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花蘭
勞逸結合,讓孩子遠離“暑假綜合征”
文/高花蘭
家長都希望孩子報班后成績能夠突飛猛進,其實短短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里,能攻其一點有所收獲就不錯了,別對孩子暑期報班要求太高,避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案例一:高女士說,由于自己平日上班比較忙,孩子的父親又常年出差在外,一到暑假,10歲的兒子由誰來看管就成了問題。放假近一個月了,孩子每天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半天,一個頻道接一個頻道地換,兩眼盯著電視屏幕,只顧看電視吃零食,一個星期下來就胖了5斤。醫(yī)生說孩子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是“兒童孤獨癥”的表現。
案例二:張女士家的孩子在讀小學,她說,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一般,所以想在假期讓他上補習班鞏固舊知識,預習新功課。她還提到:“其實,很多家長都會在假期做出這樣的安排,即利用假期讓孩子補習功課?!?/p>
案例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李先生,由于自身工作比較忙,沒有太多時間管孩子,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出去旅游,給8歲的女兒報了不少培訓班,暑假每天要上3個,忙得團團轉。女孩坦言,“放假比上學還累”。
要提醒的是,這樣的“中國式暑假”只會讓孩子身心俱疲。對于已出現焦慮癥狀的孩子,家長應引起足夠重視,引導孩子積極休息,盡快幫孩子舒緩情緒,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保持充足睡眠。
要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健康快樂的假期,家長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暑期規(guī)劃。
第一,補習不能少,但要勞逸結合。不會休息的人是不會學習的。給孩子報班不能貪多。報班太多,不僅經濟投入大,而且孩子會因疲于應付而產生厭學情緒,容易引起頭腦發(fā)昏、發(fā)脹、記憶力減退等現象。較好的做法是綜合考慮孩子的精力、興趣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選報一至兩個班,讓孩子在暑假里生活得張弛有度。而且,家長不應太多干涉孩子的選擇,不應逼迫孩子去參加輔導班或其他孩子不愿意做的事,一定要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還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暑假生活。同時,父母還要控制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玩游戲的時間,每次看電視或上網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
第二,暑期應注重孩子的情商培養(yǎng)。在可能的條件下,家長在給孩子報班時不能重文輕體,可以讓孩子學習游泳、溜冰等運動項目。家長要盡量多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聊聊天,多帶孩子去親近自然,看看藍天白云、彩霞落日;給孩子一些時間,不帶學習任務地聽音樂、看電影、參觀科技展和博物館;可以和孩子一起猜謎語、唱歌、制作手工作品、登山遠足、家庭聚會;還可以參加一些社區(qū)組織的活動,比如義賣、拜訪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或是在社區(qū)圖書室看看書,等等。這對提高孩子身體素質,增強身心健康都大有益處。
第三,要清醒認識成績,期望值不要太高。家長都希望孩子報班后成績能夠突飛猛進,其實短短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里,能攻其一點有所收獲就不錯了,別對孩子暑期報班要求太高,避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第四,讓孩子“吃苦”要適度。讓孩子嘗點“苦頭”,磨礪意志,這是很多家長都在嘗試的做法。但要提醒家長,讓孩子“吃吃苦頭”是好的,不過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作決定。比如孩子身體不是很好,過度的勞累可能會對孩子成長不利。要做到“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要與孩子溝通好,孩子自己愿意效果才會好。
第五,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為避免“暑假綜合征”,學生應當注意作息時間,不宜熬夜或貪睡,學習和休息要張弛有度。家長們在為孩子制定作息時間表時,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而應該讓孩子參與制定。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這樣孩子執(zhí)行時間表就有積極性。時間表制定好了,家長還要督促孩子遵守規(guī)定,經常進行檢查。
第六,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暑假要注意改善家庭的膳食結構,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雜糧,適當攝取蛋白質類的食物,注重一日三餐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避免營養(yǎng)不良或營養(yǎng)不均衡。
第七,多進行親子交流。在多數人看來,在暑假,家長應有更多的時間陪自己的孩子。然而調查發(fā)現,許多父母很少有時間和孩子進行正常的溝通。雖然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假期中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可是調查中只有12%的孩子有這樣的機會。多數孩子表示父母只會幫他們燒飯、洗衣服,即使偶爾聊天,內容大多還是有關學習的。暑假里暫離校園和伙伴,孩子相對比較孤單。因此,這是一個父母通過陪伴讓親子關系更為和諧的好機會。
總之,暑假的本意是“休假”,家長們應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讓孩子做到起居有序、營養(yǎng)適當、張弛有度,從而讓假期真正的成為孩子們的“幸福時光”。
(編輯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