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宇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學習是對該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學習。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自如地穿梭于兩種不同文化之間,同時能夠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交流。本文指出了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對中學英語教學如何樹立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
前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而這種緊密聯(lián)系則加劇了各國對國際型人才的需求。語言作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媒介,其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當今的外語教學更多注重于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提升,也是我們中學英語教學中所要著重強調的。
一、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意義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是不能夠脫離文化而存在的”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須要了解和掌握該門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而這種交流是跨文化交際最直觀的一種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就是對該語言所在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英語的學習也算得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所以教師更應該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受傳統(tǒng)語言教學的影響,一部分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強調了詞句以及語法知識的傳授。他們認為扎實的語言功底是習得語言的關鍵。但并非如此,根據(jù)筆者長期觀察,一部分考試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是我們想象地那么順暢,反而一些成績一般但是經(jīng)常觀看一些外國電視節(jié)目的學生卻很自如。再例如,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見面寒暄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學生一般都會按照我們課本上的固定模式“How are you? I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去進行。當然這不是說不可以,只是當今已經(jīng)沒有人這樣表達,如果以這種方式寒暄則顯得較為老套和生硬。如果我們說“How are you?”的時候,外國人沒有按照這個套路回答,而是說“Not too bad.”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則不知該如何往下進行。更有一些學生會按照我們傳統(tǒng)的問候方式去問一些外國人“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Have you had your lunch?”之類的問題,這自然使得氣氛顯得非常尷尬??v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部分外國人對這類寒暄已經(jīng)習以為常,但這總歸在他們的文化中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避免學生用精準的語法去表達一些不合乎外國文化的句子。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加劇,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學生也選擇去別的國家深造,同時也有更多的國際學生來中國完成學業(yè)。跨文化交際將成為一件很普遍的行為活動。要想使學生在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則必須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培養(yǎng)國際型人才的必要條件。擁有國際視野,能夠自如地在各個文化群體之間交流的人才,更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必要條件。因此,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勢在必行。
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策略
作為學生接受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教師的教學起著一個關鍵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的多給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情景,盡可能運用多種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筆者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給出如下建議:
(一)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挖掘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底蘊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就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以語法詞句為重點的教學思路,將更多的關注點置于文化意識的教學上來。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僅僅是一個點,教師應該在點的基礎上將其發(fā)展成為一個包含文化意蘊的面。在學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之后,更多的為其剖析和講解該內容所包含的文化意義。長久以來,若學生再次遇到與其相同或類似的文化跨文化情景時,便可以提取以前所學的文化知識來應對和處理這種跨文化交際的情景。
(二)豐富課內外活動,多元化、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難在長時間之內完全集中。若以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倘若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的組織學生參與活動,通過創(chuàng)設跨文化交際情境來讓學生體驗跨文化交際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感受,學生的印象則會更加深刻,也能夠更好地融會貫通。同時,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相關跨文化交際的影視資料,組織學生進行心得體會交流,定期邀請外國友人來校與學生做交流等眾多途徑都可以輕松而有效地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此外,在課外也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往往讓學生產生抵制的情緒,進而不能夠達到布置作業(yè)本身的目的。如若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可以通過布置與文化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同時可以潛在提升學生的詞句理解能力。
(三)轉變課程評價方式,借助測試引導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
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大多為考試,而考試的形式則為紙筆測試。一般來說,考試更注重于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掌握的測試,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深層能力的挖掘。轉變課程評價方式,以更多元的方式來檢驗學生所學,往往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并積極準備。比如以匯報表演,讀書報告等方式評價學生所學的有關語言所涉及的文化知識,學生不僅可以減少課業(yè)負擔,同時也會有更多的興趣去準備和完成測試。此外,將跨文化交際內容作為課程考核的內容,也會喚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的重視,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語言和文化二者本身就密不可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外語教學。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盡可能采取更多,更適合學生接受的方法,盡早樹立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長久以來,才能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全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改善我國目前的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教學薄弱的現(xiàn)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