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云 肖鵬
利福昔明治療36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評價
李青云 肖鵬
目的 評價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 根據患者就診順序與治療意愿進行分組, 將奇數(shù)號作為對照組, 將偶數(shù)號作為實驗組, 各3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 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利福昔明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7%, 高于對照組的72.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SAS評分為(20.5± 1.8)分, SDS評分為(31.3±2.8)分, 對照組SAS評分為(27.5±2.2)分, SDS評分為(36.5±2.1)分, 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運用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 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使用。
腸易激綜合征;利福昔明;臨床療效
腸易激綜合征又被稱為過敏性結腸炎, 是消化內科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 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腹脹、腹痛、大便性狀改變等, 而大便性狀改變多以腹瀉型較明顯[1]。臨床上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主要是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及時去除誘因, 緩解患者痛苦。近年來, 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消化內科運用利福昔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取得一定療效, 現(xiàn)將治療經過簡單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3月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就診的72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 所有患者均為腹瀉型, 根據患者就診順序與治療意愿對患者進行分組, 將奇數(shù)號作為對照組,將偶數(shù)號作為實驗組, 各36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4例,年齡最小24歲, 最大68歲, 平均年齡(42.31±9.21)歲。實驗組男20例, 女16例, 年齡最小24歲, 最大66歲, 平均年齡(41.89±9.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羅馬Ⅲ中關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在1年內出現(xiàn)了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癥狀, 以腹瀉型為主, 并且在本院或外院經結腸鏡、B超、腹部CT等常規(guī)檢查后;③所有患者在治療前1個月內接受大便常規(guī)和隱血試驗無任何異常。排除標準:①患者在治療前曾應用對胃腸動力產生影響的藥物;②伴有嚴重心、肺、腎以及內分泌性疾病患者;③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的患者[1];④排除消化道器質性疾病。
1.2 方法 在確診后, 對照組患者主要給予常規(guī)治療, 即按照患者的疾病類型給予對癥治療, 治療的方法主要包含:①解痙。指導患者口服奧替溴銨, 50 mg/次, 3次/d;②止瀉。指導患者口服蒙托石散, 初始劑量為1包/次, 2次/d, 根據患者治療情況對用量進行調整, 以保持療效。③腸道動力感覺調節(jié)劑。常見藥物為復方馬來酸曲美布汀片;④微生態(tài)制劑??诜头绞人崛闂U菌片, 500 mg/次, 3次/d。實驗組患者則是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運用利福昔明(意大利 ALFA WASSERMANN S.p.A.;注冊證號H20120381)進行治療, 用法:0.2 g/次, 2次/d, 根據患者治療情況調整服用次數(shù), 連續(xù)服用7 d, 治療結束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療程結束后,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SAS和SDS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臨床療效判定主要是參照全國慢性腹瀉學術討論會上制定的關于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經治療,患者大便成形, 并且每日的大便次數(shù)為1~2次, 大便中無黏液, 臨床癥狀穩(wěn)定并且維持時間超過半年;好轉:經治療,患者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 大便基本成形, 大便中偶爾伴有黏液, 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腹瀉、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無任何改變, 甚至較治療前明顯加重。臨床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治療前后分別采用SAS和SDS量表對患者心理情況進行評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療程結束后, 實驗組治愈14例,占38.9%;好轉19例, 占52.8%;無效3例, 占8.3%, 臨床總有效率為91.7%。對照組治愈6例, 占16.7%;好轉20例,占55.6%;無效10例, 占27.8%, 臨床總有效率為72.2%。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 A S、S D S評分對比 治療前, 實驗組SAS評分為(29.1±3.1)分, SDS評分為(42.4±3.6)分, 對照組SAS評分為(29.3±3.2)分, SDS評分為(41.8±3.4)分,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69、0.727, P>0.05)。治療后, 實驗組SAS評分為(20.5±1.8)分, SDS評分為(31.3±2.8)分, 對照組SAS評分為(27.5±2.2)分, SDS評分為(36.5±2.1)分;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776、8.914, 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實驗組在治療過程中有4例患者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 其中惡心2例、腹痛1例、蕁麻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 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有3例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 其中惡心嘔吐1例、腹痛2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8, 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均無特殊處理, 用藥停止后癥狀均消失。
