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元文
山東省蒙陰縣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山東蒙陰 276200
功能康復操對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非切口疼痛效果的影響
麻元文
山東省蒙陰縣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山東蒙陰 276200
目的探討功能康復操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的預防效果。方法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婦科腹腔鏡手術相關治療、護理服務,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功能康復操。記錄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情況、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結果研究組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為36.36%、對照組為11.36%,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功能康復操可顯著降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對其術后盡快恢復健康具有積極意義。
婦科;腹腔鏡手術;非切口疼痛;功能康復操;預防效果
腹腔鏡手術是目前臨床推廣使用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婦科各類疾病治療過程中并取得顯著效果。但有研究顯示[1],部分婦科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后將出現(xiàn)非切口疼痛從而顯著影響其預后及生活質量。該文將選取該院婦科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88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 (病例選取區(qū)間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探討功能康復操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的預防效果,為提高此類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提供可靠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8例婦科患者年齡19~81歲、平均(49.31±2.14)歲,疾病類型:卵巢囊腫8例、異位妊娠39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1例、子宮肌瘤25例、其他5例。經(jīng)單雙數(shù)字法(入院就診順序)將該次入選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n=88)隨機均分為研究組(n=44)、對照組(n= 44),上述相關數(shù)據(jù)研究組、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兩組婦科患者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婦科腹腔鏡手術相關治療、護理服務,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功能康復操。記錄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 (腹部脹痛、肋間刺痛、肩部酸痛等)發(fā)生情況、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以患者主訴為準)、術后住院時間,將所得數(shù)據(jù)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后給予相應分析并得出結論。
1.2.2 功能康復操 于腹腔鏡手術完成后6 h,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方可指導其實施功能康復操,具體方法如下:①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且并攏雙腳,將腳面繃直并使雙臂伸直貼緊身體,手掌向上后撐開肩膀,主動實施腹式深呼吸并挺起胸腹部;②雙手于身體兩側放置,之后將其慢慢向頭頂方向伸直,雙上肢上舉后慢慢放回于身體兩側;③雙手于后腦交叉放置,向前抬頭并使下頜向前靠攏;④雙腿平放于病床上并呈緊繃狀態(tài),左腿盡量伸直上抬(30°~45°,以患者可耐受程度為宜),之后換右腿做相同動作;⑤雙手掌于床板將身體兩側撐起,此時雙腿應放平并使腰部與床板相分離。以上每組動作連續(xù)做10次、進行2次/d功能康復操鍛煉。
1.3 統(tǒng)計方法
上述研究所得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經(jīng)(±s)表示;兩組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情況經(jīng)[n(%)]表示,數(shù)據(jù)輸入Excel表中并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實現(xiàn)統(tǒng)計學分析,分別給予相應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恢復情況
兩組婦科患者均順利完成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率均100.00%。研究組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分析(±s)
表1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分析(±s)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
組別 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研究組(n=44)對照組(n=44)(27.25±2.18)* 42.23±3.51(6.26±0.34)* 9.24±0.62
2.2 非切口疼痛
研究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研究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為36.36%、對照組為11.36%,如表2。
表2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情況分析[n(%)]
腹腔鏡術后非切口疼痛又可稱為腹腔鏡術后疼痛綜合征(postaparosocopic pain syndrome),由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后,機體內殘余二氧化碳氣體直接刺激膈神經(jīng)所致[2]。研究表明[2],婦科患者腹腔鏡手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高達70%~80%,部分患者疼痛程度甚至略高于手術切口疼痛,發(fā)病部位多見于腹部、肋間、肩部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腹腔鏡術后非切口疼痛是保障婦科患者療效、預后的關鍵因素。隨著臨床醫(yī)學領域深入研究,腹腔鏡術后非切口疼痛已引起相關醫(yī)護人員注意并提出相應處理方式。研究表明[3],腹腔鏡術后翻身、呼吸、腹部及四肢運動可有效促進機體內二氧化碳氣體盡快排出,對降低術后非切口疼痛幾率具有積極意義。此外有研究顯示[1],對機體腹部、胸部肌肉適當鍛煉可改善創(chuàng)面局部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四肢運動可預防乳酸堆積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體運動過程中將對促進胃腸道蠕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婦科腹腔鏡術后指導患者實施功能康復操有利于其盡快恢復健康。該文研究中,對照組經(jīng)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后,該組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較長,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高達36.36%;研究組加用功能康復操后,該組術后至肛門首次排氣間隔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較少,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僅為11.36%,此結論與伍春蘭等人[4]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功能康復操可顯著降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發(fā)生率,對其術后盡快恢復健康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值得今后推廣。
[1]徐公元,程翔,陳勤廣,等.腹腔內給藥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非切口疼痛[J].現(xiàn)代醫(yī)院,2007,7(5):64-65.
[2]夏榮,韓佩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護措施[J].中國內鏡雜志,2004,4(4):56.
[3]趙敏,邵云巧,張慶莉.康復操在預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非切口疼痛中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8, 14(6):78-79.
[4]伍春蘭,龍雋,鄭小青,等.功能康復操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非切口疼痛臨床效果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12):1-3.
R441.1
A
1004-6569(2017)05(b)-0021-02
2017-02-21)
麻元文(1971-),男,山東蒙陰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