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又銘
摘 要:筆者首先對瑤族青布繡花圍裙的背景、質(zhì)地、結(jié)構、工藝、保存現(xiàn)狀等進行了調(diào)查、檢測及研究。然后根據(jù)技術路線開展文物病害分析及病害圖繪制、清洗、除塵、修補、平整等一系列的修復工作,使此件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并基本還原其原貌。文章以一件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為例,從修復工作的實際操作角度出發(fā),介紹了傳世紡織品文物修復的一般步驟,同時也指出了各步驟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文物保護;紡織品修復;修復步驟;針線法固定
瑤族作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其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nèi)容豐富?,幾逶陂L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
瑤族圍裙多采用靛藍土布為底,布料紗粗布厚,穿著暖和,表面輔以刺繡裝飾。通常長約二尺四寸至一米,裙頭接上寬約三至五寸的腰帶。女子系于身前腰部以下,顯得端莊高雅,且有實用價值,若勞動需要拉帶東西,將圍裙挽起往腰上一扎,大可裝五至十公斤物品。圍裙線條簡練古樸,莊重大方,它展示了瑤族婦女的藝術才華,勤樸的生活習性,耿直敦厚的思想感情以及強悍的民族性格。這件瑤族青布繡花圍裙在被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藏之前,是被做為日常物品所使用,現(xiàn)需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修復。
1 文物相關信息及修復前概況
了解保護修復對象的歷史背景,查閱相關資料,對該文物的修復有著參考性的作用,且有助于對文物的數(shù)據(jù)采集和信息記錄。
1.1 文物背景資料
該文物為瑤族青布繡花圍裙,1978年于廣西興安縣征購,廣西民族博物館于2008年收藏,年代為現(xiàn)代,征集前此圍裙為日常穿戴服飾。
1.2 文物外觀描述
此件文物為現(xiàn)代服飾——瑤族青布繡花圍裙,分為腰部和裙片兩部分,腰部為湖藍青色,裙片為深藍靛色,質(zhì)地均為棉麻布料,組織均為一上一下的平紋織物。整體長為52cm,整體寬為80cm,其中腰部長為10.5cm,寬為52cm;裙片長為40,腰寬為52cm,門幅為40cm,下擺80cm。裙片有五條折進,以裙片垂直正中線為中軸,中軸上有一條折進,折進深度為左右各向內(nèi)折進2cm;中軸兩邊各有兩條折進,折進方向為向中軸折進,從裙片右邊邊緣往左邊數(shù)第一條折進距右邊邊緣9.5cm,折寬2cm;從裙片右邊邊緣往左邊數(shù)第二條折進距第一條折進8.5cm,折寬1.5cm;從裙片右邊邊緣往左邊數(shù)第四條折進距中軸折進8.5cm,折深為1.5cm;從裙片右邊邊緣往左邊數(shù)第五條折進距左邊邊緣10cm,折寬2cm。在裙片上有兩排五列刺繡點綴,位于折進上,第一排折進在裙片與腰部縫合處,第二排折進在距離裙片與腰部縫合處5.5cm處。裙片的折進處有繡花點,此種刺繡既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又很好的固定了折進,使裙子下擺自然起褶,使該圍裙具有了裙子的外觀,兼具實用性及美觀性。它的制作工藝體現(xiàn)了當時的織造水平,布料的染色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染色技術。
