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男
【摘 要】一堂好的語文課,應(yīng)該是一堂能感動人的課,感動學生,感動自己,感動聽課者。充滿情感的語文課,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使學生熱愛語文,喜歡語文。
【關(guān)鍵詞】把握教材;研究學生;找準切入點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chǔ)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肩負了傳承中華幾千年燦爛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任,因而作為語文教師更應(yīng)該把語文教學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不留痕跡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利用好每個環(huán)節(jié)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切入點
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還要育人。特別是處于21世紀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遠。“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讓學生了解到小弗郎土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xiàn)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那么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給學生提出啟發(fā),教育學生愛國并不空洞,并不遙遠,只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就是愛國的行動。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shè)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nèi)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yīng)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yōu)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拔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diào)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二、深入淺出,閱讀要放松
盡管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可以非常深刻和獨特,但時刻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法。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他們向前。好的教學貴在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課堂閱讀要放松 首先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是上好一堂課基礎(chǔ)和關(guān)鍵,只有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才有好的教學設(shè)計,才有好的教學實施。那么如何正確深入的解讀文本呢?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過這樣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他說人生是一道風景,我們要慢慢地欣賞,慢慢地品味,讀書更是一道風景,優(yōu)秀作品值得我們慢慢走,欣賞??!讓我們暫時忘卻教師的身份、教學的任務(wù),以一個普通讀者的放松心態(tài)來欣賞作品,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這是一種非功利的閱讀,是一種以感性為主的閱讀。這種閱讀是文學作品教學的前提和基礎(chǔ)。最能打動自己是什么地方,產(chǎn)生第一感覺。一句話,就是我們在閱讀文本時是一種放松的心態(tài)閱讀。
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zh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yīng)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yǎng)的目的。因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yōu)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guān)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識面廣、生活經(jīng)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diào)……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到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qū)別對待,不能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fā)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大動力。因此,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博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希望上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每節(jié)課都能驗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足跡,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鉆進應(yīng)試教育里,每一堂課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中靈活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