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翟有龍
【摘要】高中地理知識來源于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人類通過長期觀察、總結、思考有關自然現(xiàn)象,探索自然的奧秘,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將地理知識還原于生活情境中,才能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理論得到實踐的支撐從而變得具體生動,避免一味空洞乏味的講解。也讓枯燥難解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增強書本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地理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133-02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生活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皩W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中最強調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課程將從純粹的“科學世界”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我們要實現(xiàn)這一理念,在地理教學中就必須體現(xiàn)“生活化”,即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理論性的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各種方法途徑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體會地理的學習價值和意義。
第二,當前高中地理教學現(xiàn)狀的要求
當前,我國較多地區(qū)的高中教育仍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階段,在這一階段,雖說在逐步向素質教育傾斜,但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高中還是高考決定一切的情況。而且現(xiàn)在學校很多只注重升學率和考試分數(shù),本來自然地理部分就比較難以理解,如果老師一味只講理論,就會導致很多學生對地理課沒有興趣,上課不專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高考這樣的教學體制原因以外,更多的與老師講課脫離生活實際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已開展了很多的教育課程和教育方法改革,運用身邊素材進行地理課堂教學得到了很多老師的重視和應用。隨著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地理教學的應用也比較普遍。運用身邊素材進行地理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思考的欲望,并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第一,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目前大多數(shù)老師上課都是秉持教材為主的理念,上課模式固化,照本宣科的授課形式,導致課程內(nèi)容死板無趣,學生學習興趣缺缺。老師教學理念的轉變非常關鍵,尤其是在教師主導課堂教學的情況下,在老師教學理念影響下的教學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要轉變以教材為主的理念,以教材為基礎,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總結知識點,然后結合生產(chǎn)生活實際,將生活實際與相應的知識點相聯(lián)系,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再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第二,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知識本就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人類通過長期觀察、思考和總結各種自然地理現(xiàn)象,從而才形成了如今的地理知識。在進行地理教學前,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對開展地理課堂教學就能提供很好的幫助。例如,在講解《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這一節(jié)內(nèi)容中的氣旋時,可以先研究生活中的“龍吸水”這一事例。首先可以詢問一些見識較多的老人,向他們了解關于“龍吸水”的一些實際情況;其次,通過上網(wǎng)查詢一些相關的知識,充分了解過后,再與知識點氣旋相結合。這樣就能夠在講課的過程中,通過對大家都感興趣的“龍吸水”進行講解再過渡到氣旋,就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以生活情境喚醒學生學習興趣。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生活對于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從生活中學習知識,知識最終應用于自然、社會和群眾生活中去,向自然、社會和群眾學習,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應該把地理教材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常見具體問題,為理論知識設置生動的生活情境,還原生活場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地理知識。在講解冷鋒和暖鋒的問題時,單純的講理論知識顯得很抽象很晦澀。例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的諺語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問學生,你們聽說過“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諺語嗎? 同學們紛紛點頭。教師繼續(xù)發(fā)問,那你們知道這其中包含的地理知識嗎? 同學們一臉茫然,睜大了好奇的眼睛,此時,教師可以乘機打開多媒體,演示冷鋒和暖鋒的形成過程。學生們恍然大悟,生活處處皆學問,民間諺語里也包含豐富的地理知識。
第四,引入當?shù)剜l(xiāng)土地理,拓展地理教學
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地理教學,讓地理知識變得親切,也讓學生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立足每個學生都熟悉的當?shù)氐乩碣Y源,進行相關的地理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時,可以引入南充學生都很熟悉的嘉陵江,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和搬運地表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侵蝕地貌的行成從河流發(fā)育初期到晚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V”型發(fā)展到“U”型,就類似于河流的上、中、下游。不同的河段,河流的形態(tài)是不一樣的,讓學生思考南充境內(nèi)的嘉陵江是位于哪一個河段?從小在南充長大的同學們對嘉陵江的形態(tài)當然是非常清楚的,與課本上的河流形態(tài)相對比就能很好地判斷出南充境內(nèi)的嘉陵江是下游河段。
參考文獻:
[1]田傳鋒.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生活化地理教學探索[J].學刊,2014,(36):155
[2]董秀娟.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85+105
作者簡介:王丹丹(1993年-),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人,西華師大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學科教學(地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