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
摘要:本文以張善子的繪畫作品虎為研究核心,在對張善子的繪畫作品和繪畫題跋結(jié)合分析的基礎上對張善子的表達思想進行研究,從張善子的人生經(jīng)歷、時代背景和作品三個層次展開了論述,表明了張善子愛國主義的思想,也激發(fā)了我們愛國情感。
關鍵詞:抗戰(zhàn)時期 張善子 繪畫 愛國主義思想
張善子名澤,字善子,又作善孖,號虎公,四川內(nèi)江人,是近代中國著名畫家畫虎大師,張大千的二哥,兩人并稱“蜀中雙雄”。張善子通讀五經(jīng)百家, 對于自身帶有畫畫天性更是能夠表達他內(nèi)心的情緒,尤其是他獨特的繪畫風格更是蘊涵一股巨大的愛國主義力量,不僅對中國美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影響我們一個時代。
一、人生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
張善子1882年出生在清末年間一個日見衰落的書香之家,從小頗具有繪畫的天賦,善于畫工筆、人物、花鳥,特別鐘情于畫虎,10歲,他的繪畫就聞名南北,可以是家喻戶曉的神童,張善子所處的時代,正值我國最為動蕩不安的時代,內(nèi)是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外有列強環(huán)飼。志向遠大的張善子,為了一展所長,實現(xiàn)救國救民的理想保護,于19世紀末,東渡日本留學,入明治大學專修班學習繪畫。在二十世紀初,回國之后,他積極的參加了當時震驚中外的四川保路運動,在當時主要負責給革命黨收集情報,而辛亥革命后,文武雙全的張善子被委任為蜀軍旅長。1913年,張善子參加了反袁世凱斗爭,二次革命失敗以后,張善子被逼迫再次逃往日本。1916年袁世凱倒臺以后,張善子回到了中國。1922年,又從三臺入北京,曾擔任總統(tǒng)府咨議, 局長、 科長、 縣長等職。這些官職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然而,但就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張善子遂辭去一切職務, 潛心畫事,以繪畫聊此終身。 他只想以畫畫宣泄他內(nèi)心的愛國熱情而投擲于筆端,用繪畫來喚起國民的愛國之情。
二、寄情于虎,譽為“虎癡”
張善子曾自己在家圈養(yǎng)老虎,還把虎養(yǎng)的很通人性,這些虎經(jīng)常會在院子里自由行走,因此,張善子日夜觀察,對虎作畫,非常了解虎的習性,能夠深刻準確的把握虎的動態(tài),不失俗氣與匠氣。張善子的畫技精益求精,從虎的每個部位開始,都是神來之筆,筆下之虎都是既不失威猛,又賦予人性,且不失形體結(jié)構的表現(xiàn)。
尤其在抗戰(zhàn)時期,因為大量畫虎的作品而被稱為“虎癡”,當時張善子的畫運用于宣傳抗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題跋,不僅增添了繪畫審美,更是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其思想情感和志趣。
三、題跋形式中愛國主義情感的抒發(fā)
題跋分為“題”和“跋”,“題”指在書畫作品前的品評文字,“跋”指在書畫作品后面的鑒賞文字,題跋首先將詩文,書法作為輔助繪畫的工具和畫面上融為一體,使得詩書畫完美的結(jié)合使得畫面更加具有形式感,不僅說明了繪畫的內(nèi)容,也深化了作者的主題提高了畫家的意境,雖然題跋自古有之,而完整的題跋始于北宋的文人畫家,如蘇軾,米芾,文同等。 題跋逐漸就發(fā)展成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大程度的提高繪畫藝術價值及藝術品位,更是一個時代歷史的記載。
張善子創(chuàng)作的《雙馬齊驅(qū)》圖,此畫題為“怒吼吧,中國!”并在畫的左下角題道: “雄大王風,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勢吞小丑!”是一幅宣傳民族精神、鼓舞抗戰(zhàn)士氣的國畫作品。圖上正畫的是28只斑斕猛虎,奔騰跳躍,正撲向一絲落日。老虎象征著當時中國的28個行省,生氣勃勃;落日代表日本,奄奄一息。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堅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氣慨和決心。
張善子畫有《金陵十二釵圖》,各摘《西廂記》詢句題之。如“臨去波那一轉(zhuǎn)”“怎不回過臉來”“終日價情思睡昏昏”等以寓美人猛虎之意。
張善子擅長以畫愚情,在他的許多畫作中都包含有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情感,如前面所提到的《雙馬齊驅(qū)》,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他的畫作中,之所以會有如此深刻的愛國之情,與他當時所處的時代,以及人生經(jīng)歷是密不可分的,時至今日,張善子的畫作在書畫界依然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他的畫作中所傳達的愛國之情,也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四、題跋中“文化抗戰(zhàn)”的意義及貢獻
張善子抗日救亡的國畫多取材于《蘇武牧羊》《精忠報國》《文天祥正氣歌圖》等。他創(chuàng)作的《雙馬齊驅(qū)》圖,熱情表現(xiàn)和稱頌國共合作。而對當時日本飛機狂轟濫炸重慶,張善子把憤恨凝諸筆端,畫了一幅“猛虎撲日”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遙想當年的張善子對祖國的熱愛,對抗日的決心,據(jù)傳這幅畫在當時,極大的鼓勵了國人的士氣,激發(fā)了人們的愛國之情和抗日的決心,而這幅畫作也是歷史上最早的以宣傳抗日內(nèi)容為主的中國畫。
張善子的畫作中,“抗戰(zhàn)的元素”十分的鮮明,無論是畫作的主題,還是畫中所題的詩詞都具有深刻的抗日決心和意志,而這些元素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是虎威類,二是正氣類。所謂虎威(包括獅吼的力量與馬、犬、羊等動物表現(xiàn)的忠孝節(jié)義所構成的“四德”),是通過虎的擬人化以虎威震天下的氣勢來展示中華民族同仇敵愾、“雄大王風”的力量;所謂正氣,是通過對中國歷代節(jié)義英杰代表人物及其人格的展示(包括崇拜)完成民族精神的構建,從而極大地倡導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其題材表現(xiàn),既注重王者之風的威猛象征、寓意性(虎),又強調(diào)民族先賢(人物)文化自省、自覺智慧與正能量的旗幟性。
參考文獻:
[1]宴偉聰,張心素.虎癡張善子畫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汪毅.一門虎癡[M].成都四川出版社,2012.
[3]黃宗賢.抗日戰(zhàn)爭美術圖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4]邢捷.畫苑千秋正氣譜藝人一代大風堂——真正愛國大畫家張善子[J].新美域,2007,(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