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香
閱讀教學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教學,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教語文,無非是引導學生練習看書作文的本領,須反復玩味課文,由字句章節(jié)而通觀全篇。”
通過對小學生和小學閱讀教學課程實際情況的觀察與分析,不難發(fā)現小學閱讀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具體體現在學生閱讀興趣不夠,閱讀習慣尚沒養(yǎng)成,不能正確使用工具書,讀書不求甚解。那么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影響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如果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閱讀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采取讓學生自己動手辦手抄報、板報等方法,這樣他們就會去閱讀書籍、搜集資料,教師要對學生的訓練結果作出及時的評價,多鼓勵學生閱讀,及時肯定學生在閱讀中的點滴進步,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孩子們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 ,就能快樂地進行閱讀。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如果沒有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長此以往,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會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當然,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方法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會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那么語文教師就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做好朗讀的指導和示范,組織好學生進行精讀、略讀、默讀等,而這些都要根據課文的實際需要,注意在閱讀過程中加入想象和生活體驗,不能只注意情節(jié),而忽視語言,同時鼓勵學生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讓孩子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多提問的好習慣。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學校圖書室,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給學生推薦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一體的童話、民間故事、科幻等適合兒童的讀物或文章,并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要讀好一篇文章,必須先深入閱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才會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的表情達意,在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時,通過對語言、文字、句段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以聽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必須聯系上下文,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教師對教材準確地詞語,優(yōu)美的句式,精彩的片段要多做范讀,突出語言特點,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這樣就能進一步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提高科學的閱讀水平,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把握閱讀教學的要求,有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與方法。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比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設定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并理解。(1)“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2)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句話的含義。針對這一目標,讀就應成為達成目標的基本方法,如果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多讀幾次,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默讀、查閱資料、認真的思考,不僅能讀通順、流利、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那語句的含義也就理解了。教師引導學生細讀,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培養(yǎng)學生讀與寫相結合
讀與寫是有機的整體,讀寫結合是教學的重要方法,學生有大量的閱讀而不動手寫一寫,記一記,那么閱讀的效果就不會扎實,在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讀書筆記,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寫一寫讀后感,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能把讀與寫相結合,讀可以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學生讀的自覺性、積極性,提高讀的質量,同時指導學生通過辦板報、手抄報來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材料。
六、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而不是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币越滩臑槊襟w,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