜專記官階科第,生子嫁女者不同”。
3 結語
耿文光在目錄學的理論和實踐方面貢獻卓著,提出了“目錄學者,學讀書也”的目錄學指導思想,以題解揭示圖書的主旨、用途,可作為給讀者指導門徑的主要手段。在內容上,其堅持“字求其訓,句求其解,因文識義,因義明理”的主旨,并能靈活運用學術思想,以版本學、校讎學為輔助,錄目堅持以注重實用性為書籍的取舍標準,編排上對《四庫全書總目》在繼承中又有發(fā)展,提高了讀書的學術價值。此外,耿文光還著有《金石書目》《醫(yī)學書目》《紫玉函書目》《仁靜堂書目》等,但均已散佚。
參考文獻:
[1]薛愈.山西藏書家傳略[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45.
[2]王金釘,王儒杰,張百纖.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82.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26.
[4]黃清泉.中國歷代小說序跋輯錄[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94.
[5](宋)張戒.歲寒堂詩話箋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171.
[6]劉緯毅.山西文獻總目提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560.
[7]申維辰.清代與民國初期文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281.
[8]劉緯毅.山西歷史名人傳[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312.
[9]劉貫文,任茂棠,張海瀛.三晉歷史人物[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505.
(編校:馬懷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