1.3 文物保存現(xiàn)狀及病害情況
該文物現(xiàn)藏于廣西民族博物館內(nèi),溫度、濕度得到有效控制,但文物在被征集之前。
修復對象整體比較完整,局部有殘缺(圍裙下擺處)、微生物損害(表現(xiàn)為殘缺區(qū)域附近有霉斑)、動物損害。圍裙的腰部污染病害較為嚴重,裙片下擺邊緣出現(xiàn)縫線脫落,同時有多處皺褶的病害。
2 修復目標與技術路線及風險評估
2.1 修復主要目標
本次修復數(shù)量為一件。
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本著尊重歷史,保持文物歷史真實性的原則,對文物的質(zhì)地、成分、結(jié)構、制作工藝等方面進行研究。在全面了解并掌握檢測分析方法、實驗操作、修復方法的前提開展工作。最終達到“遠看一致,近看有別”的修復效果,盡可能還原文物的本來面貌。
2.2 技術路線
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必須嚴格遵循文物保護修復原則及行業(yè)規(guī)范,按照保護修復方案及技術路線進行修復操作。根據(jù)文物的保存狀況,制定如下的修復路線:
消毒→清洗(清洗前必須進行相關清洗實驗)→檢測(開展科學的檢測分析工作。根據(jù)對檢測結(jié)果進行分析并得出系列結(jié)論)→確定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注意“最小干預”“可逆性”等文物保護修復原則)→修復加固(注意“最小干預”“可逆性”等文物保護修復原則)→建議最佳保存環(huán)境。
其中,修復加固的主要針法為跑針、鎖針、平針及回針。
2.3 風險評估
此次保護修復的主要風險在于清洗環(huán)節(jié)和取樣環(huán)節(jié),擬采用斑點試驗檢驗效果,確定安全的清洗溶劑,再擴大清洗范圍。殘留布條的取樣環(huán)節(jié),要求盡量減少對文物的損害,可選擇脫落線頭等部位取樣。其余的修復步驟采用比較成熟和安全的保護修復方法,能夠有效地避免風險。
3 檢測、實驗與分析
3.1 病害分析
殘缺是指絲織品在傳承過程中出現(xiàn)缺失,無法保持其完整的現(xiàn)象。此文物的殘缺出現(xiàn)在裙片下擺邊緣、中縫處(見圖5 局部B6區(qū)域修復前、后對比照左圖)。
微生物損害是指微生物的滋生對館藏絲織品產(chǎn)生的傷害。文物裙片正反面有多處出現(xiàn)霉變的微生物損害(見圖5 局部B6區(qū)域修復前、后對比照左圖)。
污染是指館藏絲織品在保存、使用、傳承、收藏、埋藏、出土等過程中表面形成的污漬。此文物腰部有較多污染病害,腰部背面尤為嚴重(見圖4 局部B6區(qū)域修復前、后對比照左圖)。
皺褶是指館藏絲織品表明的不平整,包括可調(diào)整和不可調(diào)整的變形。皺褶會影響管藏絲織品的外觀。皺褶病害出現(xiàn)在此文物各處,最為明顯的皺褶出現(xiàn)在文物的腰部中部、裙片邊緣及裙片上部分。
縫線脫落指刺繡品在保存、使用、傳承、收藏、埋藏、出土等過程中出現(xiàn)的繡線脫落、不完整等現(xiàn)象。本文物在裙片背面殘缺附近有繡線脫落病害。
3.2 病害圖
文物病害是指文物在長期使用、流傳、保存過程中,因物理、化學、生物損壞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利于藏品安全或有損于藏品外貌的變化。病害圖是利用圖形為主要特征的病害類型符號對病害種類、分布或現(xiàn)狀進行記錄。傳世刺繡文物的病害及圖示,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yè)標準WW/T 0013-2008 館藏絲織品病害與圖示》。endprint
本次病害圖利用Adobe Illustrator CS5作圖軟件繪制,根據(jù)病害分析的情況進行詳實的記錄(見圖1 病害圖)。
