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妙姮
一、摘要
“物哀情結(jié)”這一抽象化概念,作為代表日本典型審美意識和重要文化,早已通過文學作品烙印在日本文人心中,成為了一種典型的民族文化印記。本文以日裔美籍作家露絲筆下的《食肉之年》為例,結(jié)合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論,從“物哀”情結(jié)這一日本民族集體無意識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露絲筆下《食肉之年》序言、和歌等形式反映的對世相的物哀、分析敘述結(jié)構(gòu)程式反映的對四季與命運無常的物哀,來進一步探究露絲引用《枕草子》作為序言的目的,進一步了解美籍日裔作家筆下《食肉之年》中,保留的日本文化的“物哀”之美。
二、理論背景與介紹
榮格,作為精神分析批評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基礎(chǔ)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即人類精神由三個部分組成:個體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之所以全世界的人們用同樣地方式回應(yīng)某些故事或神話,這大多不是因為他們都了解或者知道這個故事,而是來源于人類集體無意識深處的某種種族記憶。
“物哀”情結(jié)類似于我國古代的“感物”情調(diào),代表的是對時間萬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對自然物的喜愛、感動,也包含了對生命的無奈、哀傷與贊賞”,這是一種復雜的情感,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字面意義上的對悲哀的事情感到哀傷。這種復雜的情感融入了大和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形成了一種集體的“以悲為美”的整體審美傾向。這種對生命或者歲月抒發(fā)相對凄涼、憂郁的憐憫以及感傷之情烙印在日本民族文化中,成為很多文學作品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拔锇А币庾R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第一,對世相的物哀之感,第二,包含了對四季無常,人物命運無常的物哀之心。第三,是包含了對死亡與毀滅的不恐懼,和對悲劇的美化的物哀之情。
三、對世相的物哀情結(jié)
《食肉之年》中每一章節(jié)開篇都會引用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作為鋪墊,與正文呼應(yīng),形成古今對話。《枕草子》作為日本散文的鼻祖,出自平安時代三大才女—清少納言之手。這部作品記錄的作者對平安時代風俗、宮廷日常瑣碎以及復雜的人情世界的隨想,是對世相的感想與評論。節(jié)選的《枕草子》內(nèi)容上不僅在流露出傳統(tǒng)的物哀情調(diào),同時與《食肉之年》正文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并形成呼應(yīng)?!墩聿葑印吩凇妒橙庵辍分械囊?,都透露出了露絲對世相的物哀情結(jié)。
四、對四季變幻與人生無常的物哀情結(jié)
文章第一部分洋溢著一副生機勃勃、新芽萌發(fā)的朝氣之感,相應(yīng)地,文章情節(jié)中Jane的人生軌跡也與之對應(yīng),呈現(xiàn)一幅上升的圖畫。文章第二部分幾乎充滿活力,似乎一切都如理想中美好。而Jane在這一部分不僅遇到與Sloan熾熱的感情,并且因為節(jié)目的高收視率,她成為了《美國主婦》的導演。第三部分Jane開始經(jīng)歷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她因為第一次在節(jié)目中引入“羊肉”這一概念,違背了節(jié)目想要傳達的主流價值觀,同時意外懷孕,但孩子的父親卻不太愿意要孩子,也不愿意給她一個穩(wěn)定的家。第四部分Jane為了追尋和揭露她認為的被污染的肉的源頭,她不懼被辭職仍然堅持去科羅拉多屠宰場錄制被核污染肉,想讓社會原理這些被污染的牛肉。而恰好Akiko在這部分雖然壞了孩子,卻終于下定決定離開她認為的令人作嘔的John這個家庭和日本這個大環(huán)境,而是決定追尋她心中的美國夢。
這種四季無常的畫面給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一種不能把控的,無常的美感,這正是作者對自熱物哀之心。
五、對覆滅與死亡前生命閃光點的物哀之心
物哀情結(jié)中的“死亡”并非僅僅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死亡,也是指物哀帶來的美的最高境界—覆滅,這是不惜代價為追求生命的一瞬間的閃光,為尋求安寧與寂靜之美與人生的永恒性的悲中之美?;蛟S《食肉之年》中人物并沒有真正從世界消失,但主人公在覆滅中尋求自生升華點、閃光點和的做法,正是同物哀情結(jié)中尋找人生終極意義的內(nèi)涵相一致:
露絲筆下構(gòu)建的兩位女主角的歸宿,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Jane的孩子沒能保住,失去了工作,和Sloan也并沒有圓滿;而Akiko帶著John的一筆錢來到美國之后,不打算回日本,但結(jié)局卻戛然而止??梢哉f,兩個女主人公的結(jié)局都帶著一種無限的蒼涼之感,她們?yōu)榱俗穼に齻冃闹姓J為正確的東西,放棄了太多太多,卻又并沒有完全獲得她們心中最渴望的東西。兩位女性體內(nèi)都流淌著日本民族的血液,她們這曲折的命運,和起伏的人生本來也充滿著她們民族中那隱隱流淌的“物哀”之心。
六、結(jié)論
本文通過分析《食肉之年》中人物對世相的物哀之情,對四季與人生變幻無常的物哀之心,對生命閃光點不懈追求的物哀之心這三個物哀情結(jié)的子層次,展現(xiàn)了露絲筆下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日本民族“物哀”這一集體無意識。同時,也呈現(xiàn)出《食肉之年》背后隱藏著的深層次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審美意識,這種敏感的、細膩的“物哀”之心折射著整個日本民族的國民性格。本文作者露絲,貼切地將這種獨特“物哀”之心通過歐美文字呈現(xiàn)出來,使得《食肉之年》既有歐美主流文化的價值意識形態(tài),又保留著日本獨特審美視角,成為別有一番風味的文學作品“混血兒”。這種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查爾斯·E·布萊斯勒.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2]胡帆.對榮格集體無意識的淺析[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 2003(2):90-93.
[3]清少納言, 林文月.枕草子[M].譯林出版社, 2011.
[4]施海燕.《枕草子》中“物哀”思想的體現(xiàn)[J].青年文學家, 2014(20):116-116.
[5]鄭湲湲.《雪國》中的“物哀”[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33(3):81-85.
[6]Ozeki R L.My year of meats[M].Penguin, 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