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南方有嘉木,名金絲楠,號稱帝木,自古為中國帝王專用。其天然生有織錦般的金黃絲光,質密而溫和,故金絲楠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珍貴的木材。高貴不凡的價值、千年沿襲的傳統(tǒng)讓這種木材成為了名貴的收藏品。歷史上,楠木大材一直被用于建筑帝王的宮殿和廟宇,而楠木中最為優(yōu)質的金絲楠木則用作寶座、床榻、衣柜等,但若把金絲楠作為雕刻的載體,以獨立的藝術品形式面世,又將會如何?
因緣合一
當步入五覺齋的那一刻,陳設考究的空間飄溢著淡淡幽香,主人的書房中,書柜、百寶箱、書案無不閃爍著楠木的金光,主人對這種帝王之木的珍愛已不言而喻。然而,主人真正的心頭好還不僅限于此,十幾幅懸于墻上的金絲楠薄浮雕作品才是他心血之作。
五覺齋主人名叫鄭華星,他不僅是這些金絲楠作品的收藏者,也是金絲楠薄浮雕作品的始創(chuàng)者。多年前,鄭華星偶然識得金絲楠,其木質的幽香以及其所蘊含的皇者氣質讓他喜歡上這種名貴木料,進而決意收藏。他遍及楠木產地收購,卻發(fā)現(xiàn)很多金絲楠建造的舊房子被紛紛拆毀。不少名貴木材被用作薪柴,讓當時的鄭華星倍感痛惜,他決定只收集老楠木,也算是對那些即將被燒掉的金絲楠木的搶救。在他看來,舊建筑上拆下來的楠木梁柱,不僅經過長久歲月的浸潤陰干,而且飽受天地之靈氣,木性最佳。
鄭華星介紹,上等的金絲楠經年摩挲,如嬰孩肌膚,柔和光滑。其自身的紋理本就優(yōu)美動人,且木質堅韌不朽,可以精雕細刻。而在這種名貴的木材上加以精良的雕刻創(chuàng)作成藝術品,豈不是對金絲楠木更好地利用?以優(yōu)秀的雕刻藝術品作為收藏品而流傳于世不是更好嗎?于是金絲楠木薄浮雕的想法就這樣在鄭華星的頭腦中誕生了。
光有想法還不夠,良木需要有良工才能成為藝術品。也許是上蒼注定讓鄭華星在東陽街頭遇到了他的千里馬,這個人最終跟鄭華星一拍即合,為其創(chuàng)作金絲楠薄浮雕。他叫盧小華,是當?shù)仡H有名氣的雕刻名手,無論山水、花鳥、建筑、人物,都極盡雕工之能事,盧小華當時有個夢想,就是希望能傾注自己的畢生所學雕刻十二月令圖,可惜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未能實現(xiàn),惜才的鄭華星當即允諾幫他完成這個夢想,從此開啟了兩人延續(xù)至今的合作,成就了一段藝壇佳話。
道器合一
創(chuàng)作《十二月令》的金絲楠料不僅堅韌不朽、氣味芬芳、紋路精美,是薄浮雕藝術的絕佳載體,并且十二塊獨板大料出自同一棵樹,且無疤結,真正木一器,彌足珍貴。
選定金絲楠木之后,盧小華帶著8個美工助理,開始了十二月令的艱苦創(chuàng)作。為了保證良好的狀態(tài),盧小華每天工作不超過6個小時。“雕刻這樣的作品,不僅要求刀法,還要有創(chuàng)意,因此一天下來,常常只能雕刻硬幣大小的面積”。
經過四年時間的艱苦創(chuàng)作,他們最終以一組12幅掛板的薄浮雕作品亮相,并命名為《金絲楠薄浮雕——春夏秋冬四季圖》,作品以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廷絹本淺設色畫《十二月令圖軸》為藍本,它描繪的是古時文人在四季中的理想生活場景,意趣盎然。每幅掛板寬約60cm,高約120cm,雕刻風格統(tǒng)一,每幅又有獨特的構思和創(chuàng)造,盧小華依木紋理而雕刻,在厚度僅為1.5毫米的雕刻面板上呈現(xiàn)出七八個雕刻層次,凹凸有致,保留了雕刻所具有的三維立體感和可視、可觸的審美效果。