3.3 材質(zhì)及工藝分析
保護修復所選擇的材料盡可能的與原物一致,因此,對修復對象進行質(zhì)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材質(zhì)的分析不可僅憑一個實驗就下定論,需結(jié)合多項檢測及實驗才能最終判定。
3.3.1 修復對象材質(zhì)分析及修復材料選定
纖維切片實驗:利用纖維顯微鏡觀察纖維的橫、縱切面形態(tài),鑒別其材質(zhì)。使用的工具有:哈氏切片器、火棉液、乙醚、刀片、載玻片、蓋玻片、鑷子、甘油、玻棒等。
通過切片實驗,得出織物腰部青色布、群片藍靛色布均為棉質(zhì)(見圖2 織物部分纖維切片)。
織物組織是指在織物內(nèi)經(jīng)紗和緯紗相互交錯或彼此浮沉的規(guī)律。本次檢測使用手持式顯微鏡進行觀察。
進檢測該織物為平紋機織物(1/1)。平紋是兩根經(jīng)線和兩根緯線作一個單元,并以一上一下的規(guī)律進行交織??椢锩芏葹椋貉拷?jīng)線28根/cm,緯線26/cm,紗線細度為:經(jīng)線0.3mm,緯線0.34mm,紗線捻向為Z捻,紗線強度為:弱;裙片經(jīng)線21根/cm,緯線16/cm,紗線細度為:經(jīng)線0.37mm,緯線0.46mm,紗線捻向為S捻,紗線強度為:弱。
因此,本次修復材料選用平紋棉布,縫補線選用生絲線,細度比頭發(fā)絲還細,但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對原織物起到支撐和保護的作用,對紡織品無損害,而且染色容易成功,修復起來不易看出針線的痕跡。完成染色后將布塊平整、陰干,待用。
3.3.2 工藝分析
繡花部分采用打結(jié)繡法,縫合部分采用平針、回針的技法。
3.3.3織物結(jié)構圖(裁剪圖、排料圖)
繪制圖紙的方法很多,可用油性筆在拷貝紙上輕輕沿紋樣描繪,也可將紋樣相片插入作圖軟件(Adobe Illustrator CS5、Adobe Photoshop CS3等)利用電腦進行紋樣繪制。本次繪制使用“CorelDRAW X4 SP2 ”軟件進行繪制(見圖3 瑤族青布繡花圍裙裁剪圖 )。
3.4 染料分析及染色實驗
殘缺病害的修復需用相似材質(zhì)相近顏色的布料進行修補,遵循“遠看一致,近看有別”的修復原理。根據(jù)纖維切片、組織結(jié)構檢測等數(shù)據(jù)分析,選定襯布材料(一般為純白色布料,然后對其進行染色)。復背襯材料的染色是修復文物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染色效果要求要與織物整體大體一致,連修復所用的絲線顏色也應和織物主體顏色一致,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修復效果。
本次修復需要修補的區(qū)域均在裙片,用于修補布料、絲線以及縫線脫落處的縫線均需染成與修復對象同近的顏色。修復對象為傳世服飾,查閱文物相關信息,得知裙片布料為瑤民自家織的土布,后用天然藍靛草制作而成的藍靛膏染成藍靛色。藍靛布的染色十分講究,不僅工序復雜且耗時頗長(據(jù)田野調(diào)查了解,土藍靛布的染色經(jīng)過多次浸泡、晾干后色澤相對穩(wěn)定,但不一定能達到完全固色效果),故本次染色用化學染料代替。
不同染色配比實驗方案及效果如下:①酸性黑、氯化鈉、純凈水,染出的效果為黑色,與主體顏色不吻合;②酸性黑、中性棕色、氯化鈉、純凈水,染出的顏色為棕黑色,與主體顏色不吻合;③直接藍、中性棕、氯化鈉、純凈水,染出的顏色為藍棕色;④直接藍、中性棕、直接紅、氯化鈉、純凈水,顏色基本與織物主體顏色比較接近;⑤酸性黑、直接藍、直接棕、直接紅、氯化鈉、純凈水,再輕微去色,顏色基本與織物主體顏色接近。經(jīng)過對樣布的清洗褪色處理,最終,方案5的效果與原物最為接近。
縫線染色在方案5的基礎上添加直接黑、直接綠而得。
