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以萍 張德碩
日用陶瓷產品形態(tài)的情感語義研究
胡以萍 張德碩
本文分析了產品語義學產生之背景及發(fā)展過程,闡述了情感語義所要研究的內容及其在產品語義中的地位。從日用陶瓷形態(tài)方面研究隱藏在陶瓷產品背后的情感意義,提出了日用陶瓷產品形態(tài)的情感語義表達之途徑——修辭,認為日用陶瓷的設計兼具理性的功能和感性的情感。
日用陶瓷;形態(tài);情感語義;修辭
日用陶瓷并不是現(xiàn)在才有的,早在6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早期的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圖1)。原始社會陶器是現(xiàn)代陶瓷的雛形,其造型更多地考慮物質層面的功能性作用?!靶】诩獾灼俊钡母共績尚《怯脕硐道K子的,以便取水時候保證平衡。瓷至宋而盛,始有五窯,汝窯的“蓮花溫碗”(圖2)以其獨特新穎的造型聞名于世,來源于佛教文化的蓮花形,又有“出旖旎而不染”的高潔之意。此時的日用陶瓷已經不再僅僅具備功能層面的意義,更賦予其一種內涵性意義。不難發(fā)現(xiàn)陶瓷器具造型是由物質層面向更高層次的精神內涵意義方面發(fā)展。我們常常認為,產品關注的是技術和它們提供的功能,不是,成功的產品關注的是情感。[1]情感羈絆作為產品隱含性語義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本論文研究的核心。情感是人的內在的一種體驗。筆者認為,產品如同語言一樣可以傳情達意,通過形態(tài)語言主動告訴使用者其意義何在,使人們從中獲取文化、心理等附加體驗。日用陶瓷作為產品中的一種亦是如此。
“形式追隨功能”、“少即是多”的口號是早期現(xiàn)代主義設計師追捧的設計信條。這樣的設計理念最終導致產品的單調、乏味;批量化的大機器生產也造成產品的同質化。過分地從物質、理性方面考慮,極力追求產品的功能、形式極簡,忽視了人的情感需求,這些為現(xiàn)代主義走向沒落埋下深深的一筆。
圖1“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
圖2 汝窯的“蓮花溫碗”
圖3 馬斯洛需求層次——產品語義(筆者自繪)
1960年左右歐洲結構主義興起,其承認事物是矛盾體具有正反兩方面。哲學思想反映在設計上就是物兼具理性和感性雙層意義,與現(xiàn)代主義極力追求理性、反對矛盾、折中的思想大相徑庭。產品語義學的概念就是從中吸收養(yǎng)分得來的。
經濟作為物質層面,必將反映在意識形態(tài)上——設計思想。
二戰(zhàn)以后美國“馬歇爾計劃”給歐洲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技術、設備等各方面的援助,歐洲進入富裕階段,“用完即拋”已經成為西方主流消費方式;戰(zhàn)后的嬰兒爆炸時期到了20世紀70年代左右嬰兒們已經是青年,相對于父母,他們對產品的喜好更現(xiàn)代化,也愿意購買新奇、時尚的產品。
1938年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莫里斯在《符號理論基礎》中提到“語義學”,認為語義學是研究符號和符號指涉對象之間的意義,是研究產品形式與意義的學問。1950年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提出“產品語義學”這一前衛(wèi)性的概念,隨后把研究語言意義的方法移植到產品設計中。1983年美國克里彭多夫等學者這樣定義產品語義學:產品語義學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態(tài)在使用情景下的象征特性并將其運用到工業(yè)設計中的一門學問。[2]
“產品語義學”作為舶來品引入中國已有數十載。2000年左右我國掀起了“符號學”、“語義學”的狂潮,逐漸建立起“產品語義學”的理論體系框架。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如陳慎任、張憲榮、胡飛、高力群等。然而隨著其它設計方法論的興起,人們總是在不斷追求新的設計思想,近幾年“產品語義學”在設計研究領域似乎被“忽略”。產品作為傳達文化的載體用理性的形式傳達感性的情感;如今也是電子信息科技大爆炸的時代。因此,我們必須拾起其昔日之輝煌,不能盲目避俗趨新。
蘇珊?朗格這樣認為,“一件美的作品應當是富有表現(xiàn)性的,所表現(xiàn)的東西是關于某種情感性的概念”。[3]產品作為集功能實用和藝術為一體的作品,應當具備情感性。情感語義作為產品內涵意義,感官器官無法直接感知,但卻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從低級走向高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被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從產品語義學角度分析(圖3),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對應了產品的物質層面,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對應產品的精神層面。筆者認為,產品的象征意義也應該歸納為情感層面,但是較一般的情感更復雜更難實現(xiàn)。產品的情感語義是在人們物質基礎得到滿足之后的一種更高需求,在產品語義學和產品設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4 “ToastyMUG陶瓷暖手杯 ”
