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摘要】小學機器人班級化教學初給人的感覺是亂、吵。如何讓雜亂無章的課堂轉變成“亂得有序,吵得有章”的課堂,更好地發(fā)揮課程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為一線教師重新認識該課堂、創(chuàng)設合理的機器人教學環(huán)境提供了新的視野和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機器人課堂;六大解放思想;教學環(huán)境
機器人作為信息技術課程嶄新的內容,涉及計算機、光、電和聲等綜合知識,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尤其是小學生,將機器人看作玩具,每次見到實物機器人器材,總是情不自禁地摸一摸,玩一玩。這種玩的心態(tài),正是學習機器人這門新興學科所需的好奇心。陶行知先生在其《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明確指出:“發(fā)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yǎng)或摧殘這創(chuàng)造力的是環(huán)境。”巧妙抓住學生這股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在班級教學中推廣機器人教學,首先要注重機器人班級化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為小學機器人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解放大腦,激發(fā)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們要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先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為了獲知學生對于機器人的初始認知,讓每一個學生繪制一幅名為“我心目中的機器人”圖畫。從所繪制的圖畫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進入一種思維誤區(qū):機器人必須“人模人樣”。因此第一節(jié)課,我將課程內容設置為“初識機器人”。在觀看高端機器人展示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日本阿西莫仿人機器人的外形和動作幾乎和人類一模一樣,而美國科學家研發(fā)的軍用機器人形似機械狗,用四肢行走。絕大部分學生第一次見識到視頻中的機器人,拓展了自己的認知,課堂中充滿了興奮,整個過程中一直充滿著自我推翻、自我質疑的聲音。
學生在課堂中的一言一行是學生思維成長的直接表現(xiàn)。如果學生在課堂中追逐打鬧,教師當然要及時制止并加以引導。而學生自發(fā)展開頭腦風暴、大膽發(fā)言的學習情景,卻應該得到肯定。作為教師,要正面接受這種看似“吵鬧”的課堂,這些“吵鬧”正是學生新舊思維碰撞的表現(xiàn)。
二、解放四肢,培養(yǎng)分析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對于小孩子一直是不允許動手,動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無論是1945年陶先生發(fā)表上述文字的課堂,還是今天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課堂,學生上課時一直被要求坐端正,雙臂在桌子上擺放整齊,課堂安安靜靜。
機器人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科目,需要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才能更好地與同伴、教師交流知識。例如,在學習《點頭機器人》這一課時,首先要分析出點頭機器人的三個基本零部件。為了讓課堂活起來,全體學生起立,跟著教師的口令“點頭、搖頭”做簡單的肢體運動。在身體活動的基礎上,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討論完成“點頭”這個動作需要身體的哪些主要部位進行參與,動手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從各組的簡筆畫中提取共同元素:頭、軀干、腳。其中,頭對應酷博機器人的電源模塊,軀干對應旋轉關節(jié),腳對應端蓋。
機器人的搭建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學生往往不可能一次成功,需要多次拆解,重裝。組內成員需要從器材箱中找出所需器材,互相協(xié)作完成組裝任務。提前完成的小組,在教師的同意下可以跨組幫助別的小組完成組裝任務。
三、解放嘴巴,鍛煉交流能力
大部分課堂采取的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陶行知指出,只有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造力。為了保證小組成員的有效學習,在初始嘗試搭建機器人時,只能進行組內成員交流。當絕大多數(shù)小組完成點頭機器人組裝時,各組同學才可以跨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每一組的機器人組裝方式都是相同的。課堂進行到這個時候,有問題出現(xiàn),學生就有想解決問題的動機。你說我思的場景在小組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小組與教師之間展開。
四、解放雙眼,提高觀察能力
教師通過幻燈片將正確的點頭機器人圖片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將旋轉關節(jié)上的綠色鎖緊扣作為特征點,分析組裝的機器人和圖示機器人是否一致。結果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組裝的是點頭機器人,有的學生組裝的是搖頭機器人。點頭機器人和搖頭機器人組裝的差異,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學生看一看、想一想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學生也會嘗試憑借特征點觀察機器人示意圖,將一個個零部件組裝成所需機器人。
五、解放空間,拓展學習能力
陶行知先生希望中國的小孩子能從課堂甚至學校這個鳥籠中解放出來,去接觸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在先生所處的那個教育時代,計算機還沒有發(fā)明,學生需要親自到現(xiàn)場才能感受到所學內容。而現(xiàn)在隨著科技發(fā)展,幾乎每個學校都配備有現(xiàn)代化機房,微視頻教學的身影在課堂上不斷出現(xiàn)。
學生搭建好點頭機器人,無需將實物機器人帶到機器人公司進行測試來檢測自己組裝的機器人是否完好?,F(xiàn)在的教學機器人,一般都提供3D虛擬平臺供學生調試。教師在教師機上演示一遍后,有很多細節(jié)性操作步驟容易被學生疏漏。因此,教師需要事先錄制好機器人平臺操作微視頻,課前發(fā)送到學生機。學生通過教師現(xiàn)場演示,對點頭機器人虛擬平臺操作有一個整體了解,自己操作時,遇到不會的可以借助微視頻展開自我學習。
六、解放時間,縱深探究能力
小學機器人課程作為本地課程之一,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教學進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哪里需要多一點探究的時間,教師可以根據(jù)各個班學生的差異來進行課程內容的不同設置。學生在機器人課堂中學習,感受更多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趕考和趕路一樣,趕路的人把路旁風景趕掉了,把一路應該做的有意義的事趕掉了?!边@樣的趕路使得兒童失去了養(yǎng)成了無意創(chuàng)造的傾向。以課堂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置學生為中心,哪里的課堂風景好,教師可以大膽分配多一點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充分領略思考的歡喜。
任課教師要善于處理影響機器人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因素,嘗試用積極心態(tài)看待“吵吵嚷嚷”如同集市般的機器人學習課堂,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探究的平臺,讓學生在此起彼伏的交流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在動手又動腦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共同領略機器人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江景雅.玩轉科學,探索無限——淺談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發(fā)展幼兒科學潛能[J].教師,2014(19):107.
[2]謝娜潔.機器人教學班級化的方法[J].學園,2013(35):143,168.
[3]黃修峰.在機器人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4):65,67.
[4]王麗.利用機器人創(chuàng)造特色信息技術課堂[J].學周刊,2014(13):1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