3.5 局部清洗實驗(斑點試驗)
由于紡織品文物是由纖維素、蛋白質(zhì)、脂質(zhì)等有機物質(zhì)組成,是細菌和霉菌的養(yǎng)料,因而很容易受到細菌、霉菌的侵蝕和蟲蛀。水洗,能有效的清潔織物表面,但并非所有文物都適合清洗。
紡織品文物清洗前必須進行局部清洗試驗,以判斷清洗是否會造成不良后果(如纖維受損、褪色、暈色等)。清洗試驗的工具有薄型吸水棉、羊毛刷、鑷子、純凈水、不同配比的清洗試劑、燒杯等。選取文物上的隱藏部位,在清洗實驗區(qū)下方墊白色吸水紙,用脫脂棉蘸取去離子水在文物實驗區(qū)上面按壓數(shù)次后,觀察吸水紙有無織物顏色(要區(qū)分此顏色是污漬的顏色還是織物的顏色),若織物清洗一分鐘內(nèi)無變化可進行濕洗,也可嘗試使用稀釋后的洗滌劑進行第二次清洗試驗;若吸水紙有織物的顏色,則不可濕洗,更不可嘗試其他洗滌劑進行斑點實驗或清洗。
通過局部清洗試驗得知(見圖4 腰部局部斑點試驗),此件瑤族青布繡花圍裙的腰部及裙片使用純凈水清洗僅有污漬(吸水棉呈現(xiàn)略微發(fā)黃的泥土色),裙布無褪色現(xiàn)象;滌液清洗有略微褪色現(xiàn)象,且若整體清洗裙面上的刺繡會被染色,故本件文物不可整體清洗,僅可局部使用清水清洗。
4 實施保護修復(保護修復操作)
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必須嚴格遵循文物保護修復原則及行業(yè)規(guī)范,按照保護修復方案及技術路線進行修復操作。
拍照是為了記錄文物修復前的原貌,將文物原有的正面、反面、局部破損、殘缺、病害以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修復前的依據(jù)及資料留存。照片又分為整體照片(需放置比色卡、比例尺等以做參考)和局部病害照片(進行區(qū)域編號,以便修復后對同一區(qū)域進行對比)。同時,在修復過程中也應該隨時進行拍照記錄。
4.1 滅菌消毒、除塵、清洗
消毒滅菌處理:紡織品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殺死微生物和害蟲,微生物對紡織品危害極為嚴重,霉菌的孢子很小,初期不易被發(fā)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一般已經(jīng)到了晚期,對纖維文物破壞極大。本次采用充氮殺蟲防霉機開展消毒工作(其原理為用真空泵抽出容器內(nèi)的空氣使真空度達到七百六十毫米水銀柱,然后充入適量的氮氣使容器內(nèi)達到嚴重缺氧的狀態(tài),導致檔案害蟲的滅亡)。endprint
除塵處理:本次使用手持式555型文物除塵器和羊毛軟刷配合對織物主體的灰塵和雜質(zhì)進行清除。
清洗:根據(jù)清洗實驗,本件紡織品清洗僅局部(裙片、裙腰)進行濕洗。材料及工具:吸水棉、純凈水、洗滌液、羊毛刷、燒杯等。具體操作如下:①將吸水棉墊于文物下方,蘸有洗滌液的羊毛刷輕刷清洗區(qū)域(區(qū)域大小控制在5c㎡以內(nèi),以便及時清洗洗滌液)。②用吸水棉輕按壓清洗區(qū)域,物理與化學方法結(jié)合,能更有效的祛除污染物。③取干凈的羊毛刷蘸純凈水,對清洗區(qū)域反復輕刷數(shù)次(期間及時跟換純凈水)。④將文物置于晾曬架,平鋪,陰干。
4.2 修復材料染色
背襯材料的選擇原則是需與修復對象相匹配,要求風格接近,大體效果一致。根據(jù)染色實驗的記錄,對修復材料進行最終的染色(進行過清洗、除塵后的文物色澤上可能與最初實驗時有些許差異,故最終染色時需根據(jù)最新的狀態(tài)微調(diào)染色方案)。
4.3 針線加固法修復
瑤族青布繡花圍裙修復所采用的方法為針線加固法,此方法也是國際上最為常用的一種修復方法,它通過在織物主體背后加上染色過的背襯材料,再通過針線的鏈接,將兩層織物縫合,既能加固文物破損部分又盡量還原文物的原本的樣貌。