圖5 “moon glass”茶具
圖6 story birds
唐納德?A?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從本能層面、行為層面、反思層面三種設計層面闡述了人與物的情感。這三種層面亦是情感語義所要研究的內容。本能層面是人對物做出的最為直接、自然和簡單的反應,一種無意識行為的反射。比如,人在購買產品時通過視覺、觸覺感知產品的顏色是否好看,材質是否舒服,形態(tài)是否美觀。行為層面的設計講究的是人的情感通過對產品使用功能的滿足感得以體現(xiàn),注重物的效用、性能以及物的易用性。如“ToastyMUG陶瓷暖手杯”(圖4),杯子造型符合人機工程學,設計獨到之處在于杯身有一道扁長的管道。因為人們在冬天喝水時候習慣用雙手捧著杯子取暖,這個管道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人們在生活中習慣性動作,指示使用者握杯的同時也傳達出一份情趣。反思層面比較隱蔽,需要人通過大腦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后才能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使用者必須具備一定文化、閱歷等才能解讀隱藏在產品符號內在的意義。如韓國設計的“moon glass”茶具(圖5),使用者在喝水的過程中杯子呈現(xiàn)出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月相的變化喚起使用者內心的悲歡離合之情,觸景生情又賦予天文知識文化內涵。
“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形態(tài)是陶瓷存在的基礎之基礎?!靶巍币话闶侵肝矬w的外形和形狀,“態(tài)”則是指蘊涵在物體里面的神態(tài)或者精神,因此形態(tài)本身就帶有情感的涵義。[4]從人對形態(tài)的感性認知方面來講,陶瓷產品的形態(tài)可以分為三類:自然形態(tài)、人為形態(tài)、幾何形態(tài)。[5]
自然形態(tài)的靈感源自于自然界,以客觀存在的物象為依據,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形態(tài)。自然形態(tài)屬于具象造型,在對客觀物的移植過程中抓住物的特點從而保持物的客觀真實性。自然形態(tài)往往給人一種親近、親切、輕松、愜意等情感。如芬蘭阿拉比阿陶瓷公司曾經設計了一款暢銷的飲具《story birds》(圖6)。幾只姿態(tài)各異的小鳥猶如在枝頭竊竊私語,似乎是父母叮囑小鳥,亦似乎是小鳥對媽媽的傾訴,引起讀者無限遐想和對自然的向往之情。
人為形態(tài)是人為的賦予自然形態(tài)特定的含義,具有象征意義。深層寓意能引起人們深刻的思考。[6]人為形態(tài)較為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所以,人為形態(tài)較自然形態(tài)更為抽象,介于自然形態(tài)和幾何形態(tài)之間,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形態(tài)豪邁奔放且自由,同時也帶有一點幾何形態(tài)的簡單大方。如圖7是一個花插,其形態(tài)扭曲大膽、自如,更多摻雜了設計師主觀創(chuàng)造性。
圖7 花 插 來 源:劉宏偉.陶瓷產品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35
圖8 納薩莉?拉登馬基的作品
圖9 “yehidea水滴陶瓷壺組”
設計中的幾何形態(tài)是以抽象的幾何體為雛形再進行加工而得到的。平面幾何形態(tài)傳達出一種穩(wěn)定、嚴謹的語義;曲面立體幾何形態(tài)給人視覺感是委婉、柔和、飽滿、起伏、圓潤。規(guī)則的幾何形態(tài)往往會顯得理性和呆板,同時也彰顯著簡約特色。芬蘭陶瓷設計師納薩莉?拉登馬基的作品(圖8),其基本形態(tài)都是以平面幾何同心圓為基礎,但是又不同于規(guī)則幾何形態(tài),每個形態(tài)都稍作改變獨一無二,有點偶然形態(tài)的味道,避免平面幾何形態(tài)的呆板。
人和人的溝通通過語言,平淡無奇的話語很難打動對方,過于華麗的話語反而適得其反,恰恰是那些通往人們內心深處的言語最容易讓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產品造型亦是如此。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形象、有趣、生動。日用陶瓷產品作為傳達語言意義的媒介,通過本體和喻體的聯(lián)想,運用修辭方法可以使日用陶瓷的產品形態(tài)更豐富、生動,表達隱藏在產品內在的意義。因此隱喻、換喻、諷喻等修辭可以使人與物之間的情感達到更深層次的交流。
