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朝鮮時期韻書與明初韻書之比較
——以《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為中心
孫瑩
(遼東學院韓朝學院,遼寧丹東118001)
《東國正韻》是朝鮮半島繼“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后編纂的最早的一部官修韻書,而《洪武正韻》作為明初的官修韻書對當時朝鮮李朝時期音韻學的發(fā)展影響甚大,對之后包括《東國正韻》在內的《洪武正韻譯訓》《四聲通考》《四聲通解》等韻書都是借鑒于《洪武正韻》的音韻學基礎發(fā)展變化編纂而成的。本文與以往對兩部韻書分別進行孤立的研究不同,通過對兩部韻書的序文,分韻法,韻部,聲類以及入聲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存在的異同及二者內在關聯性,為中韓音韻學研究及《東國正韻》的淵源考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東國正韻;洪武正韻;音韻學
《東國正韻》于《訓民正音》①據世宗實錄102卷世宗25年12月史料中所記載,世宗25年(1443年)陰歷12月,世宗親自創(chuàng)制了新的文字體系命名“訓民正音”。此外,世宗28年(1446年)陰歷9月上旬刊行的“訓民正音”文字體系的解說書也被命名為《訓民正音》為了避免混淆,本文指代書名時在《訓民正音》后加注(解例本)以區(qū)別。(解例本)頒布次年世宗29年(1447年)9月編纂完成,于世宗30年(1448年)10月刊行,是朝鮮半島編撰整理的最早的一部韻書,《東國正韻》作為標準的漢字音字典,旨在對當時混亂的朝鮮漢字音進行規(guī)范、校正,并規(guī)定統一的漢字音標準音。“東國”二字指朝鮮,“東國正韻”意指朝鮮標準的韻書,現存的《東國正韻》包括被指定為國寶71號的殘卷(卷1和卷6)和國寶142號的完整卷②《東國正韻》殘卷在1940年安東某古家發(fā)現卷1和卷6,由故澗松全鎣弼收藏于現澗松美術館,完整卷于1972年初在江陵漁村中宗文臣沈彥光第十六代孫沈教萬家發(fā)現,現收藏于建國大學圖書館。,分四聲(平·上·去·入),91韻,23字母體系,該書是申叔舟等人奉世宗之命在進行《古今韻會舉要》③《古今韻會舉要》(1297年)是了解切韻音系到早期官話的重要資料。是熊忠以現已失傳的元代黃公紹撰寫的《古今韻會》(1292年)為基礎編纂的,簡稱《韻會舉要》。但是,關于《古今韻會》和《古今韻會舉要》這兩部書及其作者的關系,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古今韻會》為黃公紹所編,《古今韻會舉要》是熊忠在《古今韻會》的基礎上所編,兩書各為一書。姜聿華的《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趙誠的《中國古代的韻書》,王力的《中國語言學史》,殷正林的《中國語言學要籍解題》,竺家寧的《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等著作中持這種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古今韻會》和《古今韻會舉要》實為一書,作者為黃公紹和熊忠,楊耐思《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寧忌浮《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王碩荃《韻會與蒙古字韻》,楊劍橋《漢語現代語音學》等持此觀點。本文參考張凡(2000)以前者為是。的編撰過程中編成的④1444年《古今韻會舉要》的諺譯開始著手進行,但在編纂中途中斷,《東國正韻》成為它的后續(xù)成果。,在《古今韻會舉要》原收錄字12 652字的基礎上加以補充整理,共收錄14 243字?!