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獻平
摘 要:語文教學中要改變學生“被主體”地位必須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讓學生由“被學”到“愿學”,以此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盲學”到“會學”以此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讓學生由“苦學”到“樂學”,以此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關鍵詞:主體;權利;方法;興趣
一、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讓學生由“被學”到“愿學”——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老師苦心設計的導學案,學生并不一定愿意接受,即使接受了學生也不一定愿意配合老師完成。當整個課堂都是在老師的操縱下完成老師設計的任務時,學生的主體意識很難被喚醒。我的課堂給了學生選擇的權利,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1.把選擇目標和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
每節(jié)課,我都會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多個教學目標,并圍繞每一個目標,設計若干個問題,供學生選擇。允許不同的小組選擇不同的目標和問題。開始時,學生不大適應,也不知如何選擇。我就告訴他們,你們盡可能選擇用你們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完成的目標和問題,不要強迫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這叫量力而行;你們也可以選擇超過自己能力之外的目標,我給你求助老師的機會;相信你們一定會不打無把握之仗,也相信你們敢于攻堅克難,挑戰(zhàn)極限;老師會送給你鮮花和掌聲,老師更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我原以為,大部分學生一定會選擇難度系數(shù)偏低的目標,但事實出乎我的意料,幾乎每一個小組都愿接受挑戰(zhàn)。課下我問學生,為什么要拈重避輕。學生的回答是,太容易做了,沒意思,況且還有老師作后盾呢。
2.把設計目標和問題的權利交個學生
把選擇目標和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取得小小的成功之后,我又試著把設計目標和問題的權利也交給學生。開始時,學生設計的目標和問題并不“專業(yè)”,我抽出一些時間給學生做了相應的輔導。我告訴他們,目標就是根據(jù)學習內容確定一節(jié)課要學習什么知識,培養(yǎng)什么能力和情感,形成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問題就是一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情感和觀點,品析哪些詞語、句子和段略,有什么思考、看法和感悟等。經(jīng)過我的“專業(yè)”培訓,學生漸漸地設計出了有些“像樣”的目標和問題。當然,他們自己設計的目標和問題,他們更愿意達成和解決了。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告訴我的學生,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僅僅成為解決問題的課堂,更應該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課堂;提出一個問題甚至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初期提的問題很多是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后來,經(jīng)過我的規(guī)范和指導,很多學生都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盡管一部分問題不能在課堂上解決,我們把它寫在了我們的“問題墻”上,這也算我們的一個創(chuàng)舉吧!課堂給了學生選擇的權利,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
二、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盲學”到“會學”——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
要讓學生擺脫“被主體”的地位,必須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學生沒有學習方法,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意識到只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成為現(xiàn)實。
為了實現(xiàn)學生由“盲學”到“會學”的轉變,我根據(jù)長期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并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四學段“目標與內容”的表述,我總結出初中初中階段學習語文的八大方法(整體把握,提取顯性信息;上下貫通,挖掘隱含信息;結合手法,品析詞語句段;三方聯(lián)動,比較情感內容;引申轉化,暢談啟示感悟;明確態(tài)度,說出判斷理由;調動積累,整合文本生活;發(fā)揮想象,寫出真情實感),并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掌握并學會運用。學生有了方法,學生也就變得越來越自信,學生有了方法,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也就得以真正的實現(xiàn);學生有了方法,學生的主體能力才會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實踐證明,學生的主體能力發(fā)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去發(fā)展自身。反之,發(fā)展水平愈低,他就愈感到無能。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同樣的方法教給不同的學生,他們的主體性發(fā)展水平也會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要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一次次成功,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推動學生的主體能力不斷向前發(fā)展。
三、激學生求知的興趣,讓學生由“苦學”到“樂學”——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南宋教育家也指出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這些都說明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必須從改革教法著手,以教趣促樂學。
1.愛心教育,促學生親其師。
愛一個學生并不是單單是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愛一個學生必須從尊重和寬容做起,尊重學生的人格,寬容學生的過錯,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化學生、感染學生、感動學生。
每節(jié)語文課,我都力求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或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或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或送給他們幾句表揚的話語,或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眼神……時時刻刻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在老師心目中都非常重要。學生正是犯錯誤的年齡,很多錯誤并非出自他們的真心,因此對于學生在語文課上所犯的每一次錯誤,我都會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并愿意改正錯誤,另一件事是原諒學生的過錯。我的努力換來了學生的真心,學生愿意走到我身邊,與我傾心交流,于是,我也走進了一顆顆學生的心靈。
2.期待教育,促學生信其道。
有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大多對我的話都深信不疑,在此基礎上,我不斷地給學生以期待,期待他們經(jīng)常讀書,經(jīng)常反思,經(jīng)常動筆寫作……并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強烈的期待。我的期待成了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