腸易激綜合征屬于一類功能性胃腸疾病, 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腹脹、腹痛、大便性狀異常、排便習慣改變等。近年來,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 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率也表現(xiàn)出逐年增高的趨勢, 迄今為止關于該病的病因以及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大部分學者認為其可能機制包含腸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反應、腸道感染、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等[4]。臨床上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方法有飲食調整、心理治療、藥物治療, 常見的藥物主要有嗎丁啉、洛哌丁胺等胃腸道動力調節(jié)藥物, 匹維溴銨、硝苯吡啶等胃腸解痙藥物[5]。
當前, 抗生素作為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一類新方法逐漸受到重視, 而在眾多抗生素中, 利福昔明因為廣譜性特征被廣泛運用在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中。利福昔明為利福霉素SV半合成衍生物, 其抗菌譜廣, 能夠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發(fā)揮抗菌的效果[6]。跟其他的胃腸道抗生素藥物相比, 口服利福昔明不易被腸道所吸收, 因此在腸道內可以維持較高濃度, 因此又常常被用于革蘭陽性菌及陰性需氧及厭氧菌導致的慢性腸道感染、急性腸道感染、腸道菌群改變導致的腹瀉等治療中[7,8]。近年來, 隨著臨床上對腸易激綜合征病理生理學以及利福昔明藥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將利福昔明運用于腸易激綜合征治療的作用機制為影響腸道菌群、降低細菌產物、降低局部黏膜細菌定植以及黏膜細菌導致的免疫反應等, 歸納起來, 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作用機制[9,10]:①利福昔明能夠通過糾正患者紊亂的腸道菌群, 從而激活腸道免疫, 減少細菌降解, 從而改善腸道的感覺和動力, 降低患者內臟的敏感性;②利福昔明能夠減少腸道產氣, 促進腸道氣體的排出, 從而改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腹脹的臨床癥狀;③利福昔明能夠糾正紊亂的腸道菌群,減少腸道上皮細胞的分泌動力, 促進腸道免疫反應恢復;④利福昔明還能夠改善腸道上皮細胞能量代謝, 降低腸道黏膜的滲透性, 逐步恢復腸道的屏障功能。
在本文的研究中, 通過對實驗組36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應用利福昔明進行治療, 其臨床總有效率91.7%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72.2%, 并且還能夠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雖然在治療過程中, 患者可能有惡心嘔吐、腹痛、蕁麻疹等不良反應, 但是這些不良反應均較輕,停止用藥后便消失。
綜上所述, 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 且比較安全, 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使用。
[1] 楊光, 趙施竹, 趙正焱.利福昔明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觀察.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3, 11(3):423-424.
[2] 潘文.利福昔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22例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0, 5(15):179-180.
[3] 楊光朝, 張偉華, 莫雅嫻.利福昔明——金雙歧序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4, 52(12):55-57.
[4] 劉妍, 蘇軍凱, 唐慶林, 等.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5, 24(3): 287-290.
[5] 王霄騰, 戴金鋒, 呂賓.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5, 24(9):1073-1078.
[6] 宋巍, 王海萍, 呼闖營.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與不良反應Meta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5, 24(6):657-661.
[7] 黃學明.利福昔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醫(yī)學信息, 2016, 29(34):300.
[8] 吳軍, 孫澤群.利福昔明聯(lián)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觀察.醫(yī)藥衛(wèi)生(引文版), 2015(7):00179.
[9] 王巧民, 胡樂義, 姜彬言, 等.利福昔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腸道菌群變化及療效觀察.中華消化雜志, 2012, 32(7): 482-484.
[10] 劉仲.痛瀉要方和利福昔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6, 35(13):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76
2017-06-05]
518000 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