稏|國正韻》即代表了當時朝鮮世宗時期的語言政策方向,又與《訓民正音》(解例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訓民正音解例本的編纂者大部分也參與了《東國正韻》的編纂,聲類中的23母也相互一致,所以《東國正韻》作為研究漢字音及中韓音韻學的基礎資料一直被學界所關注,一部分學者①比較有代表的論著有李東林(1970),俞昌均(1984),姜信沆(1987)等。還認為《東國正韻》是以漢語音韻學理論為基礎編纂而成的,訓民正音也正是參照這部韻書的音韻體系制定的。15世紀《訓民正音》(解例本)之后的文獻都以《東國正韻》為標準標記漢字音,此后因其規(guī)定的漢字音與實際使用的漢字音相背離進入16世紀后逐漸停用?,F在學界根據現有的文獻記錄來看,《東國正韻》主要是吸取了《蒙古韻略》《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等三部中國漢語韻書之所長,從全新角度出發(fā)編纂的一部韻書[1]。由于《蒙古韻略》和《古今韻會舉要》這兩本韻書沒有完整卷保存下來,我們只能以現存至今的《洪武正韻》作為比較研究對象,來考察比較《洪武正韻》與《東國正韻》兩部韻書存在的異同及內在關聯性。
《洪武正韻》是明代翰林學士宋濂、樂紹鳳等人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命編纂的一部官修韻書,書成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于次年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宋濂作序,朱元璋賜名下詔后刊行?!逗槲湔崱分饕轻槍Α芭f韻”,即《禮部韻略》而作,以“中原雅音”為語音基礎編寫的具有復古體系的韻書,其根本目的是要人為的規(guī)范語音,即“正音”,讓使用南方方言的學者回歸“中原雅音”,它仍承襲傳統韻書的體例,然而傳統韻書并不能完全反映實際語音,這種與現實背離的體例也讓很多學者認為《洪武正韻》是不適用于指導、規(guī)范語言實踐,無法達到正音的效果,且南北雜糅,不過是為了除蒙元之敝,為鞏固政治統治的產物。然而,當時朝鮮李朝世宗卻對這部明太祖欽定的官韻猶為重視,正如《東國正韻》《洪武正韻譯訓》及《四聲通考》的主要編纂人之一的申叔舟在《洪武正韻譯訓》序文中所述:“聲韻之學最為難精蓋四方風土不同而氣亦從之聲生于氣者也故所謂四聲七音隨方而異宜自沈約著譜雜以南音有識病之而歷代未有厘正之者洪惟皇明太祖高皇帝愍其乖舛失倫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為洪武正韻實為天下萬國所宗”。由此可見,申叔舟堅信《洪武正韻》是“天下萬國所宗”,同樣,世宗也認為以“中原雅音”為標準,只要深入了解《洪武正韻》的音系便可掌握中國的標準音,便命申叔舟等人用訓民正音對譯《洪武正韻》,編纂成《洪武正韻譯訓》②《洪武正韻譯訓》刊于端宗3年(1455年),是世宗命申叔舟等人以《洪武正韻》的形式與內容為框架,整理上下字,并用訓民正音對每個小韻的代表字加以表音,并把當時中國漢語讀音另用俗音加以表記,與校正朝鮮漢字音的《東國正韻》不同,《洪武正韻譯訓》是規(guī)范當時中國漢語讀音的韻書,申叔舟《保賢齋集》的《洪武正韻譯訓序》中所述:“我世宗荘憲大王留意韻學窮研底蘊創(chuàng)制訓民正音若干字[…中略…]于是以吾東國世事中華而語音不通必賴傳譯首命譯洪武正韻[…以下略…],說明它是韓國最早的用訓民正音轉寫外國語的文獻,共16卷8冊,現保存下來的只有14卷7冊,第1冊的1,2卷失傳。,并用訓民正音標注反切音和當時北方共同語的實際語音。以后,為方便閱讀申叔舟又編纂了《洪武正韻譯訓》的簡編本《四聲通考》③《四聲通考》是申叔舟奉世宗之命編纂的《洪武正韻譯訓》簡編本韻書,刪除了《洪武正韻譯訓》釋義部分,只保留字音部分,把收錄字運用等韻圖知識,首先按照韻分類,相同的韻再按31字母順序分類,屬于同一字母的字再按照平·上·去·入排列,然后用訓民正音標注各小韻的代表字,以《洪武正韻》為正音,中國當時的漢語讀音(15世紀中國北方音)稱為俗音,把俗音也一并注音,最后為了表示聲調在訓民正音上加旁點。