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蒙+李緯
內(nèi)容摘要: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在語言文字等方面也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與此同時,由于日漢語分別從屬于不同的語系,其語言表達方式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通過對這些差異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對中日文化形成更加深入和直觀的理解,以求對中日跨文化交際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日 語言文化 差異 跨文化交際
一.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一種社會符號。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一直以來就是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個窗口揭示者該文化的一切內(nèi)容。而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根基,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1]。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表達,而不同的語言表達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特點。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頻繁的語言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漢日語分別從屬于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也使其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要使中日跨語言、跨文化研究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要遵守社會約定的語言規(guī)范。因此本文立足于對中日異文化視角下語言表達差異的研究,圍繞如何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進行探討。
二.中日語言差異研究
中日語言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曖昧語、寒暄語和禮貌語的分析。在曖昧語方面,相關研究包括曖昧語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曖昧語出現(xiàn)的原因[2]。魏玉娟針對日語中的寒暄語進行了分析論證,指出寒暄語體現(xiàn)了日本以和為貴、內(nèi)外有別的文化傳統(tǒng)[3]。關于禮貌語,方彩霞著重就禮貌表達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進行了陳述[4]。孫潔就中日禮貌用語在語言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進行了分析論述[5]。中日不同的表達方式實則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語言心理,集中表現(xiàn)為說話時的謹慎態(tài)度、表露程度、交際深度以及交際積極性的差異[6]。在跨文化交際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到跨文化研究的途徑、跨文化研究與其它方向結合的相關研究。高一虹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幾種模式、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進行了闡述[7]。綜合以上文獻發(fā)現(xiàn),將中日語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結合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獻并不多,因此,本文將通過對比分析中日語言文化的差異,對中日跨文化交際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三.中日語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1.從中日長幼秩序看跨文化交際
在任何階級社會中都存在著人與人身份地位的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在說話人、聽話人和話題上,就構成了尊卑、謙遜、高傲、親疏遠近等表達形式,這構成了“待遇表現(xiàn)”[8]。日本自古以來對于長幼尊卑就有著嚴格的界限,在社會生活中也是一直貫徹執(zhí)行著這樣的原則,尤其是在交際用語中更是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例如「她說“我很開心”」這句話在日語中大致有以下幾種表達:
(1)彼女は"うれしい"と言う。
(2)彼女は"うれしい"と申す。
(3)彼女は"うれしい"とおっしゃる。
其中1句是比較通用的表達方式,“言う”一詞沒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和語感。而第2句中的“申す”則是日語中“自謙語”的表達形式。第3句中的“おっしゃる”則是“尊敬語”。這種尊敬語一般適用于描述比自己身份、年齡、地位較高的長輩、上級的行為動作。由此可見,在日語中,由于對話者和說話者雙方關系的不對等,會出現(xiàn)不同的表達習慣,這和中文的較為單一的表達是不同的。因此,要充分注意這種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是至關重要的。
2.從中日曖昧語看跨文化交際
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特別注重和聽話方思想上保持協(xié)調(diào),觀點上盡量保持一致,感情上極力避免挫傷對方[6]。這和我們的“中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目的都在于保持和他人關系的和諧,避免沖突。但是,中日表達方式上還是存在著不同之處。日語更加注重這種“感情上的一致性”,因此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語言,即“曖昧語”。芳賀綏曾指出“在日語用語,有一種包含著除字面以外的其他含義,沒有明確界限的語言,那就是所謂的曖昧語”[9]。以下通過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曖昧語表現(xiàn)來具體說明中日語言文化的差異,并為跨文化交際提供參考建議。
(1)含糊的表達
“お出かけですか?”(譯為:您要出門嗎)
“ええ、ちょっとそこまで?!保ㄗg為:是的,出去一下)
在日本,說話人覺得沒有必要去具體詢問別人是要去哪個地方,同樣地,聽話人也只是委婉地應合。而在中國,常見的寒暄語有“吃過了嗎?”“去哪兒啊?”等表達。從以上例子中不難看出,相對于日語中簡短的寒暄,中文的寒暄更加的具體。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充分注重這一特點,避免“刨根問底”,否則會讓對方覺得不被尊重。
(2)委婉的表達
曖昧語言文化是日語語言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以心傳心,以含糊代替明了,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深受日本獨特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并且折射出日本民族的個性和獨特心態(tài)[10]。日語中表示拒絕的方式便能充分地體現(xiàn)這一點。在日語中,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遠慮”這樣的詞語用于拒絕。而不是生硬的“やめなさい”、“禁止する”。
“図書館にタバコをご遠慮ください”(請不要在圖書館內(nèi)吸煙)
“先輩に遠慮して口を出さない”(沒有好意思向前輩開口)
日語中并不會很生硬的使用“禁止”這類的詞語,而是傾向于用比較委婉的說法來拒絕別人,或者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注意到日本人的這一心理特征,避免“直來直去”,委婉地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3)一詞多義的表達
A:“一緒に行きませんか?”(我們一起去吧,怎么樣?)
