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5-0115-01
“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可見德育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歷史學科是中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情感作為人的一種自然的心說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和體驗。學生情感的形成,要通過不斷的熏陶和培養(yǎng)而形成的,那么歷史是這種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通過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歷史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氛圍中與那些歷史人物同思索、共進退,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一、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
現(xiàn)代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肩負歷史重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賦予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民族,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許多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讓世人驚嘆,從四大發(fā)明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被亞洲、歐洲許多國際仰慕許久,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落伍了,有壓迫就有反抗,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誓與艦共存亡、丁汝昌以身殉國,都表現(xiàn)出了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從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終于使受到百年欺壓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使學生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上這些都是絕佳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歷史教師要做個情感豐富的人
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一門溝通的藝術,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教師在講課時,語言表達要真誠、親切、自然,聲音要清晰,語調的抑揚頓挫,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生之間產生共鳴,在愉悅中接收知識。反之,教師照本宣科,無激情的講授,必然得到學生無激情的聽課,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有效實施情感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是交流高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充溢著師生間思想、情感、學識、人格魅力的交流,所以,教師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以領導、上司的姿態(tài),生硬說教,和武斷灌輸,同樣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產生的效果可能就會相差甚遠,所以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練就一套過硬的“說”功,發(fā)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就一定能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實現(xiàn)課標要求的情感態(tài)度較直觀的目標。
三、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托爾斯泰認為“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礎正是責任心?!敝袑W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所以對中學生進行歷史責任感的培養(yǎng),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學生責任感的形成,需要學生立體認識的加強,更需要老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同時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以積極向上的情感和人生觀去感染他們,引導他們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中學歷史教材思想性強,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素材,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和剖析一些歷史事實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幾千年來,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斷探索,甚至不惜以身報國。在古代,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肝膽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在近代有抗日將領楊靖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等光輝范例,在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從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感悟人生,繼承和發(fā)揚他們?yōu)閲颐褡謇娑I身的精神,教育學生奮發(fā)圖強、從小立志、振興中華,是每個學生肩負起的歷史重任,也是今天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
四、運用恰當?shù)慕虒W手段和方法,激起學生的情感教育
優(yōu)化教學內容是全面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如何把學生的情感思緒調動起來,把非情感信息轉變?yōu)榍楦行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要做到這些必須要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運用多媒體教學,談話法,激情導入法等。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從而忘我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總之,情感是教學中的催化劑,情感教學在歷史課中的運用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情感教育要將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沒有真實生活的愉悅體驗,就沒有生活的激情,沒有情感也就沒有教育??梢姡瑲v史教師必須注意情感教學藝術在歷史課中的運用。所以說,歷史教育與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作者簡介:張冬梅(1968.10-),女,漢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二龍湖學校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吉林省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大專學歷。多年從事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研究方向:歷史學科教學、教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