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課堂教學改革像一陣春風吹遍了整個神州大地,也像一聲春雷驚醒了無數(shù)的教育工作者。老師的角色也就隨著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老師不再是過去的園丁,學生也不完全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應該是“導游”,帶領和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海洋。然而我校地處邊遠的山區(qū),師資設備十分落后,先進的教學媒體不能伸進課堂,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經(jīng)過兩年的實踐與探索,我認為老師首先要轉(zhuǎn)變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努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那在新課改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過程就是愛的過程。教師關愛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緊密相連的,教師要把愛的雨露滲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創(chuàng)造愛的氛圍,在愛的氛圍中教書育人。愛學生就應該尊重學生,如不要給學生亂貼標簽、亂戴帽子,不要無根據(jù)、無醫(yī)學證明的說學生“弱智”、“多動癥”等語言,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侮辱學生的人格。我們農(nóng)村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更需要老師的關愛,應注意學生內(nèi)心的感受,讓學生坐下來談話,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與學生談學習、談理想、談人生。讓學生享受真情實感的體驗,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為教師眼中有自己,信任自己,在充滿溫馨的氣氛中,學生才會有積極探索的興趣,不斷進取的精神,享受學習的快樂!
第二,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為了當好“導游”,更好的引領學生學生走進知識的海洋,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由于地理學科涉及面廣,所須記憶的地點、現(xiàn)象、事件紛繁復雜,加上我校地處邊遠山區(qū),教學設施落后,先進的教學媒體不能伸進課堂,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教起來枯燥,學起來無味,考起來難。為了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學中盡量運用知識性、趣味性、現(xiàn)實性相結合的原則,讓地理課堂活潑精彩、生機盎然,就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要始終記住一個有效教學的原則:貼近生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這充分說明了地理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老師應注重地理課堂的“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獲取新知,增長智慧。課堂應注重以活動帶動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yǎng),讓學生動起來。比如,在“水資源”一節(jié)中,課文提到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上課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一節(jié)中的圖文材料“水資源危機”,結果學生觸動很大。因為,在學生的意識中,水龍頭一開,自來水就來。土地龜裂、河道斷流,人們飲水成為困難,對他們而言,都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我及時利用這組圖片給學生帶來觸動,然后再利用小組活動討論:在生活中你是否做過或看見過浪費水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然后,各組在推代表發(fā)言。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其肯定、表揚和鼓勵。學生們都很積極、開心和快樂。課后我注意觀察學生日常生活用水情況,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能夠做到節(jié)約用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三,溝通師生感情,鼓勵學生發(fā)言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來源于師生思想感情的溝通,師生關系的融洽。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看到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還應特別關心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常有自卑感和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為此,我常以一些較簡單問題讓他們回答,即使回答錯了,也肯定他們敢于回答的精神,并盡可能找到他們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為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其肯定、表揚和鼓勵,消除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相信只要我舉手回答問題,就是一種勇氣、一份自信,漸漸地他們就變被動回答為主動舉手參與討論了。
第四、師生共同板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生學習地理重要而又最基本的工具。然而我校地處邊遠的山區(qū),沒有電子白板和多媒體教學設施,直觀形象生動的各類地圖不能深入課堂,為了克服這種落后的現(xiàn)象給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帶來的不利影響,我每一節(jié)課都要親手畫板圖進行教學,同時還要求學生也要親自畫圖。我們學校搞課改,每個小組都有一塊小黑板,所以在課前就要求每個小組都要在小黑板上合作畫一幅與該課內(nèi)容相關的地圖,上課的時候老師先對各小組的畫圖情況進行評價打分。學生親手畫一畫,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還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課堂上老師通過板圖的引領示范,再讓各小組學生在自己所畫的圖上親自填圖、識圖、認圖等活動,讓所學的地理知識來源于地圖又回歸于地圖,可以加強對地理知識的鞏固與運用,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第五,親身體驗教師角色,激發(fā)聽課興趣
夸美紐斯說:“課堂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地方”。然而傳統(tǒng)的課堂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方法過于死板,怎么會有快樂可言,還禁錮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在課堂上我大膽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師角色,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我國“秦嶺-淮河南北兩側(cè)的地理差異時”,課前老師先畫好中國地圖,畫好表格,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的方式,掌握南北兩側(cè)的地理差異。先讓各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表格設計的內(nèi)容,再抽小組代表上臺來指圖講解,結果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去講課,無論好壞,所有同學都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講的用心,聽的也很專心;通過學生講課,體會當老師辛苦,學生扮演老師,站在講臺上,當然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即使個別知識點沒有處理好,沒講清楚,也覺得沒什么,其他小組的代表還可以再作補充,在小組之間的爭論與探討之中,自由發(fā)揮,還會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真正體現(xiàn)了在“樂中學,學中樂”。當然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講解及時進行點撥、肯定與評價。這種方式更能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每個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老師的內(nèi)心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學的園地里,在課堂教學改革的春風里,盡管我們山區(qū)教學設施落后,但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我以滿腔的熱情,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努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地理課堂鮮活起來,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努力做一名優(yōu)秀的山區(qū)“導游”,更好的帶領我們農(nóng)村學生走進地理知識的殿堂!
參考文獻:
[1]蔡蘇為.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6⑵:22-23.
[2]嚴方寅.初中地理地圖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6⑶:75-76.
[3]李鯤鵬.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凸顯學生主體性.新課程:中學,2015⑽:136-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