《四聲通考》與《洪武正韻譯訓》幾乎同一時期(1455年)完成,此書現已失傳,僅有10條凡例附于《四聲通解》卷末。,在《四聲通考》的基礎上崔世珍④崔世珍(1468—1542):朝鮮時期漢學大家,通事(譯官)出身,精通諺文和漢語,尤其對中國音韻學和文字學造詣很深。其著作多為韻書、字書和漢、朝對譯的諺解書籍。他用訓民正音對譯了漢語會話教材《翻譯老乞大》《翻譯樸通事》,中宗12年(1517年)他改編了《四聲通解》,中宗22年(1527年)他又編著了漢字初學教材《訓蒙字會》,《訓蒙字會》分上、中、下三卷的,每卷各收錄了用訓民正音注音釋義的常用漢字1 120字,共3 360字。對韻書中有音無釋的缺點予以彌補,把諺文注音和釋義結合起來編成《四聲通解》①《四聲通解》是中宗12年(1517年)崔世珍在申叔舟《四聲通考》的基礎上補充了字義,又對收錄字作了增減,去掉旁點和入聲韻尾,參照《四聲通考》字母順序改編而成的韻書,在承襲《洪武正韻譯訓》和《四聲通考》正音和俗音對譯體系的基礎上又補充了16世紀中國北方音,即今俗音和《蒙古韻略》《集韻》《韻會》《中原音韻》等中國韻書音。,由此可見《洪武正韻》對朝鮮韻學界的影響之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洪武正韻譯訓》和《四聲通考》的主要編撰人申叔舟在之前編纂《東國正韻》的過程中也自然會以《洪武正韻》作為音韻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兩部韻書到底存在怎樣的內在關聯性呢?考察二者內在相關關系可以為探究《東國正韻》的歷史淵源及音韻學歸屬等問題提供有價值的依據。下面我們就從兩部韻書的序文,分韻法,韻部,聲類以及入聲等五個方面來對二者進行具體的比較分析。
對于申叔舟所作《東國正韻》的序文,一直以來有許多學者指出其與宋濂在《洪武正韻》所作序文具有關聯性,通過下表我們不難發(fā)現《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序文中的確存在相似的語句[2]。
表1 《洪武正韻》和《東國正韻》序文的對照表
對于表1兩序文的出現的相似語句,韓國學者李崇寧也曾指出,申叔舟承襲《洪武正韻》編纂思想的事實是原原本本地反映在《東國正韻》序文中的,這種觀點也符合當時語言思想絕大程度都依附于中國的客觀情況,由此世宗和申叔舟的語言思想來源于中國何處的疑問也得到了解答。例如,《洪武正韻》中“人之生也則有聲聲出而七音具焉七音牙舌唇齒喉及舌齒各半是也知者察知分其清濁之倫定為角征宮商羽以至于半商半征”說明《洪武正韻》沒有接受當時中原音韻全濁音脫落及入聲脫落的體系,反而繼續(xù)遵循《禮部韻略》和《古今韻會舉要》的體系保留全濁音的體系,區(qū)分全清·次清·全濁·不清不濁體系,而《東國正韻》也正是承襲了《洪武正韻》的這種韻學思想,指出“聲既出焉而七音自具七音具而四聲亦備七音四聲經緯相交而清濁輕重深淺疾徐生于自然矣”同樣把在語音變遷過程中已經逐漸消失的全濁音人為的重新設置,并不符合當時的現實音。此外,宋濂在序中指出“音韻之學悉復于古”,申叔舟同樣在序中指出“其音雖變清濁四聲則猶古也”,即韓國的漢字音與中國音雖有許多不同,但清濁體系和四聲區(qū)分仍保留傳統音韻學的特點。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東國正韻》是以《洪武正韻》的音韻學思想為基礎,按照復古體系編纂而成的[1]。
《洪武正韻》分為5冊,16卷,76韻。分冊是以四聲為基礎,由于平聲太多,故將其分為兩冊,分卷則依據收錄字母的分量來分,全書共收14 562個韻字,每一個韻部一個代表字作韻母,韻母前標以數字,全書收有2 277個小韻①小韻是指一個韻里IMVE/T(音節(jié)和聲調)完全相同的一類,韻書里的收錄字按韻分類后各韻內部聲母和韻母(介音、韻腹、韻尾)及聲調完全相同的同一字音的集合,所謂小韻即指象這樣同一字音的集合,標出為代表字。,各小韻之下先是反切,然后是注音并逐字加以說明,小韻與小韻之間用〇相隔,《洪武正韻》承襲了《切韻》《廣韻》等傳統分韻法②對于《洪武正韻》的體制與以往的《廣韻》和《集韻》不同的說法本文認為是一種錯誤的說明。在《廣韻》和《集韻》中,平聲雖然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兩冊,但這并不是聲調的區(qū)別而是由于平聲的字太多而將其上、下分冊?!逗槲湔崱吠瑯邮瞧铰暤淖址譃閮蓛灾皇菦]有標注出〈上平聲〉、〈下平聲〉的卷目名而已,憑這一點不能說這與傳統韻書體系不同。(參照俞昌均1966:22)。
