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縣外婆坑村黨支部書記 林金仁
我的三個故事
◎新昌縣外婆坑村黨支部書記 林金仁
林金仁(左)帶領群眾發(fā)展高山綠茶。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新昌縣外婆坑村以窮著稱,“有囡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錢缺糧缺姑娘”在這里廣為流傳,而如今,廣為流傳的變成了把美麗風景發(fā)展成美麗經濟的三個“微故事”。
過去的外婆坑村不通公路,外出只有兩條路。走五崗路要翻過5個山崗,至少走8個小時。另一條打石路一面倚著峭壁,一面臨著溪坑,十分難行。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嘗盡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嶺”的苦頭。
1991年,我提議修一條環(huán)山公路,初步測算下來,工程總投資需要56萬元。村民連溫飽都困難,這56萬從哪里來?
為籌集資金,我一年里跑了86趟縣城,跑破了整整三雙解放鞋。凌晨三點半就要起來去坐車,為了節(jié)省4元錢的宿夜費,我就坐夜班車到最近的鄉(xiāng)鎮(zhèn),再走三個多鐘頭,到家常常鞋也不脫躺下就睡著了。
工程開工需要一筆啟動資金,向村民們借是不可能的。我就動了“歪”腦筋,利用私人關系,說自己建房,向一個建材店賒了20噸水泥,然后轉手倒賣,賺了3000元錢。
路修起來了,對外婆坑而言,這條不僅是交通路,還是黨員干部群眾共同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致富路。
我在外面做箍桶匠時,看到西湖龍井可以賣20多元一斤,而我們村的珠茶才2元一斤。因此我就發(fā)動村民種植龍井茶,從外地引進30萬株名優(yōu)茶,免費送給村民種植。
“本來可以長很大的茶葉,現(xiàn)在才出芽就摘掉了,怎么可能賺錢?”有些村民想不通,我們就挨家挨戶去轉變村民觀念。開始,沒人肯摘,那就村兩委干部和黨員帶頭摘,別的農戶看到有人嘗到甜頭,也就開始慢慢種起了龍井茶。
2003年5月,大伙湊錢成立了新昌縣首家有機茶合作社——外婆坑有機茶合作社。2005年,又投資50萬元新建了外婆坑村名茶炒制規(guī)范化示范點。如今外婆坑村已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外婆坑”大佛龍井。這一片茶葉不僅變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銀,更讓我們外婆坑村的名字隨著茶香越傳越遠。
外婆坑村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風貌和民俗習慣,又是游擊隊戰(zhàn)斗過的地方,更是10多個民族聚居的和諧幸福之村……這些都是外婆坑得天獨厚的資源,發(fā)展農家樂有很大的優(yōu)勢和潛力。
我們外婆坑黨支部在全盤分析現(xiàn)有條件后,做起了鄉(xiāng)村旅游這篇文章。
現(xiàn)在外婆坑村已有15家農家樂開始營業(yè),最高日收入上萬元。下一步,我們計劃通過2到3年時間,把“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打造成為國內有一定影響的鄉(xiāng)村度假目的地。
(整理 陳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