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
【摘要】《呼蘭河傳》是現(xiàn)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后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詩性小說之扛鼎力作”。這部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回憶性文學作品,不僅彰顯了作者對多種文體寫作經(jīng)驗的運用之嫻熟,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文本通過詩化的語言風格、新穎的組織架構、獨特的觀察視角、沉郁悲愴的情感色調(diào)、地域文化特色中的家國情懷等,將小說、詩歌、散文融于一體;將寫實與寫意、象征與暗示、反諷與幽默熔為一爐,這種多位一體的寫作方式,賦予了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內(nèi)涵,使之成為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個案。
【關鍵詞】呼蘭河傳;多位一體;美學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I207.425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蕭紅是一位極負盛名的女性作家。其巔峰之作《呼蘭河傳》以獨特的視角、散文詩般的結構打破傳統(tǒng)小說的條規(guī),為讀者奉獻出一道情感渲染、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實陳述與理性解析渾然一體的文學大餐。這種“蕭紅體”的特殊文學形式,彰顯出了獨特的美學內(nèi)涵。對其藝術魅力的評價,正如茅盾先生所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一、《呼蘭河傳》中敘述語言的美學內(nèi)涵
蕭紅對語言的運用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綜觀其作品,在語言的運用上,新奇獨特之處并不乏見,甚至有“越軌”之處。其語言風格的獨特性,不僅僅包含讓人捉摸不透的用詞、匪夷所思的句式,也包括了變化多端的修辭手法。在《呼蘭河傳》中,隨處是清新自然的語言,讀后讓人口舌生香。這和傳統(tǒng)小說語言中較為沉重的書面語風格截然不同。《呼蘭河傳》中的語言,雖通俗卻動人,雖平實卻雋永,看似不加以雕飾,卻以明麗天然取勝。如:蜻蜓是金的,螞蟻是綠的,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原本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的筆下,既有詩意,又有色彩,這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賦予了作品獨特的語言美。
二、《呼蘭河傳》中組織結構的美學內(nèi)涵
《呼蘭河傳》是一篇小說,但和傳統(tǒng)的小說相去甚遠。從組織結構上看,甚至讓人難以分清這是一篇小說,還是散文,甚至是一篇長詩。在中國的傳統(tǒng)小說中,結構形式通常是以線性的時間關系和因果關系來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也在故事情節(jié)中得以體現(xiàn)。而在《呼蘭河傳》中,除了敘述者“我”之外,沒有貫穿小說的人物形象,也缺乏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它更像一個個記憶碎片的拼湊,它的組織架構十分特殊,是以時空角度為中心所展開的敘述。例如回憶“大泥坑”,聯(lián)想到淹馬、農(nóng)業(yè)學堂、瘟豬肉等故事;又如回憶“后花園”,聯(lián)想到和祖父有關的一些瑣事。雖然沒有傳統(tǒng)小說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沖突,回憶中的點點滴滴也不連貫,但冷靜而沉著的敘述,卻似一張張立體的畫面,定格在讀者腦海中。這種特殊的文體結構,削弱了小說的文體特征,使作品翱翔于散文和詩的天地,在文體結構上賦予了作品獨特的美學內(nèi)涵。
(一)《呼蘭河傳》中文學視角的獨特美
所謂文學視角,指的是作者在講述故事時所處的角度。《呼蘭河傳》的7個章節(jié)大體是統(tǒng)一的,但是敘述方式卻不盡相同,在敘述視角的選擇上也各有取舍。
如在作品第一章,作者對呼蘭河城進行了全景掃描,選擇了呼蘭河城的地標,并對當?shù)鼐用竦娜粘I钸M行了描繪;又如在作品第二章,作者重點通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等集會,反映出呼蘭河城居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在這兩個章節(jié)的敘述中,作者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對呼蘭河城進行追憶,這是全知視角下的呼蘭河城。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敘述視角又變成了兒童與成人的雙重視角。比如第三章,作者小時候“只覺得園子里邊就有一棵大榆樹”顯然和長大后的回憶是不一致的,這個時候就是兒童與成人的雙重視角產(chǎn)生的差別所造成的。再如第四章,關于老胡家的回憶中,作者的敘述中含有大量的主觀性評論,這些評論中的理性色彩,顯然不是一個孩子所能把握的,是兒童與成人的雙重視角下的回憶。
而在作品的第六章,講述有二伯的故事時,又出現(xiàn)了兒童視角與旁觀視角的交錯,在第五章和第七章,則是全知視角對兒童視角的補充。作者根據(jù)敘述的需要,不斷變換視角,這種多態(tài)勢的視角運用,使得文本呈現(xiàn)出極大的張力和豐富性,賦予了作品更大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內(nèi)涵。
(二)《呼蘭河傳》中沉郁悲愴的情感美
蕭紅的一生可謂苦澀悲涼,《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也可以用沉郁悲愴來形容。如作品中作者回憶里各種人物的悲歡離合,如作品中作者反復強調(diào)的“我家是荒涼的”,都是作者用心營造出來的一種悲涼的氛圍。蕭紅在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時,身處病榻,正是她人生最苦澀的階段,創(chuàng)作思想是消極與悲戚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將自己的痛苦與不幸轉化為深刻的生命體驗,表現(xiàn)出對家國、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逗籼m河傳》里的敘述者(即作者我),回憶故鄉(xiāng)、心懷故鄉(xiāng),也反思故鄉(xiāng),嘲諷故鄉(xiāng),作者以沉郁悲愴的筆調(diào),去書寫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具有精神還鄉(xiāng)的意義。這種厚重的情感所爆發(fā)出來的一種悲壯美,也是文本的一大藝術特色。
(三)《呼蘭河傳》中地域文化特色所展現(xiàn)出的民俗美
在《呼蘭河傳》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東北方言詞匯,描述了呼蘭河城典型的滿族民居四合院,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了當?shù)氐奶厣朗澈惋L情民俗,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了呼蘭河城地區(qū)的地域文化、地域精神、地域內(nèi)涵,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美、民俗美,增強了作品的活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琦.《呼蘭河傳》的體式與敘事[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單元.論兒童視角在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特點及作用[J].嘉興學院學報,2010.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