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連含梅
摘要:人際交往在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占著很大的比重,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本文就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般性原則和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的策略入手,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其健康成長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原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15-01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如:親屬,朋友,同學和師生)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了解需要,并運用語言符號來實現(xiàn)心理溝通的能力。但由于現(xiàn)今的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多數(shù),所以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差異較大,然而對大學生來講,學習如何處理好大學的人際交往尤其重要,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希望本課題能對構建和諧的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盡綿薄之力。
1.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般性原則
1.1 正直原則。主要是指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1.2 平等原則。主要是指交往的雙方人格上的平等,即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孟子云:"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取決雙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1.3 誠信原則。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馬克思曾經(jīng)把真誠、理智的友誼贊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人也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則靈"。其誠是換取友誼的鑰匙。日本大作家池田大作說:"人際關系最重要的,莫過于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在社會上是無往不利的一把劍,走到哪里都應該帶著它。"所以要想擁有一份真摯的友誼請帶上你的真誠。
1.4 寬容原則。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嚴于律己,寬容待人,接受對方的差異。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說到:"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于寬容的人,也賜福于被寬容的人."當你寬容對待他人的時候則能容小人,成君子。
1.5 換位原則。在交往中,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即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在宿舍中與室友相處時,室友之間的換位思考能營造和諧的宿舍環(huán)境,避免很多的宿舍矛盾的發(fā)生。
1.6 互補互助原則。大學生活是一個多元化的小社會,學生們在大學生涯中會遇到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而作為大學生想要在大學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學會"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2.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的策略
2.1 加強教育 提高認識[1]。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這一功能。學校中教育內容的構成通常是指教育的組成部分。而教育內容是學校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內容的總體,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2],在高等教育《教育學原理》一書中把德育放在首位。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要把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紐帶連結在一起,充分發(fā)揮各自教育的作用。
2.2 塑造個性 完善自我。每個學生都是一片不同的樹葉,性格迥然,而個性的形成卻是一個系統(tǒng)的復雜的工程,我們要掌握個性形成的規(guī)律和模式,積極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個性,減少和消除學生身上存在的消極個性。逐漸培養(yǎng)出良好的個性將促成良性循環(huán),使個體自身不斷得到完善,也必將有利于創(chuàng)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3 建設群體 培養(yǎng)個體。人際關系是在人與人之間表現(xiàn)出來的,是通過群體來實現(xiàn)的,而群體的好壞又影響著個體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宿舍、班級等正式群體的建設,促進個體間的交流和影響,使其在群體中獲得友誼、歸屬、尊重和承認等心理需求,從而形成團結向上積極的人際關系。對學生生活中形成的各種非正式群體,要給予正確的引導,拓寬學生交往范圍從而形成立體的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無論什么樣的群體,在建設過程中都要注意個體的培育。在優(yōu)化大學生人際關系工作中,教育消極個體,消除負面影響,培養(yǎng)優(yōu)秀個體,發(fā)揮榜樣作用,帶動群體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田建國:《思想教育》[M],天津:天津理工學院 ,1998.6
[2] 何宗齊:《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
[3] 張大均,張 騫.當代中國大學生適應性發(fā)展的特點[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24-128.
[4] 邱小艷,唐 君.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115-117.
[5] 潘曉東.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4,(7):88-90.
作者簡介:羅敏(1992-),漢族,四川南充人,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