4.3.1 針法介紹
紡織品的針法有許多,如跑針、鋪針、鎖針、回針、魚骨針、撩針等。本次修復裙片的殘缺病害和縫線脫落病害,使用到的針法是鎖針、跑針及撩針。
鎖針(鎖邊針):正反面線跡相同,主要用于衩口的固定;經(jīng)線的固定;邊緣的加固等。
跑針:跑針用于兩層或多層織物的縫合;單層或多層織物收皺打褶;拼接織物;破洞和裂縫部位的修復;固定縫口;為破損處添加背襯織物等。此針法在紡織品修復過程中使用率較高,縫線施加于織物紗線的力較小,紗線在受到外力產(chǎn)生位移時,不會被縫線死死地固定住,而是有一定的活動余量,這對于脆弱紗線的保護是非常有利的。
繚針:繚針主要用于織物卷邊的固定,或兩塊卷邊織物的水平連接。腰部與裙片背襯相接處為了不顯露針腳,所以選擇繚針。
4.3.2 修復工具
修復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有:①寬大的操作臺。面積在200×180cm左右,工作臺表面應光滑平整,以免刮傷和摩擦到紡織品本身,對文物造成人為的損害。②馬頭牌直縫針,此針細度較小,針體具有較好的柔韌性,常用的規(guī)格為11號(用于殘缺部位的修補)、8號(用于撩針針法)。③縫線。線是縫制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紡織品文物修復中一般采用的是絲線,此線較細,但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能給予紡織品文物以支撐和保護,而且不易損壞文物本身。④鐵皮和磁塊。將文物平放在鐵皮上,然后用磁鐵將所修復的文物平壓,達到順利的完成織物的修復的目的。⑤鑷子。鑷子是紡織品修復中的主要工具??椢镌谄秸麜r需要用它來理順經(jīng)緯線,夾取脫落的紗線,在縫制過程中手指無法觸摸到針時予以協(xié)助。鑷子一般使用的是醫(yī)用不銹鋼鑷子,要求表面光滑,以免傷及文物。本次修復使用的是牙紋圓頭醫(yī)用手術剪(牙紋增強夾取的摩擦力;圓頭避免對文物造成損害)。⑥剪刀,分為兩種。一種為裁剪剪刀,主要用于材料的裁剪;另一種為醫(yī)用眼部剪刀,使用起來輕巧鋒利,用細小布塊的裁剪、修復時剪斷線頭等。
此外,需要注意,修復臺上除修復工具外不可放置水杯、圓珠筆等雜物,避免不慎損壞文物。
4.3.3 針線法加固
殘缺病害主要集中在裙片邊緣。本次修復步驟為:①文物進行局部(殘缺處周圍)進行加濕回潮處理,將殘缺的經(jīng)、緯線梳理整齊,經(jīng)、緯線對齊。②取染配過布塊,裁剪出比殘缺區(qū)域大1.5~2cm的布塊(可根據(jù)破洞形狀等比例放大進行裁剪,本次裁剪布塊為長方形)。③將布塊進行鎖邊處理。④將布塊放入破洞下層,對將布塊的經(jīng)、緯線與文物的經(jīng)、緯線對齊,用專用的重物或包有棉布的磁塊壓四角臨時固定。⑤用鎖針沿著破洞邊緣將布塊與文物縫合。⑥用跑針對布塊進行固定。
縫線脫落病害出現(xiàn)在裙邊緣的收邊處理,根據(jù)現(xiàn)存的縫線,模仿其針距對病害處進行修補。
4.3 整體回潮與平整
修復完成后對修復對象進行整體回潮平整,對織物主體使用超聲波回潮設備,染色后的加固材料不平整,只能采用磁鐵塊的平壓來處理,切不能用熨斗加熱平壓,這樣會使背襯材料變形松弛。平整后的織物用吸力小的磁鐵輕壓。
4.4 編寫修復保護檔案
修復日志包括材料、操作步驟、操作條件以及相關影像資料,由具體保護修復操作人員根據(jù)實際工作情況如實記錄??捎梦淖只驁D表的方式對每一次的修復操作進行的詳細記錄,筆記本可根據(jù)個人習慣記錄,不用特意追求干凈工整,越詳細越好。在編寫文物保護修復檔案時再對日志進行文字整理,使得檔案資料里修復步驟有據(jù)可查。
