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猛
對于《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三年級上冊)這篇課文,我自認為已經(jīng)研究得很透了,教過,也應邀寫過文本解讀和第一課時的教學案例,但是在后來的觀課、議課的過程中對課文又有了多樣的解讀。我想學習語文最大的特點是兼容并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會有自己的個體意識,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也許“別有洞天在人間”。
焦點一:“天空一碧如洗”,是否可以概括課文第二自然段?
通過研讀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這篇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北大荒的秋天美在景色,美在豐收,景色之美即指“天空、小河、原野” 之美?!靶『忧宄阂姷住薄霸盁狒[非凡”,大家都沒有異議,討論的焦點在于第二自然段中“天空”的特點是否可以用“一碧如洗”來概括。對于“一碧如洗”,百度詞條是這樣解釋的:“通常指天空的顏色,碧藍得沒有雜色,也就是形容晴空萬里時天空的顏色?!焙茱@然這個解釋更側(cè)重于天空的“凈”,天空的凈可以是“萬里無云萬里天”,但又何嘗不可以是“五彩流云五彩天”呢?正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樣經(jīng)典的反襯,在此文、此處應該同樣適用吧。渾濁的天空里,再美的云彩也無法清晰可見,因此沒有天空的凈,何來彩云的美呢?流云的形狀美、色彩美、動態(tài)美,正是因為“天空一碧如洗”才更加清晰。其實這樣的寫法在“小河清澈見底”這一自然段中也同樣存在,正是因為小河的清澈見底,我們才能見到水里的游魚嬉戲。
由此可見,“天空一碧如洗”和“小河清澈見底”實屬同樣的寫作手法。當然我們也可以揣測教材編者的意圖,三年級的語文開始從對字詞句的關注轉(zhuǎn)向?qū)φZ段的學習。初始的語段學習,關注的自然是構段層次?!翱偂帧钡臉嫸畏绞胶艹S茫惨子趯W生把握。在如此之美的寫景文章中,作者自然傾向于脈絡的清晰,“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原野熱鬧非凡”層次分明,結構工整,便于教,易于學。
焦點二:“大豆搖鈴千里金”到底作何解釋?
這個解讀就多了,教參、網(wǎng)絡版本無數(shù),我想合理的、便于學生理解的也許就是適切的。有的教參說“大豆搖鈴千里金,是大豆搖動著像鈴鐺一樣的豆莢,遍地都是金色”,還有的說“豆莢的顏色金黃,豆萁的顏色金黃,遍地都是成熟的大豆”。再有的說“大豆搖鈴千里金,是大豆搖動著像鈴鐺一樣的豆莢,遍地都是金子”。還有論壇上的教師解讀為“大豆成熟了,在秋風的吹拂下,搖擺起來,熟透了的豆子從豆莢里彈下來,和其他農(nóng)作物一起散落在地上,放眼望去,滿地金黃,像一地的黃金亮閃閃的”。
到底哪一種是合適的,我們依據(jù)文本來逐一推斷。
1.“大豆搖鈴千里金,是大豆搖動著像鈴鐺一樣的豆莢,遍地都是金色?!薄皳u動著像鈴鐺一樣的豆莢”有意境,擬人、比喻都來了,觀其色,還能聽其音,很生動,但是“遍地都是金色”就有點欠妥了。田野可以金黃,因為豐收的金色鋪滿北大荒的每一寸土地;山嶺可以金黃,秋色中漫山的樹木,金黃為主色調(diào);江河金黃就有點牽強了(是否遍地有江河,就另當別論);茫茫的草甸子秋天里也可以金黃。所以此解釋基本合乎常理,唯不足之處是“金色”和“金子”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莊稼的價值未能體現(xiàn)。
2.“豆莢的顏色金黃,豆萁的顏色金黃,遍地都是成熟的大豆?!边@樣的解讀顯得過于片面,雖說北大荒盛產(chǎn)大豆,但不可能滿山遍嶺都是大豆,與事實不符。
3.“大豆搖鈴千里金,是大豆搖動著像鈴鐺一樣的豆莢,遍地都是金子?!边@個解讀的重點在“遍地都是金子”,其實這“金子”正是北大荒捧出的“寶物”,是豐收的好兆頭啊。略顯遺憾的是,該解釋未能更進一步,可以這樣說:“遍地都是成熟的莊稼,它們是像金子一樣的寶物,北大荒的秋天景美物豐?!?/p>
4.“大豆成熟了,在秋風的吹拂下,搖擺起來,熟透了的豆子從豆莢里彈下來,和其他農(nóng)作物一起散落在地上,放眼望去,滿地金黃,像一地的黃金亮閃閃的。”“搖擺”,動態(tài)美,引人注目,但是豆子從豆莢里彈出后和其他農(nóng)作物散落一地便是滿地金黃,就顯得牽強附會、望文生義了。
“大豆搖鈴千里金”,也許作者的言下之意是“大豆搖動著像鈴鐺一樣的豆莢,大豆搖鈴的時候即是豐收的季節(jié),滿眼望去遍地都是像金子一樣的寶物(有金色,有像金子一樣的價值)”。
三年級的語文,教師可以這樣淺淺地教,淡淡地引,讓學生在讀讀品品中去體悟語文的言和意,僅此而已。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2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