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曉
【摘要】生命的價值是當代哲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重要問題。人的生命價值一方面表現為生命主體的自我價值理想及其實現所具有的意義,另一方面體現為個體生命對于家族家庭延續(xù)、人類種族繁衍以及本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生命教育應當指向生命價值,我們應當培育一種克服逆境與苦難、超越個人幸福、甘于付出和奉獻的生命價值觀。
【關鍵詞】價值 生命價值 生命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3.012
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們在生命活動或生活過程中總會有這樣的價值追問。這種價值追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命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當今科技力量日益強大、物質生活日漸富足、但災難和苦難仍未減退的社會,探索生命的本真,培育一種健康合理的生命價值觀,有著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何謂生命價值
價值通常是指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特定關系。按照李德順教授的觀點,“事物的價值不是事物的存在和屬性本身,而是它們同主體的關系內容。任何價值都只是在關系中存在,絕不可能單獨地內在于主客體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脫離一定的主客體關系雙方而單獨地存在?!雹僖虼耍瑑r值既不取決于主體,也不依賴于客體,而是存在于客體的屬性或功能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致性關系當中,這種關系也可以稱作合目的性關系。根據這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價值只和人以及人類社會有關。正因為如此,我們討論的生命價值主要指人的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是自然界中最獨特的生命,人與其他生命體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意識(心靈、思想、靈魂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理性、情感等)。人擁有生命的意識,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備的,所以人的生命的根本重要性在于它遠遠超出了生物性,而具有精神性?!叭说纳灿诓⒃诤艽蟪潭壬鲜苤朴谏飳W的因素,但人的精神生命是更根本的生命?!雹谌说纳哂械木褚庀蛐允谷四軌虺蔀閮r值的承載者,不過從精神或道德的意義上來定義人并非意指人是精神的虛構物,而是說人是以生物實體為基礎的精神存在物,相比人的生物或生理屬性,人的精神屬性或道德屬性更為根本,是一種本質屬性。
結合上述理解,我們可以將生命價值看成是人的生命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尺度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意義關系。簡言之,生命價值就是人的生命對于人(他人、社會)及自身來說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滿足人對意義的尋求。按照這樣一種定義,生命價值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人的生命價值表現為生命主體的自我價值理想及其實現所具有的價值意義。中國古代傳統(tǒng)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立德、立言、立功”就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最好概括。自我價值是生命價值的根本,一個有生命意識的個體首先會有自己的各種需求,并且會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充滿各種向往。正是因為個體生命由自己決定,個體便會為自己設定理想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就是自己生命的本質力量和生命意義的展現。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個人在本性上都是求知的,因而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有追求過一種好的生活的愿望。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和追求好的生活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努力“修身”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自己的生命力在各方面都得到極大增強,個人的自我價值才會得到實現,一個人才能為家庭家族、為民族國家、為社會人類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抑制甚至犧牲自我價值,必然會損傷一個人的生命價值。
其二,人的生命價值還表現為個體生命對于家族家庭延續(xù)、人類的種族繁衍的價值和意義。從發(fā)展的眼光看,個體生命負載著維持和延續(xù)家庭家族以及人類種族繁衍的意義。自然界的有生命之物決不是某種自然力量突發(fā)產生出來的,而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同樣,每個人的生命也必定是從父母,甚至從更久遠的祖先那里延續(xù)而來。在每個民族的文化中,當父母看到新生嬰兒的出生,那種喜悅和激動的心情是無法言表的,因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未來,是父母生命價值的體現。同理,通過對祖先和先輩的追思和祭奠,每個人都會深刻地感觸到個體綿長而滄桑的生命。正是在這種家族家庭的綿延之中,個體的生命既是在實現延續(xù)祖輩生命的價值,同時也愿意為自己的孩子而奮斗,使自己的生命價值在他們身上延續(xù)下去。擴而言之,作為一個類、一個物種整體,每個人都有繁衍人類這個物種生命的義務。正是在這種生命意識的推動之下,人類才會盡力避免戰(zhàn)爭,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等。由此可見,個人的生命價值必然顯現在有利于人類整體的持續(xù)生存和發(fā)展之上,這樣才能夠使個體有限的生命變得無限,進而使人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發(fā)揮。
其三,人的生命價值還體現為個體生命對于本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價值和意義。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由此可見,人的本性還要由歷史文化的遺傳因素來決定。個體生命的存在既有時代性也有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積淀。每個人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成長起來的,都必然要承繼這種文化生命,這是無法擺脫掉的。優(yōu)秀的、積極的民族文化成分是無數先輩努力奮斗的精神成果和文明結晶。這種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將成為個人生命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進步的起點?!懊總€人出生的民族和歷史,特別是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方面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都會對每個現實的人發(fā)生影響,只是對各個人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词故窍肱[脫歷史傳統(tǒng)影響的人也不能完全抹掉歷史傳統(tǒng)的烙印?!雹垡虼耍瑐€體生命的價值還在于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要弘揚其優(yōu)秀精華,摒棄落后糟粕。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這有賴于無數先賢們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因而在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傳統(tǒng)文化的“衛(wèi)道士”,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奉獻在民族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之中,同時也在民族文化的流傳之中實現了個人的生命價值。
如何培育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我們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應當落實在生命教育的實踐層面上。良性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必須能夠喚醒個人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個人應對生命難題的能力,進而實現生命價值。
