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佳意 歐陽鎏 黃鴻亮 孫環(huán)寶 田 勇 彭 偉
光致變色鏡片技術介紹
文/葉佳意 歐陽鎏 黃鴻亮 孫環(huán)寶 田 勇 彭 偉
本文基于材料研究背景,介紹了光致變色材料的研究歷史和分類,并從能級躍遷的角度,對光致變色原理及特性作了仔細探討,針對光致變色過程的兩種類型輻射強度敏感型和溫度敏感型,從原理上進行了詳細說明。同時,對目前行業(yè)內的主流品牌及生產工藝進行了介紹和比較,對光致變色鏡片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作了展望。
光學眼鏡;光致變色;能級躍遷;變色染料;變色技術
光致變色是“光導致顏色可逆變化”的簡稱,因其廣泛應用于視光學眼鏡而得名。自康寧公司的Roger Araujo發(fā)明光致變色玻璃鏡片以來,變色鏡片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在此期間鏡片材料從厚重的玻璃進步到輕薄的高分子樹脂,起變色作用的物質也從最初的無機“銀鹽”(鹵化銀等)發(fā)展成為科技含量更高的有機光致變色分子(變色染料)。在室內變色鏡片可用作普通光學眼鏡,在戶外可兼作太陽眼鏡,因其變色的高科技特性,變色鏡片在市場上具有廣闊的發(fā)展?jié)摿涂臻g。同時,在變色時所發(fā)生的可逆的光化學反應,可應用于光存儲材料、光控開關等多種領域。
2.1 光致變色研究背景
1867年,Fritzsche率先報道了一種并四苯溶液,在黑暗中呈現桔紅色,在日光的輻照下則會發(fā)生褪色現象。1899年,Markwald研究了這類物質在固態(tài)時的顏色可逆變化,并將其命名為“phototropy”(光色互變)。直到1952年,以色列科學家Hirshberg根據光致變色的特點,建議使用photochromism來代替phototropy,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圖1 Fritzche發(fā)現的并四苯變色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物理測試方法和有機合成技術的進步,光致變色材料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變色鏡片的商品化也進一步促進了這一過程。到目前為止,根據有機反應類型不同,常見的光致變色材料可按以下方式分類:
①周環(huán)反應:螺吡喃、螺嗯嗪、苯并吡喃等;
②順反異構:二苯基乙烯、偶氮類、吖嗪等可以異構化的化合物;
③分子內轉移:可分為氫轉移和官能團轉移兩種,前者主要有縮苯胺、芐基吡啶、水楊酸類、苯三唑等,后者可見于多環(huán)醌;
④分子鍵斷裂(生成):三芳甲烷、三芳基咪唑二聚體等可發(fā)生共價鍵的均裂或異裂,反應過程可逆;
⑤電子轉移(氧化還原):紫羅堿在氧氣作用下,可以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可逆的顏色變化。
2.2 光致變色反應原理
前述的光致變色材料反應類型多樣,但從共性來看,它們均有如下特征:
①在兩種物質(A和B)之間進行可逆化學轉化,并伴隨顏色變化。
②從A到B需要吸收電磁(光)輻射,從B到A可通過熱或光兩種途徑。
③物質A(無色態(tài))和B(有色態(tài))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譜(如圖2)。
圖2 無色態(tài)(A)和有色態(tài)(B)的吸收光譜
轉化過程可用能級躍遷原理來表示和說明,如圖3所示。根據反應性質可分為兩種類型:(1)當兩種物質的激發(fā)態(tài)處于弱耦合或無耦合時,物質A吸收光子能量從基態(tài)躍遷到激發(fā)態(tài),在這之后可迅速通過光輻射或無輻射的方式回到原來狀態(tài)(基態(tài)A)或從激發(fā)態(tài)A直接轉化成基態(tài)B,在這一過程中不存在能量壁壘,因此轉化速度取決于輻射強度。(2)若激發(fā)態(tài)的勢阱處于強耦合時,物質A需要越過能量壁壘,才能從激發(fā)態(tài)A轉化成激發(fā)態(tài)的物質B,進而恢復到其相對穩(wěn)定的基態(tài),轉化速度由溫度決定。當前市場上主流的光致變色鏡片、變色染料由多種光致變色分子組成,屬于復雜的混合體系,同時具備上述兩種類型的特點。
圖3 光致變色能級圖
早期光致變色鏡片為玻璃鏡片,采用鹵化銀作為變色材料。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絕大多數的變色鏡片已采用有機光致變色染料。
變色鏡片的性能特點可以描述為“變色快、復原慢”,在正常陽光下,幾十秒內鏡片可以由透明轉變成深色,起到阻隔大部分光線的效果。當轉入室內時,若要回復到變色前,通常需要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根據能級躍遷原理,變色鏡片的另一個特點是:溫度越高,變色速度加快,但顏色更淺;溫度越低,變色速度變慢,鏡片顏色越深。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品牌有PhotoFusion?(蔡司),Transition?,Sensity (豪雅),Photogray/ brown Extra?(康寧)和ColorMatic IQ?(羅敦思德)等。
根據將有機變色材料加入鏡片基材方式的不同,變色鏡片有3種主要生產工藝:
① 基變技術 (photo cast in)
基變技術的特點是將變色染料與鏡片原材料(單體)均勻混合,固化后得到具有變色能力的鏡片。
圖4 基變鏡片的變色過程
② 膜變技術 (photo-coating/trans-bonding)
膜變技術通常在鏡片基材上覆上粘合層(primer),經預烘干之后,再均勻涂覆一層含變色染料及交聯樹脂的變色層。在具體實施中,粘附層可與變色層整合,同時涂覆。
圖5 膜變鏡片的典型構成
③ 埋入式變色(imbibing)
埋入式變色是指在加熱的情況下,將變色材料吸附進鏡片基體的過程。大部分變色染料位于鏡片表層,與膜變技術相似。
以上3類工藝各具特點:膜變和埋入式的變色反應發(fā)生在鏡片表層,變色層很薄且濃度高,具有變色速度快、顏色深和復原迅速的優(yōu)勢。但同時也存在工藝復雜、缺陷難控制以及良品率低的問題。基變技術較為簡單,設備資金投入少,變色材料均勻分布于整片鏡片中,顏色表現更為均勻,然而變色染料對紫外線具有高吸收度的特性,變色同樣發(fā)生在鏡片淺表層,從而發(fā)生變色反應的染料濃度無法與前者相比,體現出變色速度較慢、深度較淺的特點。對于埋入式變色技術,由于并非所有鏡片材料都有吸附染料的能力,應用范圍相對較窄。
本文基于對光致變色材料變色原理的理解,對光致變色鏡片的特性及生產工藝進行了介紹和探討。從總體來看,光致變色材料具有可逆轉化和顏色變化的共性。其轉化過程可分為輻照強度敏感型和溫度敏感型,光致變色鏡片中所使用的變色染料由多種光致變色分子組成,同時具備上述兩種類型的特點。變色鏡片的生產工藝有基變技術、膜變技術和埋入式變色3種,其特點特性均有所不同。
縱觀變色材料和鏡片的發(fā)展歷程,未來變色鏡片的發(fā)展方向在于增強性能以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從技術角度來說則是速度更快、溫度敏感性更低以及附加各類功能屬性如變色偏光鏡片、車內變色片等。鑒于“變色快復原慢”的特性,如何提升鏡片復原速度也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