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凌
摘 要:虛假新聞不僅會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同時還會損害我國媒體的公信力和新聞當事人的社會形象。虛假新聞頻發(fā)的原因除了部分媒體從業(yè)人員媒介素養(yǎng)較低之外,還因為目前我國媒介的不良競爭。我們可以從加大整頓力度和做好輿情處理等角度來控制、遏制虛假新聞。
關鍵詞:新聞責任;社會危害;虛假新聞
一、虛假新聞的危害分析
新聞報道要始終如實報道事件真相,客觀反映出事物本來面目。新聞所存在的基本要求就是內容真實,新聞一旦失去真實就違反其基本原則。違反客觀真實性的報道不惜靠造假來獲取社會關注,最終會遭受法律制裁,也將遭到公眾唾棄。虛假新聞的危害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擾亂社會正常秩序
新聞面向整個社會進行報道,所以其必須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虛假新聞的第一個危害,就是會給社會秩序帶來許多不便和混亂。例如在2010年5月,我國中新社所發(fā)表的一篇有關“數百萬青少年死于室內污染”的新聞,刊登后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在短短兩天之后,中新社便刊發(fā)勘誤聲明,解釋此條新聞為虛假報道。但是這篇報道已經在社會上引起諸多后續(xù)影響,至今多家裝修公司甚至都將此篇報道,當做其宣傳無公害產品的廣告。從這里可以看出,虛假新聞很可能導致社會公眾對于某種產品,乃至某個行業(yè)失去信心。幾年前北京某電視臺的“紙餡包子”的惡劣影響歷歷在目。
(二)損害我國媒體的公信力
根據有關調查數據,我國媒體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民眾完全相信媒體報道的僅僅占據5%,選擇部分相信的是79%,而剩余的16%為完全不相信。而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媒介傳播范圍在不斷擴大,虛假消息的影響范圍也在增加。影響媒介形象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它的公信力,而公信力就來自于媒體報道的真實性,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媒體,會為了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而不惜失去新聞的時效性,但這恰恰可以增加媒介公信力。
(三)損害新聞當事人的社會形象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是魚龍混雜的,許多媒體為了制造賣點,尤其是在網絡時代,為了獲取點擊量而一味追求爆點,給公眾和新聞當事人帶來許多困擾。虛假新聞中所涉及到的新聞當事人,往往是虛假報道最大的受害者。許多新聞當事人的社會影響都是因為虛假報道而遭受打擊。
二、虛假新聞報道的特點和頻發(fā)原因分析
(一)虛假新聞的特點分析
筆者對過去十年內產生重要影響的虛假新聞報道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虛假新聞的首發(fā)媒體中,都市報占據了60%,機關媒體為6%,網絡媒體16%,專業(yè)主流媒體18%。從數據可以看出目前虛假新聞的首發(fā)媒體中,傳統(tǒng)紙媒是重災區(qū)。與現狀流行觀點認為網絡媒體是虛假新聞重災區(qū)的看法不夠一致。
(二)虛假新聞頻發(fā)的原因分析
第一,部分媒體從業(yè)人員媒介素養(yǎng)較低,缺少基本新聞從業(yè)素質。筆者發(fā)現,目前我國新聞從業(yè)人員業(yè)務水平參差不齊,很多記者都缺少基本辨別能力,以及對新聞報道求真務實的精神。在觸及新聞素材后不經認真、深入調查,就刊發(fā)一面之詞,最終形成虛假報道。第二就是目前我國媒介的不良競爭,所導致的媒體一位追求新聞時效性,故而忽視了新聞真實性。從我國傳媒市場環(huán)境來看,在傳媒市場化改革以及產業(yè)化發(fā)展中,廣告主與受眾逐漸成為傳媒業(yè)的兩大基本市場。而受眾文化品位的高低,則一定程度上決定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目前受眾文化品位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最大多數的人群文化品位并不高,好奇心以及窺私欲較為強烈,尤其是在目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這就導致許多新聞媒體為了奪人眼球,而迎合社會受眾低俗需求。尤其是現在的網絡媒體,由于網絡受眾青少年占據絕大多數比例,而青少年更為關注娛樂八卦事件,所以很多網絡媒體熱衷于炒作娛樂緋聞等虛假新聞報道。第三,從我國新聞機構的管理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來看,我國新聞從業(yè)者的工作壓力逐漸增大,尤其是在薪酬與發(fā)稿量和轉發(fā)量掛鉤之后,新聞從業(yè)人員很容易受到金錢利益影響而失去專業(yè)精神。面對日益復雜的新聞來源,許多記者會不經深入調查就刊登報道,甚至會自行捏造新聞。
三、治理虛假新聞的途徑分析
(一)提高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媒介素養(yǎng)
提高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媒介素養(yǎng)是減少虛假新聞最有效的方式。我們不可能讓新聞做到絕對的真實,新聞與事實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認識等方面的距離。但是我們應該盡可能的讓新聞與事實之間存在的距離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搜集新聞素材和采訪過程中要不斷探尋新聞背后的故事,傾聽多位當事人的意見來尋求最佳的報道角度。
(二)提高媒體應急反應以及做好危情公關
在汶川地震之后,短短幾年內網絡多次盛傳將再次發(fā)生地震;在日本海嘯引發(fā)核污染之后,我國杭州等地接連發(fā)生哄搶礦泉水事件。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虛假新聞在社會上引發(fā)巨大反響,不僅僅是造假源頭需要負責,我國傳統(tǒng)媒體和事件相關方的應急反應能力較低也是造成虛假新聞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只要可以建構起足夠強大的輿情反饋機制,官方可以迅速的發(fā)布權威信息來遏制虛假新聞的傳播。但是目前來看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低水平階段。
四、結語
虛假新聞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是我國,即便在新聞發(fā)展更為成熟的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因為虛假新聞涉及到非常復雜的社會基礎,所以只要這種主體性和客觀性難以解決,就會一直出現虛假新聞。我們既不需要過分渲染虛假新聞的威海,也無需對此產生恐懼,只需要建構起合理的預防以及應對機制,就能有效對此進行控制。
參考文獻:
[1]宋朔論.都市頻道社會責任缺失與重構研究[D].河南大學,2012.
[2]何曉蓉.新聞攝影假照片初探[D].廣西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