從畫面的細部上看,金絲楠薄浮雕上的山石皴法被刻刀以陰陽凹凸的技法完美再現(xiàn),鏗鏘有力;亭臺樓榭則工整細膩,小到屋檐瓦礫,均被一一再現(xiàn);再到江河湖海,以一絲絲的刻線表現(xiàn)波紋。創(chuàng)作期間,盧小華常去釣魚,釣魚時的沉思常常讓他有靈機一動的頓悟。有一次,魚鉤打在水面上,蕩開一圈圈水紋,“我突然悟出如何在浮雕中表現(xiàn)湖面的靈動?!庇谑?,飛奔回去,將這一“頓悟”用刻刀表現(xiàn)了出來。鄭華星介紹說:“作品中的湖面盡管是用刀刻的,但也有了畫中的靈動,讓人有在畫中游的感覺。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是盧小華獨自悟出來的,沒有先例可循?!?/p>
談及創(chuàng)作過程,盧小華用“刀刀驚險”來形容,“稍有不慎,不但前面的心血俱廢,上百萬元的金絲楠木也浪費不起啊?!北R小華介紹,薄浮雕因其薄而又要極強的層次感,需時極長,務必一刀不茍,極考功力。因此,盧小華經常先在廢木上演刻數(shù)遍,待有十成把握才動真刀,光是樹葉,他就刻了不下二十種。
在創(chuàng)作中,盧小華融入玉雕、根雕、竹雕等民間傳統(tǒng)工藝,將工穩(wěn)技法與寫意技法相結合,在畫面布局上也大膽增加上下留白,更添天高地廣、山長水遠的意韻?!拔易哉J為沒有褻瀆原作,我竭盡所學去創(chuàng)作我所理解的十二月令,這不是仿不是抄襲,這就是我的創(chuàng)作。”作為監(jiān)制的鄭華星則認為,作品有很深“盧氏刀法”的烙印。
王魯湘先生曾說,“他的創(chuàng)作如此貼近宋元名作的精神風貌,進一步發(fā)揮了繪畫中的空間層次,他在1~2毫米的厚度上雕刻出四五層甚至更多的層次轉折,他的薄浮雕工藝是前無古人的,并把民間木刻、宮廷繪畫、文人繪畫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實現(xiàn)了藝術的第二次創(chuàng)造”。我們可以說,盧小華雕刻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他執(zhí)著而堅定地追求完美與極致。
天人合一
鄭華星和盧小華的探索并沒有隨著獲獎而止步不前,他們廣泛聽取意見,在金絲楠薄浮雕的造詣和藝術表達上也越來越高。在他們看來,中國古代的文人藝術格調高雅,深邃奧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文人在藝術上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以及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考,主張?zhí)烊撕弦弧R蚨逵X齋和盧小華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吸收文人畫的精華,在雕刻面積上也往往大膽留白,以突出金絲楠木紋的獨特美感,如果木紋天然形成的肌理花紋本就十分美觀,則只在局部動刀,稍作雕刻,與木紋相映成趣,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史學家王春元曾對金絲楠薄浮雕評價道,“從選材上看,金絲楠木被譽為‘木中君子,它寧靜、含蓄,生在窮谷,卻芳香自許,終登廟堂,寄托了古代文人的無限訴求;它不喧不鬧,含而不露,既流光溢彩又謙虛高貴,符合士大夫階層價值觀;它木性溫和穩(wěn)定,不腐不蠹,不裂不翹,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心不為稱譏、毀譽、利樂、興衰所摧破,是為八風不動的情懷相貼合。木性與人性是相通的,金絲楠木完美地將尊貴與雅靜、肅穆與瑰麗融合在了一起。把中國傳統(tǒng)繪畫運用于金絲楠木材料的創(chuàng)作,非常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氣質”。
以物載道,托物言志,是金絲楠薄浮雕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試問,再名貴的木材,如果沒有傾注人的情感并極其所用,又何以流芳百世?
摘自《收藏·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