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伊航
王遠貴:公益是一種信仰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伊航
2016年,王遠貴榮登“中國好人榜”,他帶領的貴州愛心之家志愿者支教團榮獲“四個100”學雷鋒先進典型。
王遠貴(前左一)給學生發(fā)放愛心物資。(貴州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供圖)
“那里地勢高寒,學生們上學除了背書包外,還要背編織袋,里面裝的是木柴、煤炭和土豆。柴火用來在教室里燒火取暖,土豆則是他們在學校里的午餐……”
2007年,在華中農業(yè)大學上大二的王遠貴在網上看到 西縣中建鄉(xiāng)紅板小學報道中的這些文字,深深刺痛了他,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沒想到自己家鄉(xiāng)還有人在過這樣的生活?!眮碜?西縣的王遠貴,從小也是一名留守兒童。
2007年寒假,王遠貴走訪了海拔1600米大山頂上的紅板小學,次年初,他將調查情況向當時在學校團委工作的徐本禹反映,希望學校能對紅板小學提供支教援助。作為一名曾扎根貴州的支教志愿者,徐本禹建議他在網上招募志愿者,爭取更多資源。
第一篇招募帖發(fā)出后得到了網友的大力支持,王遠貴備受鼓舞,他還把團隊命名為“貴州愛心之家志愿者支教團”,從此開啟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2009年,支教團在學校募集了9噸愛心物資,王遠貴等5名志愿者乘坐20多個小時的火車將物資送往貴州?;匦:?,因為花光了生活費,王遠貴和另外幾個同學啃了3天的饅頭。
2011年,當《鳳凰周刊》記者鄧飛發(fā)起 “免費午餐”計劃時,王遠貴毅然放棄在廣州的工作,帶領“愛心之家”協(xié)助鄧飛走訪了貴州多個山村學校,并為邊遠山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項目,得到了貴州省文明辦、團省委、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的支持。
“愛心之家”連續(xù)19次組織515名義務支教志愿者奔赴省內50余所邊遠山區(qū)學校長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3萬余名留守兒童感受到了愛心的溫暖和學習的樂趣。
2015年,當聽到愛心之家支教團志愿者曾經教過的紅板小學學生羅飄以理科517分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成都理工大學時,王遠貴覺得“公益事業(yè)就是星星之火,能為那些偏遠貧窮的山村帶來光亮”。
2016年,王遠貴榮登“中國好人榜”,他帶領的貴州愛心之家志愿者支教團榮獲“四個100”學雷鋒先進典型。
截至2017年3月,王遠貴通過貴州省青年志愿服務基金會、貴州志愿者陽光公益平臺等聯絡2000余名愛心人士與農村孩子結成對子,幫扶資金達600余萬元,募集了500余萬元為4000余名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提供了900余萬次免費午餐,捐助物資價值1000余萬元,4萬余名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受益。
“公益對我來說或許就是一種信仰,不在于做多大事,而在于堅持?!蓖踹h貴說,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他的公益夢想依然在路上。
(責任編輯 / 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