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摘 要 養(yǎng)鵝生產中,雛鵝成活率的高低是養(yǎng)鵝的關鍵。雛鵝是指0~3周齡的小鵝,因初生雛鵝絨毛稀薄,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消化機能發(fā)育不良,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差,如果飼養(yǎng)管理不當,極易患病甚至死亡。為了降低雛鵝的死亡率,須了解引起死亡的原因,并采取相應對策。
關鍵詞 雛鵝 成活率低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A
鵝屬草食水禽,有獨特的生物學征性和生理特點。雛鵝是指0~3周齡的小鵝。它絨毛稀少,體小嬌嫩,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強飼養(yǎng)管理,忽視防疫免疫,極易引起發(fā)病和死亡。要降低雛鵝的死亡率,必須了解引起雛鵝死亡的原因,采取相應對策。
1雛鵝成活率低的原因
1.1種鵝因素
主要是種鵝日糧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不全面、配比不合理而導致營養(yǎng)物質,如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而導致所產種蛋的質量較差,使蛋重、蛋殼等都達不到該品種的標準。而導致雛鵝出殼后表現為體質弱小、抗病力差,出生后易患病,從而導致雛鵝的成活率低。
1.2飼養(yǎng)管理因素
新生雛鵝的體內會有一部分卵黃,是雛鵝最初的營養(yǎng)來源,隨著卵黃被逐漸吸收,雛鵝的新陳代謝也日益旺盛。所以要及早進行飲水和開食。因雛鵝的消化能力較差,胃容量較小,所以提供的飼料要求品質好且易吸收,如果開食不及時,或者所提供的飼料品質較差,營養(yǎng)不良,會導致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受阻,從而導致雛鵝體質衰弱,而發(fā)生死亡;水對雛鵝非常的重要,缺水會導致雛鵝因嚴重失水而出現精神不佳、嗜睡、眼球下陷、兩翅下垂等現象。如果處于長期缺水的狀態(tài),則容易造成雛鵝脫水死亡。另外,當雛鵝長期缺水,恢復飲水后會出現暴飲的現象,還會將羽毛打濕而凍死;雛鵝出生后的大小、體質的強弱不一,如果不及時的分群飼養(yǎng),一些體質較弱,反應較差的雛鵝容易被健壯的雛鵝踩壓而發(fā)生死亡。因此,要將強弱不同的雛鵝分開飼養(yǎng),并且要將飼養(yǎng)密度調整到最佳,以防止鵝群密度過大,而出現擠壓死亡的現象;雛鵝易發(fā)生應激,如果雛鵝受到驚呼,或者在運輸的過程中受到顛簸,不按程序喂料給水等,都會使雛鵝出現應激,而對健康造成威脅,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另外,飼料發(fā)生霉變后飼喂雛鵝、雛鵝食用含有農藥的飼草、藥物的使用不當,都會導致雛鵝中毒死亡。
1.3環(huán)境因素
雛鵝對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較為敏感,不良的育雛環(huán)境是導致雛鵝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舍內的溫度不適宜,如果過高會影響雛鵝的采食,體溫升高,散熱受阻,從而影響其生長發(fā)育,長期的高溫環(huán)境還會導致雛鵝大批量的死亡;如果溫度過低,則雛鵝易扎堆,而導致擁擠、窒息死亡;舍內的濕度過高時,同時伴有不適宜的溫度,會加大雛鵝的死亡率;有害氣體的濃度過高,加上通風不良,會導致雛鵝出現一系列不良的反應,停止采食,最后死亡。
1.4疾病因素
雛鵝的抗病力較差,飼養(yǎng)管理不到位,飼料中營養(yǎng)物質的缺乏、環(huán)境不適宜,消毒不徹底、不注意免疫接種,都會導致雛鵝易患疾病,而疾病是導致雛鵝成活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2降低雛鵝死亡率的對策
2.1改善育雛環(huán)境
在雛鵝進舍前要做好育雛準備,對育雛舍進行徹底的檢修與清理、消毒。檢修的范圍包括門窗以及育雛設備。將舍內清理干凈后,用20%的石灰乳刷墻,地面以及料盆、飲水器用2%的氫氧化鈉噴灑消毒,料盆和飲水器等工具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洗滌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還可以采用熏蒸消毒的方法,空舍幾天后備用。在進雛前要提前將舍內的溫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因適宜的溫度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一般,0~7日齡的雛鵝要求的舍溫較高為28℃左右,隨著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可以每周下降2℃。舍內的相對濕度要控制在60%~70%,要勤換墊料,加強通風,以控制濕度不會過大。在育雛過程中要保持舍內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時的清理糞便,以防止糞便堆積發(fā)酵而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同時要注意舍內的通風換氣工作,為雛鵝提供充足的新鮮空氣,以防止雛鵝發(fā)生惡癖以及患其他類疾病,可以有效降低雛鵝的死亡率。
2.2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對雛鵝進行合理的分群,分群的時間要安排在開水和開食前,分群的依據是雛鵝出殼時間的早晚以及強弱程度。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開飲和開食制度。在整個育雛階段都要根據雛鵝生長發(fā)育的情況,按照大小、強弱來調整鵝群,及時的淘汰病、殘雛。同時要控制適宜的飼養(yǎng)密度。科學的開飲和開食,開飲的水溫要適宜,可選擇0.0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者5%~10%的葡萄糖水和含適量復合維生素B液的混合液。開飲后即可開食,可以用蒸熟的爛米飯加上少量青綠飼料,也可以用配合飼料。訓練雛鵝自由采食,可將飼料撒在塑料薄膜上,引誘雛鵝吃食,第一次喂料不要讓雛鵝吃飽,過2~3h后再用同樣的方法調教,幾次后雛鵝就會自動采食了。飼喂雛鵝的次數要根據日齡的增加進行適當的調整,直到21日齡后達到固定的飼喂次數,同時要保證雛鵝充足的飲水。喂料時,要先喂精料,再喂青綠飼料。加強放牧和放水,雛鵝6日齡時即可開始放牧,適當的放牧可以增加雛鵝體質和覓食能力。但是要注意開始放牧時不宜在過遠的地方,并且時間不能太長,以后隨著雛鵝的生長,可逐漸的增加距離,延長時間。在放牧1周后,可以結合放牧,使其在淺水處放水。
2.3做好衛(wèi)生防疫工作
做好衛(wèi)生防疫工作,減少雛鵝患病的機會,可以有效降低雛鵝的死亡率。要保持育雛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勤換墊料,同時要防止有害動物對雛鵝的傷害。定期對環(huán)境進行消毒,在雞舍的門口設置消毒盆,工作人員需經消毒盆消毒后再進舍,盆內的消毒液要勤更換。制定符合本場實際情況的免疫計劃,嚴格的執(zhí)行。
參考文獻
[1] 尹紅光,張銀娥.當前主要雛鵝疾病的防治[J].河南畜牧獸醫(yī)(綜合版),2010(02).
[2] 趙月虎,康敏娟.農村飼養(yǎng)雛鵝早期死亡病因的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yè),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