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保麗++郝夢洋
摘要:近年來,由于離子液體的新穎而又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而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專攻離子液體領域。離子液體作為新型的綠色溶劑,為綠色工程工藝的開發(fā),升級傳統(tǒng)的高耗能工業(yè)過程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討論離子液體的性質,合成方法,及其應用。
關鍵詞:離子液體,離子液體的合成,離子液體的應用
一、引言
自1992年以[BF4]、[PF6]為陰離子的第二代離子液體問世后,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在這個領域做相關研究,與此同時,應用領域也從最初的電化學迅速擴展到高分子、萃取分離、生物質能源、材料、環(huán)境等諸多領域[1]。
二、離子液體的性質
(一)離子液體的物理化學性質。
1.離子液體的密度。
離子液體的密度易于調變,且受溫度、溶劑等的影響很小。大部分離子液體的密度都在1.1-1.6g/cm3范圍內(nèi),但吡咯鹽和胍鹽的密度在0.9-0.97g/cm3之間。這說明大部分離子液體在兩相應用更為廣泛(相比水)。通過前輩的研究可知,離子液體的密度受陰陽離子的類型影響較大,相比來說,陰離子較陽離子影響大。且通常來說,陰離子越大,離子液體的密度越大[2],陽離子體積越大,離子液體的密度越小。
2.離子液體溶解性。
離子液體能夠溶解許多有機化合物以及高分子材料。離子液體這種好的溶解性和其結構中陰陽離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常,離子液體的季銨陽離子側鏈越大,有機物在離子液體中的溶解度越大。
(二)離子液體的合成。
陰陽離子的不同組合可以設計合成出不同的離子液體,因此,離子液體種類繁多?,F(xiàn)如今許多研究仍采用嘗試的方法尋求合適的離子液體,但這必然是艱難的。針對這個問題,相關學者通過收集大量的離子液體物性數(shù)據(jù),建立離子液體數(shù)據(jù)庫[3]。這個數(shù)據(jù)庫一共9400條數(shù)據(jù),其中有1886種離子液體,包含807種陽離子,185種陰離子。這種將離子液體的物性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使得尋找適合的離子液體非常容易。但是離子液體的制備仍舊是一個難題,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探究,常用的合成方法有以下幾種:
1.常規(guī)合成法。
現(xiàn)在具有普適性的方法就是離子液體常規(guī)合成法中的一步法和兩步法[4]。
一步法:叔胺與鹵代烴類或酯類物質發(fā)生加成反應,或利用叔胺的堿性,通過酸堿中和原理生成目標離子液體。
兩步法:先通過鹵代烴與叔胺反應制備出季銨鹽;再通過置換反應用離子液體目標陰離子替換鹵素離子[7]。
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點,通常需要在攪拌下加熱幾個或幾十個小時,長時間的加熱導致原料的損失較為嚴重,因此目標離子液體的產(chǎn)率較低。
2.外場強化法。
外場主要是微波和超聲波。微波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快速變化的電磁場中,極性分子由于不停地無規(guī)則運動引起分子碰撞、摩擦,因而產(chǎn)生大量的熱[5]。此種方法相對來說反應速率較快,一些反映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超聲波法:超聲波主要借助超聲空化作用在液體內(nèi)部形成局部的高溫高壓,并且超聲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攪拌作用,因此反應速率很高[5]。
(三)離子液體的應用。
1.離子液體在電化學方面的應用。
離子液體具有良好的離子導電性,且離子液體可以避免以水為溶劑時存在的金屬和水反應等現(xiàn)象。由于離子液體作為電池的電解質時不需要高溫,因此目前常將離子液體應用于燃料電池、雙電層電容器、金屬的電沉積和鋰二次電池中等。
2.離子液體可以作為溶劑。
離子液體完全由離子組成,離子間的靜電作用相對較大,因此可以使工藝流程簡單,且使許多的可再生能源得到利用,節(jié)約資源。例如:傳統(tǒng)的溶解纖維素的方法為溶膠法,此種方法耗能大、成本高且過程繁瑣,經(jīng)過研究表明,纖維素在氯代1-烯丙基-3-甲基咪唑離子液體中可以直接溶解,且溶解速率很高[6]。
3.離子液體在生物催化中的應用。
2000年,Cull[7]等經(jīng)實驗證明以H2O-[bmim][PF6]為兩相為溶劑進行1,3–二氰基苯的水合反應,細胞聚集的現(xiàn)象很少,且反應完成后產(chǎn)率較高,兩相易于分離。雖然離子液體在生物催化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是離子液體比有機溶劑的選擇性強,我們可以看到離子液體的發(fā)展前景很好。
三、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離子液體作為一種新型的環(huán)保型溶劑,在電化學、生物質催化等領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為我們倡導的綠色化學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相應的科研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研究的深入,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離子液體被發(fā)現(xiàn)和研究,而對于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離子液體的性質也會得到更為完整的研究、歸納。
參考文獻:
[1]張曉春,張鎖江,左勇,趙國英,張香平,離子液體的制備及應用[J],化學進展,2010,22(7):1499-1508.
[2]DZYUBA S V,BARTSCH R A,Influence of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1-alkyl (aralkyl)-3-methy limidazolium hexafluo rophosphates and bis(trifluo rome thylsulfonyl) imide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ionic liquids[J]. Chem Phys Chem,2002,3(2):161 -166.
[3]Zhang S, Sun N, He X, Lv X, Zhang X.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onic liquids: database and evaluation. J Phys Chem Ref Data, 2006, 35: 1475-1517.
[4]石家華,孫遜,楊春和等,離子液體研究進展[J],化學通報,2002,4:243-250.
[5]張鎖江,呂興梅,劉志平等,離子液體—從基礎研究到工業(yè)應用[J],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50-157.
[6]程凌燕,朱天祥等,纖維素在離子液體中的溶解特性研究[J].合成纖維,2008,4:9-13.
[7]Cull S G, Holbrey J D, Vargas-Mora V, et al. 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as Replacements for Organic Solvents in Multiphase Bioprocess Operations[J]. Biotechnol. Bioeng., 2000, 69(2): 227–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