《東國正韻》分為6冊,6卷,91韻。分冊及分卷以收錄內容的分量進行的,在分韻方面《東國正韻》采取了與《洪武正韻》完全不同的體例。首先,所有字都根據收音的性質進行分類,分好的字再根據中聲的母音進行細分,然后根據初聲的順序分類漢字音,最后再依據四聲進行分類,以“平,上,去,入”為順序[3]。此外,《東國正韻》只注音而對各字不加說明,與《洪武正韻》大不相同,二者的分韻法整理如表2:
表2 《東國正韻》與《洪武正韻》分韻法對照表
通過以上《洪武正韻》和《東國正韻》編韻法比較我們首先可以發(fā)現,《洪武正韻》的音節(jié)以韻母-聲母的順序采用韻母、聲母二分法,而《東國正韻》漢字音體系中的音節(jié)則以初聲—中聲—終聲的順序采用初聲、中聲、終聲三分法,可見當時的學者沒有照搬漢語音韻學。其次,《洪武正韻》沿襲舊韻,很明顯依然是首先依據四聲的格局來分韻的,而《東國正韻》最后才根據四聲分韻。此外,通過注釋有無我們還可知《洪武正韻》不僅是一部官方韻書,也是具有字義說明功能的字書,主要是起著正字規(guī)范的作用,而《東國正韻》僅僅是一本韻書。
《洪武正韻》在分韻法上與傳統韻書基本一致,但在具體韻目的設定上卻背離了傳統韻書的編制。《洪武正韻》韻目76韻(平聲22,上聲22,去聲22,入聲10)與傳統《廣韻》的206韻(平聲57,上聲55,去聲60,入聲34)和平水韻的106韻(平聲30,上聲29,去聲30,入聲17)相比已經大大簡化了。《東國正韻》平聲26韻,上、去聲各25部,入聲15部,總共分為91韻。由此可見《東國正韻》的韻目數要比《洪武正韻》多,即平聲多4韻,上、去聲多3韻,入聲多5韻,這說明《東國正韻》在韻目選定上沒有完全按照《洪武正韻》的體系照抄照搬。
其實在考察兩部韻書的韻時不難發(fā)現《東國正韻》中有的韻是將《洪武正韻》的一個韻分成幾個韻,有的韻則是將《洪武正韻》的幾個韻合成一個韻,這樣從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推定《東國正韻》不應該是以《洪武正韻》為底本來設定韻目的,不僅在韻數和韻目的分合上存在差異,而且在韻字的選定上《東國正韻》也沒按照《洪武正韻》的方法,而是完全選定了不同的字。
此外,在韻目的排列上《洪武正韻》依據傳統韻書進行排列,而《東國正韻》則是首先按照終聲分為牙、舌、唇、唇輕音、喉五類韻尾,相同的韻尾再按中聲的順序進行排列,這是與《洪武正韻》完全不同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東國正韻》中聲的順序是按照四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順序整理的,這點與《洪武正韻》中的韻母排列順序是一致的[3]。
《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的聲類體系也存有異同之處,兩者字母對照列表如表3、表4。
表3 《洪武正韻》31字母圖
表4 《東國正韻》23字母圖
從以上兩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存在的異同之處。首先,選定的字母完全不同,《東國正韻》聲類體系中的23母是《洪武正韻》31母中唇輕音的3母合并到唇重音里,這是齒頭音與正齒音合并后的結果,這種合并是根據當時韓國現實漢字音而定的。
