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文天祥在大都就義距今已經(jīng)700多年了,但人們對文天祥的紀(jì)念卻經(jīng)久不衰,歷代對文天祥的敬仰和贊譽幾乎從未停止過,即使是在元代,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也允許他的塑像和牌位奉入學(xué)宮,至于明清兩代對他的稱頌更是不斷。現(xiàn)在更給他加上了“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的桂冠。文天祥的光輝形象已經(jīng)深深的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
南宋理宗(趙均)端平三年丙申(1236)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誕生于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縣)淳化鄉(xiāng)富田村。出生前夕,祖父文時用夢見他“騰紫云而上”,乃“命名云孫”,成人后朋友們?yōu)樗鹱痔煜椤?/p>
文天祥從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七歲以前,文天祥及其兄弟都在家塾讀書。開始,父親文儀還聘請國子監(jiān)的老師來家塾上課,后家庭經(jīng)濟匱乏,教育孩子的任務(wù)就落在文儀的肩上了。文儀管教孩子甚嚴(yán)。文天祥兄弟白天聽課,晚上溫習(xí),直到完全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才能休息。書中的格言警語,都要隨手抄下,滿貼書齋墻壁。正課之余,文天祥還極其愛讀忠臣傳。這促使他的愛國思想得以滋生和發(fā)展。他后來成為一代民族英雄,同幼小時候的這種培育是分不開的。
文天祥十八歲時參加鄉(xiāng)??荚?,名列前茅,便進入邑校(廬陵縣學(xué)校)讀書。在廬陵讀書期間,文天樣在廬陵學(xué)宮看到了被人祭祀的幾位本朝鄉(xiāng)賢的畫像,他們是:支持政治改蘋而屢遭貶默的歐陽修,被金兵所虜而至死不屈的楊邦義,力主抗金而請誅秦檜等民族敗類的胡銼。他深為這幾位名臣志士的事績所感動,慷慨發(fā)誓:“設(shè)不俎豆其間,非夫也!”這表明他對民族危機有了深刻認(rèn)識,愿為民族獻身有了堅強的決心。
二十歲時,文天祥在白鴛洲書院讀書。文天祥入讀白鷺書院的時候,正值歐陽守道做山長。歐陽守道字公權(quán),晚年號翼齋,吉州人,家境貧困,自學(xué)成才,是淳裕元年進士?!端卧獙W(xué)案》中把他列為朱熹的再傳門人。天祥稱頌他“學(xué)通經(jīng)史,有本有根”,“橫經(jīng)論道,一世宗師”。與歐陽守道近一年的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使文天祥在評議時政的同時開闊了眼界,在經(jīng)史方面受到了更為嚴(yán)格系統(tǒng)的訓(xùn)練。同時歐陽守道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格,正直不阿的處世態(tài)度,為文天祥人格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在這一年,他和弟弟文璧同時考中了吉州貢士,有了考進士的資格,父親文儀從陸路親自送他倆赴京師臨安(杭州)應(yīng)試。文天祥在臨安參加禮部考試中選,集英殿對策大快人心,考官王應(yīng)麟稱贊文天祥的策論“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理宗親自把文天祥提拔為第一名,而弟弟文璧卻落榜了。也是在文天祥二十歲這一年,文天祥的父親病逝了。
