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創(chuàng)
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從筆者親身參與援建過的一些地方扶貧項目來看,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是真正把貧困群眾的底數摸準較難。筆者在實踐中感到,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地方的扶貧底數摸得并不是很準。如有的村篩選貧困戶過程不透明、程序不正規(guī);有的村害怕搞公示、或公示時遮遮掩掩;還有的村干部有照顧近親的現象。
二是增強貧困群眾致富的信心有難度。由于自然、歷史和地域等因素所限,不少貧困地區(qū)對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存在畏難情緒,有口飯吃、小富即安的心理較為普遍。結果,人們對給錢給物類扶貧十分歡迎,對耗費氣力的造血式扶貧則積極性不高。
三是調動鄉(xiāng)村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有難度。一方面,村鎮(zhèn)干部的經濟條件、生活水平相對較好。另一方面,一些責任感、主動性相對較弱的村鎮(zhèn)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欲望不高、力度不大。
四是幫扶單位獲得貧困群眾的實情有難度。有的鄉(xiāng)村干部害怕上級幫扶干部與村民接觸,幫扶干部走到哪兒就跟到哪兒,搞得貧困群眾不敢說真話,幫扶干部難以獲得實情。
綜上,筆者認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當前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精準確定扶持對象。要有一套成熟完整的扶持對象認定標準和機制,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篩選貧困對象,防止非貧群眾進入貧困人員名單。對扶貧檔案要動態(tài)管理,對因病因災等原因返貧的群眾要及時調整。
二是精準扶持脫貧產業(yè)。許多貧困地區(qū)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當地的集體經濟不發(fā)達,或壓根兒沒有集體經濟,缺乏致富產業(yè),這與基層政權組織領導功能較弱不無關系。因此,要大力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將其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根據區(qū)域優(yōu)勢和市場定位,選好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建立獎優(yōu)罰庸機制,把產業(yè)鍛造、脫貧項目與干部績效考核、提拔掛鉤。
三是精準確定脫貧目標。主管部門和幫扶單位要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制定中、長期幫扶規(guī)劃,合理確立幫扶思路。要堅持實事求是,允許一些深度貧困地區(qū)群眾在規(guī)定的時限外脫貧,不能為了“脫貧”而脫貧。
四是精準扶貧須軍地勠力同心。近年來軍隊和武警部隊大力開展對口扶貧定點扶貧。今后,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通過軍民融合、警民共建等多種形式,積極支援貧困地區(qū)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qū)經濟社會建設?!?/p>
(作者是武警部隊政治工作部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