此外,《洪武正韻》編纂當時全濁音已經消失,“喻·影·疑”3母的區(qū)別也處于混淆不清狀態(tài),疑母字大部分與喻母合并,部分與影母合并,還有一小部分殘存且數量很少,處于消亡階段,而《洪武正韻》堅持傳統清濁劃分體系,部分濁音清化,基本還保留全濁聲母,除少數韻中“喻·影·疑”3母合流外,大部分依然保留“喻·影·疑”對立,這是由于遵循“四聲·七音·清濁”的基本體系的結果。這種遵循傳統字母體系的觀點在《東國正韻》中也同樣存在。例如,韓國漢字音中即使沒有全濁音也仍然人為設定出全濁音,實際中不能區(qū)分的初聲“”也單獨分類。
《洪武正韻》中尤為重要的特征是保存入聲,當時《中原音韻》中入聲/k,t,p/的區(qū)別已經不復存在,這種差別化也正在消失,入聲韻尾已經是較弱的喉塞音,入聲改配陰聲韻,打破了《廣韻》音系入聲配陽聲的傳統模式,預示著入聲將消亡,而《洪武正韻》卻仍然按照傳統的韻書體系人為設定入聲?!逗槲湔崱分杏腥肼暤捻嵞糠譃?0部,與《東國正韻》的15部入聲韻比較見表5:
表5 《洪武正韻》與《東國正韻》的入聲比較
對于《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中同樣設定入聲的現象,韓國學者俞昌均認為《東國正韻》是參照《洪武正韻》,將《洪武正韻》的10韻改編為《東國正韻》的15韻,他認為由于《東國正韻》是以韓國的漢字音為主進行編纂的,當時實際的韓國漢字音中仍然存在入聲/k,t,p/,所以就按照《洪武正韻》原有的形式稍加整理改編成15韻,從入聲數量來看《東國正韻》要比《洪武正韻》多,如果不是參照其它韻書入聲韻的話,就應該是按照韓國當時實際韓字音獨創(chuàng)改編的。例如,實際漢字音的腹尾“”按照《洪武正韻》則應變?yōu)槿肼暋啊保捎诳紤]當時漢字音的實際情況采取折中方法設定了入聲“”。
通過以上對《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序文,分韻法,韻部,聲類以及入聲等方面的比較分析,不難發(fā)現兩者的異同之處,見表6:
表6 《洪武正韻》與《東國正韻》的異同
如上所述,《洪武正韻·序》中出現的語句“人之生也則有聲”,“聲出而七音具焉七音牙舌唇齒喉及舌齒各半是也知者察知分其清濁之倫定為角征宮商羽以至于半商半征”,“義同字而兩見者合之舊避宋諱聲不收者補之”,“楚漢以來離騷之辭祀安世之歌以及于魏晉諸作曷嘗拘于一律亦不過協比其音而已”,“雖然旋宮以七音為均均言韻也有能推十二律以合八十四調旋轉相交而大樂之和亦在是矣”與《東國正韻·序》中出現的語句“天地絪缊大化流行而人生焉陰陽相軋氣機相激而聲生焉”,“聲既出焉而七音自具七音具而四聲亦備七音四聲經緯相交而清濁輕重深淺疾徐生于自然矣”,“或因前代避諱而假他音或合二為字一或分一音為二”,“蓋古之為詩也協其音而已自三百篇而降漢魏晉唐諸家亦未嘗拘于一律”,“清濁旋轉字母推七均而十二律而八十四調可與聲樂之正同其大和矣”等十分相似,不難發(fā)現《東國正韻》是承襲了《洪武正韻》編纂思想,按照復古體系編纂而成的的事實。其次,《東國正韻》中聲的順序是按照四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的排列順序整理的,這點與《洪武正韻》中的韻母排列順序是一致的。再次,《洪武正韻》堅持傳統清濁劃分體系,部分濁音清化,基本還保留全濁聲母,除少數韻中“喻·影·疑”3母合流外,大部分依然保留“喻·影·疑”對立,這是由于遵循“四聲·七音·清濁”的基本體系的結果。這種遵循傳統字母體系的觀點在《東國正韻》中也同樣存在。最后,《東國正韻》和《洪武正韻》在“平上去入”四聲的保存,特別是入聲“-k,-t,-p”的保存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共同特征。
此外,兩者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首先,《洪武正韻》的音節(jié)以韻母—聲母的順序采用韻母、聲母二分法,而《東國正韻》漢字音體系中的音節(jié)則以初聲—中聲—終聲的順序采用初聲、中聲、終聲三分法,《洪武正韻》沿襲舊韻,很明顯依然是首先依據四聲的格局四聲來分韻的,而《東國正韻》最后才根據四聲分韻。其次,在韻數和韻目的分合上存在差異,而且在韻字的選定上《東國正韻》也沒按照《洪武正韻》的方法,而是完全選定了不同的字。《東國正韻》聲類體系中的23母是《洪武正韻》31母中唇輕音的3母合并到唇重音里,這是齒頭音與正齒音合并后的結果,這種合并是根據當時韓國現實漢字音而定的。最后,從入聲數量來看《東國正韻》要比《洪武正韻》多,應該是按照韓國當時實際韓字音獨創(chuàng)改編的。實際漢字音的腹尾“”按照《洪武正韻》則應變?yōu)槿肼暋啊?,考慮當時漢字音的實際情況采取折中方法設定了入聲“”。