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離不開逆境與苦難。人的生命只有在經歷逆境和苦難之后其價值的高貴性才會自然地展露出來。一個人即使沒有獲得世俗標準的成功,沒有為社會貢獻多少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物質財富,但如果他在逆境與苦難中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昭示精神的不屈不撓,維護平凡生命的尊嚴,他的生命仍然彰顯著神圣莊嚴的意義。在國人經歷汶川大地震之后,人們既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又從中看到了生命的堅強、偉大和力量。“人們往往是在大災難來臨的瞬間才意識到了生命的存在,而在平時,生命沉沒在冗長和瑣屑的時光里以生活的面目呈現,這樣常常隱晦不顯,以至被我們遺忘,生命其實不過是以生活的面目而存在?!雹芩?,培育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關鍵不在肯定正面的人生狀態(tài)的價值與意義,例如健康、快樂、成就、幸福、地位、名利等。相反,人們更應該去意識到人生的那些負面狀態(tài)的意義和價值,例如疾病、痛苦、挫折、災難、苦難、貧窮、死亡等。實質上,生存和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逆境和苦難更能磨練一個人的品性和品格,更能增強人們生存和努力奮斗的勇氣和力量,并且只有歷經逆境和苦難的人們才會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崇高的人性力量。經歷了逆境和苦難,人們才會變得成熟,才會更加珍惜生命,更加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創(chuàng)造和實現生命價值的過程中,人們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做人做事要有長遠的眼光、堅定的意志和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當逆境和苦難發(fā)生時,積極努力去應對,即使力不從心、無能為力,也要保持合適的認知心態(tài)。我們要想想那些正遭遇更大苦難的人,想想他們遭受的痛苦,也要從苦難中看到幸福的潛藏,所謂禍兮,福之所倚,還要堅信苦難總會過去,光明和幸??倳淼?。
在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中,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要超越個人的幸福。在當前社會中,每個人都樂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幸福意味著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各方面感覺良好,而那些身患疾病、生活貧苦的人對幸福的要求會降低很多。幸福的生活不僅是需求得到滿足,而且意味著有很少的壓力和煩惱。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當人們將幸福作為生命價值的目標的時候,人們往往想要得到更多,結果就是只想得到,而不知道給予。也就是說,只追求幸福的人唯有從他人那里得到了好處,才會變得幸福。這樣的幸福實際上等同于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因此,我們不能將個人幸福當做人生的唯一價值,甚至當做生命的終極價值。人的生命價值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自身的需要上面,這樣一來,人的生命無法區(qū)別于并且高于動物的生命。人之為人的生命價值目標必須超越個人幸福。維克多·弗蘭克爾曾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認為,即使在最駭人的環(huán)境中,如果一個人找到了生命的價值,那么他就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和毅力,并且能夠由死向生。⑤顯然,在最悲慘苦難的環(huán)境中,人活下去的動力不是追求個人的幸福,而是其他。弗蘭克爾的親身經歷實踐了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在納粹德國即將占領他的國家時,他本來有機會帶著新婚待孕的妻子一起去美國過更好的生活。但是,他為了年邁的父母,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不僅照顧家人,而且照看其他無辜囚犯,給他們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盡管他最后存活了下來,但他的家人都已死去。弗蘭克爾的人生經歷印證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遠遠超出了個人的幸福。唯有超越個人幸福的追求,一個人才不至于成為一個自私的人、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一個只有低級趣味的人。
在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中,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在于甘于付出和奉獻。弗蘭克爾描述到,在集中營里的殘酷環(huán)境下,很多囚犯對現實感到心灰意冷、生無所戀。但是,一旦他們意識到他們仍然被某些人或某些事所期望,比如剛出世的孩子,或者需要完成一套科學叢書,他們就仍然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這說明,一個人生存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為了自身,而應該與他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和人性之愛聯系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對于家人無可替代,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在世間對于他人和社會所背負的責任,他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他就會盡力將這份責任發(fā)揚光大。因此,生命價值觀的培育應當教育人們認識自己生存的意義,追尋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生命的價值就體現在有意義的生活當中。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之中,人們給予更多,而不是得到更多。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快樂。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超越自我,而不是沉浸在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中。追求更高生命意義的人,更愿意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不是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人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意義的追求。從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人為了幫助他人,為了集體、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獻自己,甚至犧牲自己,他們的生命由此獲得了意義與價值。比如,從某種意義上看,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付出在孩子身上,這是父母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意義的人知道這個過程是以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代價,因為他們將自身投入一項高于自我的事業(yè)?;诖耍覀儜撆嘤环N給予與奉獻的生命價值觀。正是在通過對他人和社會的奉獻中,人才能夠切實感受到人所獨具的精神滿足和存在的意義,進而才會感到內心充實、快樂,才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注釋
李德順、龍旭:《關于價值和“人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蒲新微:《論實踐視閾下人的生命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理論探討》,2009年第5期。
李鴻烈:《成熟時期馬克思的科學人性論和人本哲學——馬克思哲學新論之一》,《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鄭曉江:《生命與死亡:中國生死智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5頁。
[奧]維克多·E·弗蘭克爾:《追尋生命的意義》,何忠強、楊鳳池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責 編∕樊保玲
Abstract: The value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n one hand,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is manifested as the ideal of self-worth and the meaning of its re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embodi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 life for family continuity, human race reproduction and the innovation and inheriting of national culture. Life education should aim at the value of life, we should cultivate a value of life that encourages people to overcome adversity and suffering, transcend personal happiness, and contribute.
Keywords: Value, Value of life, Life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