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艷
摘要:高考試題離不開以能力立意這一主題。本文從: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貼近生產、生活地設計問題;注重圖表圖解表述問題;突出比較法的運用;強化給材料題的復習;增強實驗設計能力,六方面來淺談高三生物復習的對策
關鍵詞:生物復習 基礎 設計問題 表述問題 實驗設計
中國分類號:G633.91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考從形式到內容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試題都離不開以能力立意這一主題。為此筆者認為高考生物復習思路應堅持以高考考試說明和大綱能力的要求為出發(fā)點,根據高考中題目的立意和表達形式的新變化,加以認真復習,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生物復習的目標。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形成知識網絡
基礎知識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源泉。生物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如,脫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結構和復制——基因表達——基因突變——可遺傳變異來源——進化。這樣幫助學生歸納出一條主線,以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獲得知識,并形成聯(lián)系的觀點,活躍思維。
二、貼近生產、生活地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方式
選擇貼近書本知識更貼近生產、生活的問題,盡量避免純知識性題目的立意。這樣有利于將死知識活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逾越思維障礙、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則無法解決高考綜合能力問題。例如,植物施肥過多的“燒苗”問題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釋、生長素可以作為除草劑的原理剖析、無籽果實形成的特點分析等。
三、注重圖表圖解表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在復習時按照專題對圖表圖解進行復習,加強對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圖解、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圖解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圖解等。以下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為例說明(圖解見課本),復習時引導學生分析圖解:(1)在食物鏈中能量儲存于有機物,有機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據食物鏈中能量流動特點:低營養(yǎng)級高能量,高營養(yǎng)級低能量,(3)依據圖解寫出本題的合理的食物鏈,(4)依據食物鏈中生物的捕食關系,分析各營養(yǎng)級生物的數量變化關系。其他例子不再贅述。
四、突出比較法的運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
選擇運用比較法,把課本中相關的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tǒng)化,并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如,通過對知識的比較幫助學生對教材中有聯(lián)系的前后知識加以比較,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因此,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等,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法的學習。例如,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植物吸水和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比較、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比較、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的比較等,這樣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識,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五、強化給材料題的復習,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
教學中我們沒有忽視給材料題、給信息題的復習,精心選題目,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始終要求學生必須細心閱讀給出的材料,圍繞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和解決問題,這種復習充分體現了認知規(guī)律,利于學生積極思維。這種創(chuàng)設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題,打破了只重視知識定論、死記硬背的教學格局,改變了傳統(tǒng)的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
六、增強實驗設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復習教學中不斷總結近年高考的實驗設計題,認為實驗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復習時加強了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要求的專題研究,要求學生學會根據給出的條件,自己設計實驗合理科學的步驟。如,給一定濃度的KNo3和洋蔥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請設計一個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的實驗。要求學生在獲得相應實驗能力基礎上來科學地設計實驗步驟,以求得對實驗原理、步驟、結果嚴密的結論。這樣的專題復習,更具有開放性,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更大的空間,讓學生順著題意發(fā)揮思維想象,進而得出相應的答案。符合創(chuàng)新思維的要求和學生思維活動、認知水平,更有利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教學中,應善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質疑思維不斷深入,形成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并指導學生對語言組織的邏輯性、科學性和嚴密性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比如,實驗教學,教師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從演示實驗、教師指導下的驗證性實驗過渡到學生的自主性實驗,進一步給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和材料的設計型實驗;從教師指導下的實驗現象觀察、學會分析和解釋現象,過渡到自己發(fā)現問題、討論并解決問題。在實驗中讓學生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展示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進而為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長期的灌輸式教學,使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養(yǎng)成了等、靠、背的“惡習”,學習往往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問題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 在學習生物高考大綱的基礎上,突出能力的培養(yǎng),在選擇題目時,立意于能力,注重學生對知識分析和運用,但有不忽略基礎知識的復習,生物教學中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出發(fā)點,改變教法,消除了以滿堂灌、簡單地重復知識來扼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以題海戰(zhàn)術來泯滅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的傳統(tǒng)復習方法,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