[1]徐炳國.關于中國韻學對訓民正音制定產生的影響研究[J].教育研究志,1973(15):25-52.
[2]俞昌均.東國正韻研究-其三,與洪武正韻的比較[J].語文學,1966(14):12-36.
[3]俞昌均.東國正韻研究[M].首爾:首爾螢雪出版社,1981:133.
(責任編輯:王芳)
Comparison between Rhyme Dictionaries of Chosun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Dongguo Zhengyun(東國正韻)and 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韻)
SUN Ying
(Korean School,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1,China)
Dongguo Zhengyun(東國正韻)is the earliest official rhyme dictionar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Hunminjeongeum.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韻),an official rhyme dictionary of Ming Dynasty,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Later rhyme dictionaries,such as Hongwu Zhengyun Yixun(洪武正韻譯訓),Sisheng Tongkao(四聲通考)and Sisheng Tongjie(四聲通解),are all compiled by referring to the phonological basis built in 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韻).In this study,the preface,rhyme-dividing method,rhyme parts,sound categories and entering tone in Dongguo Zhengyun(東國正韻)and 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韻)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relevancy between the two books were also analyzed.
Dongguo Zhengyun(東國正韻);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韻);phonology
H059
A
1672-8572(2017)04-0083-07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4.14
2017-05-10
國家留學基金項目(留金發(fā)[2015]5104);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L15BYY004);遼東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孫瑩(1978—),女,遼東丹東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