二十四歲,文天祥再次陪弟弟進京參加考試,這一次弟弟考中了進士,而京中局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忽必烈代塔察兒領(lǐng)軍東路,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九月,忽必烈從黃州(今湖北黃岡)突破長江天險,圍逼鄂州。而進攻云南經(jīng)由廣西、湖南北上的兀良哈臺部,也與忽必烈會合。軍警傳到臨安,朝廷大為震動。丁大全因隱瞞軍情,被罷宰相。同年十二月,由于蒙古內(nèi)部政局的變化(七月,蒙哥病死于合川,阿里不哥想奪取汗位),忽必烈領(lǐng)軍北撤。這時,握有重兵的賈似道不但不乘機掩殺,反而暗中與之達成以江為界、每歲向蒙古輸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屈辱和議;而南宋朝野上下卻一片歡騰。文天祥上疏《己未上皇帝書》,主張“乞斬董禾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還主張“一簡文法以立事”,即廢除繁文褥節(jié),建立戰(zhàn)時體制;“仿方鎮(zhèn)以建守”,即以幾個州建立方鎮(zhèn),加強地方武裝;“就團結(jié)以抽兵”,即每二十家抽兵一名,增加兵員;“破資格以用人”,即破格選用英豪,充任將帥,這些當(dāng)時都沒有被采納。
文天祥做官經(jīng)常得罪權(quán)貴,三十五歲這一年他任崇政殿說書、學(xué)士院權(quán)直、玉碟所檢討官,賈似道假意還鄉(xiāng),皇帝令黃庭堅作文挽留,按舊例,這類詔書都要先表彰賈似道一番,還要先把稿子送給他修改,再交皇帝頒發(fā)。而文天祥卻一反從前的慣例,兩篇詔書,沒有一句夸耀之詞,只說:“大臣以安危為重,茍利于國,皇恤其身?!辈⒇?zé)問,“胡為以疾,而欲告休?”而且他把稿子直接送交皇帝,不給賈似道過目。對此,賈似道非常不滿,他指使他人重新起草,有意給文天祥難堪。文天祥認(rèn)清了賈似道專權(quán)誤國,不愿與他為伍,請求免職去奉祠祿。賈似道假意慰留,未準(zhǔn)辭官。不久之后,賈似道就找出文天祥的毛病,文天祥回鄉(xiāng)歸隱。次年冬至,朝廷委任文天祥為湖南運判,但還沒有等文天祥表態(tài),“臺臣陳堅”就“表寢新命”了。這年,忽必烈遷都燕京(改名大都),建立了新王朝——元朝,他成為這個王朝的第一個皇帝,即元世祖。
文天祥辦案也是雷厲風(fēng)行的,三十八歲的文天祥被朝廷任命為湖南提刑,他一到任理事,就把貪贓枉法的官吏侯必隆脊杖五十,刺配充軍,釋放輕犯;將重犯發(fā)配荊湖、四川、淮海各地效勞,戴罪立功。同年夏天,文天祥到長沙拜渴了湖南安撫大使江萬里,江萬里論及國事時,深有所感地對文天祥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dāng)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zé),其在君乎!”同年冬,文天祥為了侍奉祖母和母親,向朝廷要求調(diào)回江西任職。朝廷任命他出知贛州。
德祐元年初,四十歲的文天祥先后得到元軍渡江的諜報和太皇太后的詔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疾速起發(fā)勤王義士,前赴行在。”他捧詔痛哭,三天后,傳檄諸路,招兵屯糧。很短時間,他便組織了三萬義兵,“盡以家資為軍費”。兩個月的時間,元軍就攻陷建康,臨安戒嚴(yán),四月,文天祥領(lǐng)兵下吉州,八月到達臨安駐兵西湖。在臨安期間,文天祥無數(shù)次與主和派發(fā)生爭執(zhí)。之后幾年,文天祥的領(lǐng)兵一路南下。景炎元年,文天祥到南劍州聚兵抗元,成立督府,一時人才濟濟,又露出一線中興希望。盡管處處遭到陳宜中、張世杰等人的掣肘,仍打了不少勝仗,收復(fù)了一些被元軍占領(lǐng)的失地。景炎三年,文天祥四十三歲,在惠州一代指揮作戰(zhàn),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得報,一面報告厓山行朝,一面移軍海豐,準(zhǔn)備進軍南嶺堅守。二十日,文天祥行軍到海豐北方的五坡嶺,正吃午飯,突遭陳茲所引元軍襲擊,碎不及戰(zhàn),遂被俘虜。文天祥即服冰片二兩,想自盡殉國。但只頭暈?zāi)垦?,竟不得死。endprint
祥興二年正月初二,張弘范擊潰了文天祥全部督府軍之后,率水陸兩路元軍直逼厓山,要一舉傾覆南宋海上行朝,文天祥被囚于海船中同行,四天后,元朝水兵從潮陽出發(fā),又九天,元軍到達厓山。二月初六,張弘范率水兵向厓山發(fā)動總攻,張世杰有大小船艦一千余艘,兵將二十余萬,與元軍相比,兵力略占優(yōu)勢。但由于元軍南北夾擊,宋軍大船以粗繩連結(jié),能守難攻,終致失敗。陸秀夫見敗局已定,先令全家蹈海自殺,然后他背負(fù)幼帝趙昺跳入海中,以身殉國。宋朝官兵自殺的也不計其數(shù)。張世杰雖然突出重圍,來到螺島,但臺風(fēng)驟至,船艦傾覆,溺水而死。南宋終被元朝滅亡了。
