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維良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
信用城市到底長什么樣?
文連維良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
人無信不知其可,企業(yè)無信則難求發(fā)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去年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六個高規(guī)格對信用建設的改革文件。國家層面的信用制度建設框架已經基本完備。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加強信用建設的呼聲日益高漲,公眾對信用服務和監(jiān)管的需求日益迫切,信用建設工作日益深入。
作為城市管理者,應當緊跟中央步伐,充分認清新形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開創(chuàng)城市信用建設新模式,打造守信受益、失信受懲的信用模式,以義不容辭的精神,以責無旁貸的擔當,以前所未有的作為,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向深入。
城市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
商品經濟是城市誕生的主要原因,而商品交換的重要基礎是誠信。誠信既是城市產生和發(fā)展的基因,也是城市文明的底蘊和標志。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城市無疑是先行先試的重要陣地,地方政府無疑是引領城市信用建設的最佳實踐者。
2015年和2016年,43個城市先后啟動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創(chuàng)建活動,在重點、難點問題上探索創(chuàng)新,率先突破。我們利用大數據對全國659個城市的信用狀況進行了綜合監(jiān)測和評價,從階段性評估結果來看,既有一些城市不斷創(chuàng)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也有一些城市因認識不到位、行動不及時而被警示和約談。誠實信用建設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十分明顯。
在信用建設網站方面,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信用網站已向全社會提供信用信息查詢,發(fā)布信用承諾、信用警示、紅黑名單、典型案例等大量信用信息,并暢通信息異議處理渠道,實現了多樣化的信用服務和信息公開功能。但目前,還有1個省會城市,83個地級市,286個縣級市,還沒有開通信用建設網站。
在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方面,惠州市已機制化地向信用中國網站上報雙公示信息,上報量超過一百萬條。但是目前還有一些被列入信用建設示范創(chuàng)建城市的城市,上報量為零。
在信用聯合獎懲方面,義烏市出臺了43個領域的聯合獎懲實施細則,制定實施了104項激勵措施和212項懲戒措施。但是不少城市仍然沒有啟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在信用應用方面,南京創(chuàng)新性地推行信用惠民舉措,對于誠實守信好市民,乘公交車4折優(yōu)惠,免費辦理圖書證、讀者證。蘇州推出覆蓋全市常住人口的信用評價產品桂花分,北京海淀區(qū)發(fā)放中小企業(yè)信用貸款12.6億元,宿遷在政府采購等七大領域引用第三方信用報告達2萬多次。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創(chuàng)建信用城市不只是一個向文明致敬的過程,更是一個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的過程。它所帶來的大氣磅礴又細致入微的文明力量正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所感知。
在信用立法方面,上海率先出臺我國首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綜合性地方法規(guī),此前無錫、泰州等城市也頒布實施了公共信用信息公開條例。但是不少城市目前連信息共享機制、紅黑名單管理辦法等最基礎的信用建設制度都還沒有確立。
↓連維良
城市信用建設是一項事在人為的創(chuàng)新性工作,也是一項披荊斬棘的改革性工作,重視程度越高、工作力度越大,收到的成效越明顯。信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也會因失信因營商環(huán)境不良而陷入困境。一丑遮百俊的效應需要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信用是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的最大效益
信用能夠激發(fā)一個城市的活力,是一個城市的金字招牌。打造信用城市,城市管理者應當凝心聚力,真抓實干。
要將誠信納入城市核心文化。城市管理者應當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傳承和弘揚誠信文化,將誠信品格融入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核,將誠信理念植入百姓內心深處,堅持誠信立市,內化為市民精神追求,外化為市民真實行動。
要將信用嵌入城市治理理念。近期,中國政府網發(fā)布的大數據顯示,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被評為最具網民獲得感的放管服十大舉措之一。建立主體信用記錄,區(qū)別不同信用狀況,實行分級分類監(jiān)管,瞄準違法失信風險,開展精準監(jiān)管,有助于政府部門在市場主體快速成長的情況下,更有效率地發(fā)現和整改問題。
要把獎懲機制導入所有重點領域。聯合獎懲是信用建設的核心機制,城市政府要貫徹落實好國家層面已經出臺的聯合獎懲備忘錄,并且對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進一步在所有重點領域建立起聯合獎懲對象名單及管理辦法,細化聯合獎懲措施并嵌入平臺系統(tǒng),有效地構建起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處處受限的聯合獎懲大格局,使不愿失信、主動守信形成風氣。
要讓共享平臺覆蓋所有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是信用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平臺中信息數據的豐富程度、質量水平直接影響城市信用建設的深入程度。對城市所有個人、企業(yè)和各類組織的信用信息,市級平臺應當做到全覆蓋,并逐級向全國信用信息平臺歸集。
要讓信用服務遍及生產生活。城市管理者要善于挖掘信用信息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要注重培育和發(fā)展信用服務市場,創(chuàng)造更多的信用應用需求和場景。我們鼓勵城市政府開通信用門戶網站,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鼓勵城市政府整合各類信用信息向金融機構開放,促進中小企業(yè)融資,使信用服務實體經濟能夠真正落實。鼓勵信用服務機構運用信用積分,在交通出行、醫(yī)療付費、休閑旅游等方面為市民提供便捷服務,鼓勵將信用信息融入公共服務和市民生活,實施信用惠民舉措。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信用建設如何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更多地釋放信用紅利,使人民群眾富有獲得感。
要讓信用宣傳走進千家萬戶。城市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通過典型案例發(fā)布、政策權威解讀等方式,廣泛宣傳信用法規(guī)制度,通過設立誠信日,編制市民誠信手冊,推動誠信宣傳進課堂進社區(qū),拍攝微電影等宣傳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yǎng)全社會知信用、講信用、用信用的行為自覺。
信用城市到底應該長成什么樣?這需要我們共同打造。信用有價的實踐應該在更多場景落地。杭州的經驗應該為更多的城市借鑒。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創(chuàng)建信用城市不只是一個向文明致敬的過程,更是一個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的過程。它所帶來的大氣磅礴又細致入微的文明力量正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所感知。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