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
不管是閱讀文學作品,還是在生活中,再也沒有比陳詞濫調(diào)更讓人生厭了。究竟是生命本身創(chuàng)造力的喪失而導致語言形式的乏味,還是語言的形式化禁錮了原本鮮活的生命力?寫作訓練從語言的層面入手,進行語言素材的積累和語言表達技巧的訓練,從而達到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否更加行之有效呢?
一、向生活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靈性和智慧
每一個生命的本身都充滿了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生活的本身充滿著未知和不可預測性。再加上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山川風物,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圍:江南的靈秀、塞北的粗獷、草原的豪放,形諸筆端,就有了異彩紛呈的作品。
每一位文學大師都是向生活學習語言的典范。《紅樓夢》的語言被稱為最精粹、最成熟的語言,我們讀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作品中眾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老舍的作品中人物準確生動、幽默智慧,富有個性化的鮮活語言,可見生活本身日積月累的智慧閃光??陬^語言既有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智慧,又有靈感的閃光,向生活學語言,就找到了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作之源。
向生活學習語言,記錄下生活中種種出人意料的結果,可以啟迪人類的生存智慧。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小說家歐·亨利創(chuàng)作的小說總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讓人拍案叫絕,被稱為“歐·亨利”筆法。
向生活學習語言,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讓草的芬芳沁入你的心靈,讓純凈的天空、變幻的云朵、飛翔的鳥兒給你靈感,懷著虔誠的心去感受,把這些感受如實地記錄下來,你就有了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詩行。
讓學生走進生活,熱烈地擁抱生活吧,然后去描繪生活、點評生活、感悟生活。他們會獲得充滿靈性和智慧的語言。
二、向詩歌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表達技巧
我們知道,唐詩大多是征戍、謫遷、恨別、傷時、思鄉(xiāng)懷國之作,就內(nèi)容而言,并不太多,但唐詩為什么能成為詩歌的海洋,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百讀不厭呢?原因就在于它語言的魅力。詩歌語言的凝練、富有表現(xiàn)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雄渾的塞外之景:浩浩奔騰的黃河,遼遠空曠的大漠,靜穆蒼涼的落日。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壯觀”。蘇軾譽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正是詩家語言凝練,富有張力的體現(xiàn)。
學習詩歌語言的善于造境?!靶踊ù河杲稀焙喓唵螁稳齻€意象的組合,江南最明艷的春天就定格在每一個人心里,所喚起的美感無法言傳,讓每一個人縱使身處北國的冰雪天地,也能在杏花春雨里的江南讓心化作一只飛翔的燕子。
學習詩歌語言的含蓄蘊藉,事實證明含蓄往往比直白更有力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意蘊深遠?!拔ㄒ婇L江天際流”,對朋友的一片深情,詩人的向往,不正體現(xiàn)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
三、向經(jīng)典名著學習語言。豐厚語言的積累
昔魏武呤鞭,其志宏闊如宇;諸葛臨表,其情沛然如注。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子如行云流水……那些錦繡篇章,珠璣文字,收藏著激情,沉淀著智慧,應品鑒涵泳,熟讀成誦。我們寫不出文章,不要急于去寫,應多做一些積累。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只有積累得豐厚了,認識提高了,才能在此基礎上有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四、向暢銷書籍、雜志學語言,增添語言的時代感
那些能獲得大眾喜愛的書籍刊物,自有其可取之處,這些書的內(nèi)容往往追隨了時代的步伐,反映著時代的脈搏。它們寫的是現(xiàn)實的話題,思考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表達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強烈感受,用的是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語言積累必須要與時代同行。
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寫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只需要選擇恰當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再現(xiàn)一種情境,一種氛圍,再現(xiàn)事件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再現(xiàn)事情的脈絡,再現(xiàn)生活中的種種神秘和不可預知,再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看法,認識和感悟。至此,語言就成了思想的羽翼,載思想自由飛翔。
總之,寫作訓練必須以語言積累為前提,否則,一切只能是空中樓閣。
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詩行,走進經(jīng)典,走進時尚,走近語言,用心體察,用心領悟,含英咀華,獲得豐厚的積累和底蘊,獲得身心的健全和發(fā)展,讓創(chuàng)造的源泉永不枯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