在日用陶瓷的設計中,隱喻手法的運用是最為普遍的。相似性是構成隱喻的基本條件,根據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的不同可以把隱喻分為能指(形式)相似性的隱喻和所指(內容)相似性的隱喻。如曾經獲得德國紅點獎的“yehidea水滴陶瓷壺組”(圖9),其形來源于大自然中的水滴,極具現(xiàn)代設計感的普洱茶專用茶具,骨瓷質地,護身中空保溫不燙手。又如“SMILEY”(圖10)是臺灣生產的陶瓷餐具,用以盛裝堅果、香料、佐料。餐具(本體)的目的是盛裝食物,食物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香氣噴噴,花朵(喻體)讓人聯(lián)想到花的香。因為本體的所指和喻體的所指存在“香”這一相似性,所以是所指相似性的隱喻。這朵朵盛開的碗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吃上一口食物。
換喻和隱喻的不同之處在于換喻的兩個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是建立在鄰近性或者邏輯上的符合性關系基礎之上的;隱喻則是建立在兩個符號的的相似性基礎之上的??臻g的鄰近性的位置關系是最為基礎和典型的鄰近關系,比如路標與其所指路的關系。因此換喻具有指示性作用——直接指示產品的功能。根據本體和喻體符號替代關系的不同,可將換喻分為結果替代原因的換喻、使用環(huán)境替代使用對象的換喻、實質替代形式的換喻。圖11是裝魚用的陶瓷餐盤,其外形從魚的形態(tài)中抽離出來,以實質替代形式直接指示餐盤的功能。那么,我們可以想象裝茄子的盤子可否用茄子的外形代替?這樣我們在用餐時候就不會覺得餐具的單調,讓吃飯變得更有樂趣。
圖10“SMILEY”
圖11 陶瓷餐盤 來源:淘寶網
圖12 肺形煙灰缸
顧名思義,諷喻帶有諷刺之意。2002年增補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諷刺”: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對人或者事物進行揭露、批評或者嘲笑。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諷喻”看做話語中的迷惑、反駁對方,證明其無知、愚蠢的手段,也稱作方言諷喻。[7]我們日常說的“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正是基于本體和喻體兩個符號的對立性,所以“對立性”是諷喻成立的原因,對立性越強也就意味著差異性越大諷刺意義越深。倘若我們把陶瓷花瓶的造型以牛糞為元素,那么這個設計該是多么的玩世不恭呀!如“肺形煙灰缸”(圖12)是以肺部為造型的陶瓷煙灰缸。吸煙本是一件有害的事情,香煙和肺本是對立的,讓人在抽煙的同時不僅擔心自己的健康而且還有一陣詼諧幽默之感。
產品語義學是對產品的系統(tǒng)性研究,包羅萬象。本文以產品語義學理論為基礎,研究了隱藏在日用陶瓷形態(tài)里面的情感語義。的確,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日用陶瓷,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形態(tài)各異的陶瓷產品用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不再僅僅追求陶瓷產品的物質功能。設計師通過修辭的途徑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加具有情感意義的陶瓷形態(tài),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形而上地關注如何表達陶瓷自身的語義,應當以具體用戶為出發(fā)點,把陶瓷產品放置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聯(lián)想與情感記憶,實現(xiàn)產品與人的互動,構建人—物—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注釋:
[1] [美]Donald Arthur Norman.情感化設計[M].付秋芳,程進三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21
[2] 胡飛,楊瑞.設計符號與產品語義——理論、方法及應用[M].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129
[3]夏慧超.產品設計的情感價值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4]李靖.情感語義在產品形態(tài)設計中的研究與應用[D]:[碩士學位論文].沈陽:東北大學,2008
[5]陳莎.基于感性工學的陶瓷產品形態(tài)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
[6]同[5],20
[7]同[2],112
胡以萍 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德碩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