保護修復檔案是指藏品保護修復工全部過程中,對藏品本身信息和實踐保護修復使用的各類方法、材料以及檢測分析數(shù)據(jù)、結(jié)果、評估記錄。主要包括圖片、照片、聲像和文字記錄。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yè)標準WW/T 0015-2008 館藏絲織品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guī)范》。
瑤族青布繡花圍裙的修復工作已完成數(shù)年,筆者正是通過整理當時的修復日志和保護修復檔案有所感悟而撰寫此篇文章。
5 保護修復完成情況及建議保存環(huán)境
從修復效果來看,已達到修復目標所要求的“遠看一致,近看有別”,最大程度的還原文物原有形貌。
就檢測研究的角度而言,還可在超景深三維顯微光學系統(tǒng)的不同倍數(shù)下觀察文物的病害情況;在掃描電鏡的不同倍數(shù)下觀察樣品相片和能譜譜圖,從而分析元素形成及紡織品的微觀形貌;使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根據(jù)樣品的紅外光譜圖上各光能團的特征峰推斷樣品的結(jié)構,從而確定纖維種類,以及開展污染物理化分析等實驗。
5.1 修復前后對比照
除了文字記錄之外,還應充分利用攝像機等設備對修復過程進行影像記錄。文物保護修復完成后需要對修復前的每一個病害區(qū)域(編號區(qū)域)進行修復后的拍照(見圖5、圖6)。
5.2 建議保存環(huán)境
根據(jù)《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博物館藏品保存環(huán)境試行規(guī)范》等標準或規(guī)范化文件進行存放。修復加固后的紡織品,應放入無酸紙盒中,既便于保存又便于運輸。紡織品應平攤放置,平攤可以使紡織品纖維獲得最大限度的放松,是一種最理想的保存方法。
陳列環(huán)境和庫房環(huán)境的建議條件如下:紡織品文物保存條件溫度濕度應滿足溫度15~25℃,相對濕度45~65%,同時,溫度的日變化應保持在5℃范圍內(nèi),相對濕度的日變化應保持在5%范圍內(nèi);光線和紫外線數(shù)據(jù)要求如下:使光源的紫外線相對含量小于20?W/lm,光線的照度標準值小于等于50lux。
6 結(jié)語
紡織品的保護與修復并不是一次單獨的操作,也并非一門簡單的學科。整個保護與修復體系十分龐大,筆者雖參與過多期專業(yè)培訓也修復過多件紡織品,但深感學時尚淺,還需多多學習。紡織品修復雖有一般規(guī)律可可循,但每一件文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本文即介紹了紡織品修復的常規(guī)步驟,也詳細記錄了此件瑤族青布繡花圍裙修復中的具體操作。修復工作人員切忌不可一概而論,應根據(jù)具體實物的情況“對癥下藥”;日常工作中應多思考,舉一反三,從而更好的為文物“治病”。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局,2009.
[2]趙豐主編.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編著.紡織品鑒定保護概論[M]. 文物出版社,2002.
[3]周旸.脆弱絲綢文物的化學加固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路智勇,惠任.紡織品文物回潮操作機理初探[J].華夏考古,2012(01).
[5]劉梅梅.論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傳承與國際化[J].現(xiàn)代交際,2014(02).
[6]王曉靜.現(xiàn)代科技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的應用[J].文物世界,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