B:“いいですよ”(好啊)
A:“もう一杯どうですか?”(再來一杯吧?)
B:“いえ、もういいですよ”(不了,謝謝)
在中文中,一詞多義不足為奇,但是一個詞語表達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還是十分少見的。但在日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匯。第一句問答中“いいですよ”表示同意,贊成對方意見。然而,第二句中則變成委婉的拒絕。一般表示拒絕的場合,會和“いえ”“いや”等表否定的詞一起出現(xiàn),以作區(qū)分。但有時候也會單獨出現(xiàn),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理解上的難度。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能單純片面的就認為是同意或者拒絕,而應該聯(lián)系具體的語境以及說話人的神態(tài)、語氣等綜合作出判斷。這就是日語中的“曖昧語”文化。endprint
3.從中日寒暄語看跨文化交際
寒暄語在日漢語中都是極其普遍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日本人重人情,寒暄語是必不可少的。在人際交往方面寒暄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日本人際之間“以和為貴”的文化特征,以及日本人不同層面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3]。中日寒暄語在數(shù)量、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日常寒暄
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寒暄的國家,在日常生活中,寒暄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出門時:いってきます(我走啦)
吃飯時: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
相對于中國的寒暄語來說,日語寒暄語更加規(guī)范和固定化。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重視群體作用,群體依賴心理尤為強烈[11]。這種日常寒暄恰恰體現(xiàn)了日本人的集體歸屬感和集體意識。
(2)“二次寒暄”
日本是一個極其重視禮節(jié)的國家,道歉和道謝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同于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在日本一般會進行“二次寒暄”。所謂的“二次寒暄”指的是一般會進行兩次的感謝或者道歉。第一次指的就是在當時的會話場景中進行的寒暄;第二次就是幾天之后要再一次向對方表示自己的謝意或者歉意。這也體現(xiàn)了中日文化的差異。中國又是“人情社會”,各種社會關系中都充斥著人情和禮尚往來。但在日本,這種人情被看做是很“重”的東西,一旦欠了別人“人情”,必須要歸還,以減輕自己的愧疚感。因此,我們要熟知并且學會運用這些寒暄語,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他們的文化當中去。
四.結語
文化在一個國家或者民族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形成不同的語言表達,而不同的語言表達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把握漢日語語言文化的差異是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保障。因此,通過對漢日常用語以及寒暄語、曖昧語的差異分析,了解這種差異背后所隱藏的社會文化背景,可以使我們對于日本的文化形成更加具象的了解,從而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文俊.語言與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2):123-140.
[2]杜文博.淺析曖昧語在日語中的運用[J].大觀,2015(10).
[3]魏玉娟.論日語中“挨拶言葉”的文化特征[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4):119-122.
[4]方彩霞.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表達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3.
[5]孫潔.中日禮貌用語比較——語言表達差異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30)
[6]劉志榮.從日語和漢語的表達方式比較來看日本人的語言心理[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4):56-61.
[7]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8]朱萬清.新日本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9]芳賀綏.曖昧語的詞典[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10]羅曉瑩,談談日語中的曖昧語言[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
[11]王秀文.日語“挨拶”及其行為的社會文化特征[J].外國問題研究,1992(3):27-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