文天祥四十五歲時突然得到三年前散失的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她們母女三人都在大都,也是過著囚犯一般的生活,文天祥心痛萬分,但決不因兒女私情而動搖心志。他叮囑“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他沒有同女兒見面,并且告訴他“今生”已矣,只望“來生”了。
文天祥丹心一片,可謂英雄人物。一方面,時勢造英雄,自古英雄皆出自愿。另一方面,強逼他人去做英雄,亦非真英雄,歷史上也根本就沒有“逼上梁山式”的英雄人物。就文天祥而言,1279年秋天,胞弟文璧、季弟文璋二人同在惠州降元。于是,這樣一種“兄弟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的鮮明對比,屢為后人道論。明代人就認(rèn)為,“為人子弟者,有賢父兄而弗克世濟其美,必貽笑當(dāng)時,遺臭百世?!鼻』实垡鄳嵢粚懙溃骸包S冠如愿轉(zhuǎn)難評,莫若從容就義精。子不知終弟受職,應(yīng)難地下見其兄。”但具體考察文天祥對此事的態(tài)度和心境,倒又可以得見英雄更為豐富的“千古丹心”。1281年春節(jié),文天祥在寫給繼子文升的家信中說:“吾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聞季萬(文璧)至》又云,“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保ā叭省保涑觥墩撜Z》卷九《微子第十八》:“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焙侮套⒃唬叭诵挟惗Q仁,以其俱在憂亂寧民?!保┙o小弟文璋寫信亦說:“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使千載之下,以是稱吾三人?!痹?、信中所言,此時自己一人盡忠報國,兄弟兩人守孝保家,皆各得其志,不相上下,不僅毫無高低貴賤之別,而且足配“殷有三仁”之美譽??梢?,文天祥基于當(dāng)下時政和社會風(fēng)氣,并沒有強求自己一家老少皆隨自己,一道去做那個時代的“英雄家庭”。二弟是投元還是繼續(xù)抗元,這都是他們個人自主的選擇,別人無權(quán)干涉。文天祥這樣去理解親人的處境,正好反映了“千古丹心”的宏識與開放——尊重他人,客觀對待多元性的生命抉擇,而不私于一己之見,強他人入甕,讓其不自愿地全部做成時代的犧牲品。
四十七歲,忽必烈將文天祥召入殿中,文天祥長揖不拜。旁邊的人強行使他拜跪,甚至用鐵馬鞭抽打他的膝蓋,文天祥依然巋然不動。忽必烈派人給文天祥傳話說,“你來大都這么長時間了,要是能改變心意為我朝做官,我把中書省的位置給你?!蔽奶煜榛卮鹫f:“我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不是我的愿望?!焙霰亓矣峙扇藛枺骸澳悄愕脑竿鞘裁茨??”文天祥堅定回答:“愿與一死,足矣!”第二天,大臣們集體上奏,讓忽必烈遂了文天祥的心愿,也免生后患。元朝的監(jiān)斬官率領(lǐng)著士兵和樂隊來到兵馬司監(jiān)獄,金鼓齊鳴。文天祥聽了高興地說:“吾事了矣!”在走向柴市的路上,文天祥面不改色。到了刑場,文天祥問旁邊的人:“哪邊是南方?”于是南向再拜曰,“臣報國至此矣!”
文天祥終于走完了他悲壯的一生。觀文天祥的一生,他正是“君子自強不息”的典范。從他一生的事跡可以看到,他不僅以大量的著作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以其鮮血和生命實踐了他所信服的儒學(xué)之基本價值。文天祥的人格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注入了豐富的內(nèi)容,他堅貞不屈的形象成為了一個民族不屈于外族的精神象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