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川
本雅明曾夢想寫一本完全由引文構成的書,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頭馬筆下塑造的迷宮正是對本雅明“引文”理論的一次實踐。
“評論從來就是模仿?!?/p>
在此書的第247頁,我再次陡然感受到街角處迎面撞上來的嘲諷氣息,先是一慌,然后釋然:“還好我不是一個評論家,我只是一個微小的讀者,嗯。”我花了三個并不連續(xù)的晚上讀完全書,然后第一個冒出來的疑問是:“大頭馬是男的女的?”我拿著問題去問朋友,得到的答案是:這不重要。我轉(zhuǎn)頭想了想,是啊,的確不重要。
大頭馬的這本小說,著實技巧華麗,語言這玩意兒在他手上像轉(zhuǎn)筆那樣自在隨意。為什么大頭馬是男是女不重要呢?套用羅蘭·巴特的話來說就是:他死了。大頭馬在《一塊麗茲飯店那么大的沉香》中說:“但凡上過文學理論的課,應該都能夠明白這個小把戲是什么。”僥幸有幾節(jié)文論課沒睡著,使得我此刻能夠稍稍揣測一下這個小把戲。這個小把戲,就是羅蘭·巴特說的“作者之死”。
羅蘭·巴特在《作者的死亡》一文中說,文本概念的誕生宣告了作者的死亡。這種死亡并非指作者不存在了,而是作者隱蔽了。在大頭馬的這本小說里,從《不暢銷小說寫作指南》到《評論指南》一共八篇,每一篇他都用不同的語言將自己遮蔽起來,就像推理小說中提到的反偵查秘訣一樣:把一棵樹藏在森林里。大頭馬把自己隱藏在諸多作家的語言森林中,包括馬爾克斯、塞林格、索爾·貝婁、赫胥黎等。而這一“隱藏”方式又指向了一個更龐大的迷宮——一座博爾赫斯式的花園。本雅明曾夢想寫一本完全由引文構成的書,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頭馬筆下塑造的迷宮正是對本雅明“引文”理論的一次實踐,只不過他的引文是諸多過往寫作者的聲音。
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大頭馬營造的這一語言迷宮,并非像本雅明那樣出于某種寫作上的雄心壯志,更多的反而可能是一種游戲心態(tài)(至少表面上是這樣)。大頭馬創(chuàng)造了一個《盜夢空間》般的多維的、復雜的敘述空間。同時在這一空間中,又安插了“如何寫小說”這一命題,使得小說與現(xiàn)實的邊界越發(fā)地模糊起來。這一“小把戲”安德烈·紀德在《偽幣制造者》中也玩過,并稱之為“紋心”。在大頭馬筆下,一會兒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一會兒是寫兩個人愛情故事的作者,一會兒又是寫作者的作者,仿佛在八門金鎖陣中生門入景門出,來來回回,閑庭信步;又如古裝電影拍攝現(xiàn)場,“Action!”“卡!”循環(huán)往復,導演端坐一旁,隱隱有穿越之感。
從結構上來看,這本小說真的是八個短篇組成的嗎?并不是。其實每篇文本都切實關聯(lián)著另一文本,或隱或現(xiàn),用老話說就是“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各種語言上的小把戲,就像這棵樹上的果實,在枝丫間相互交錯,撐起整個文本里巨大的敘事空間。正如大頭馬在文本中說的那樣:“你可以把這些短篇視為一個長篇的若干碎片,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世界?!倍@一切都將評論者引入早已挖好的文本陷阱。
除了用語言的森林來設置障礙、用多維的敘事來模糊空間、用戲謔的口吻來誘導方向,大頭馬在最后一章《評論指南》中更是一本正經(jīng)地創(chuàng)立“評論學”這一冷門學科,煞有介事地介紹學科的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理論方法。大頭馬頭頭是道,說得有鼻子有眼,過于真實,以至于你能隱約察覺到它其實并不真實。而這恰是對評論的一種反諷。就像文本中男主說的那樣:“光背定式?jīng)]用?!?/p>
這種嘲諷很難說是善意的還是不善意的,因為這僅僅是一場文本游戲。只不過你面對的是一個博覽閑書、智商感人、轉(zhuǎn)筆嫻熟,同時又極具演員天賦的“頑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聆聽嘲諷,并贊美、享受著迷宮的精致。而在這一刻,你將必須從評論者淪為一位卑微的讀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