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侯麗淳,王 辰,畢 勝,楊 慧,李培育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社區(qū)高危人群缺血性腦卒中與血清sCD40L水平之間的關系①
石 磊,侯麗淳,王 辰,畢 勝,楊 慧,李培育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探索血清sCD40L在缺血性腦卒中事件中的的作用。方法:選取高危人群145例,分為無卒中組(Ⅰ組)119例和有卒中組(Ⅱ組)26例,健康對照組(Ⅲ組)40例。檢測生化全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sCD40L水平。分析社區(qū)高危人群與血清sCD40L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無卒中組(Ⅰ組)血清sCD40L水平為(3.798±1.030)ng/mL,高于對照組(Ⅲ組)(2.636±0.822)ng/mL;有卒中組(Ⅱ組)血清sCD40L水平為(3.357±1.081)ng/mL,高于對照組(Ⅲ組)(2.636±0.822)ng/mL;無卒中組(Ⅰ組)血清sCD40L水平為(3.798±1.030)ng/mL高于有卒中組(3.357±1.081)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進行社區(qū)居民腦卒中篩查時,測定血清sCD40L水平,可能對腦卒中的預測和早期防治起到一定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腦卒中的發(fā)生。
血清sCD40L;缺血性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
在缺血性腦卒中事件中,動脈粥樣硬化(AS)與其發(fā)生、發(fā)展有著緊密的病理聯(lián)系,是其重要的臨床病理基礎,AS作為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常被用來評估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情況,是可以用作預測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然而,在AS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CD40/CD40L信號轉導系統(tǒng)在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它在調節(jié)AS炎癥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幾乎貫穿了AS的整個過程,包括AS的發(fā)生、發(fā)展乃至斑塊破裂,進而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血清sCD40L是否對缺血性腦卒中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以及其與缺血性腦卒中事件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的因果關系還有待于通過大樣本的實驗研究來進一步證實。本課題通過檢測本地區(qū)腦卒中篩查香蘭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高危人群血清sCD40L水平,探索血清sCD40L在缺血性腦卒中事件中的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01~2016~12月我院“腦卒中篩查”項目香蘭社區(qū)居民體檢確定為高危人群者145例,高危人群的納入標準:有2項以上的主要危險因素或者在1項主要危險因素基礎上合并有2項或2項以上的一般危險因素或者既往史中有腦卒中病史者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病史者,或目前被神經病學臨床專家認定為腦卒中的患者。將高危組分為無卒中組(Ⅰ)119例和有卒中組(Ⅱ)26例。同時隨機抽取40例40~60歲健康體檢者做對照組(Ⅲ)。
1.2 研究中的數(shù)據
(1)腦卒中篩查對象:年齡40~60歲的社區(qū)居民。(2)血脂異常的診斷標準:甘油三酯(TG)水平>1.70mmol/L,總膽固醇(TC)水平>5.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3.37mmol/L高密度(HDL-C)水平>1.04mmol/L。(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Hcy>10 μmol/L。(4)4項主要危險因素:1)有高血壓病病史(≥140/90mmHg),或者目前需要服用降壓藥者;2)有心房纖顫病史或者有心瓣膜疾??;3)血脂代謝異常者;4)有糖尿病病史者。(5)6項一般危險因素:1)家族史:有腦卒中或者心臟病的家族病史;2)吸煙、飲酒史者;3)缺乏體育鍛煉者;4)飲食結構中含油脂過多者;5)肥胖;6)年齡>40歲。(6)既往史中有腦卒中病史或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病史者。
1.3 研究方法
所有納入篩查人群清晨空腹抽取5mL肘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生化全套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同時另取3~5mL肘靜脈血,室溫下3000rpm 15min,提取上清液,并將血清置于-70℃低溫保存,用于成批檢測血清sCD40L濃度。血清中sCD40L濃度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試劑盒購自上海諾淵實業(yè)有限公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Ⅰ組與Ⅲ組各項指標比較
Ⅰ組在年齡、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sCD40L水平高于Ⅲ組(P<0.05),差異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Ⅱ組與Ⅲ組各項資料比較
Ⅱ組在年齡、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清sCD40L水平高于Ⅲ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Ⅱ組低于Ⅲ組(P<0.05),差異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3 Ⅰ組與Ⅱ組各項指標比較
Ⅰ組在年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低于Ⅱ組,血清sCD40L水平Ⅰ組高于Ⅱ組(P<0.05),差異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高危組各亞組與對照組各項指標分析結果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aP<0.05;與無卒中組相比較bP<0.05。
國外研究[2]表明年齡因素能影響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并且是動脈粥樣斑塊最強的獨立危險因素。本實驗結果顯示年齡是影響腦卒中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年齡增大,患者動脈壁硬化的病變程度也逐漸增加,加上高血脂、高Hcy[3~5]等其他危險因素的作用,促使斑塊向不穩(wěn)定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頸動脈斑塊的脫落也越發(fā)明顯。Nagai[6]等研究證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腦卒中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因此,及早對高齡人群進行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篩查,對缺血性腦卒中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很多學者[7,8]認為在AS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炎癥反應的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能夠影響AS斑塊的穩(wěn)定性。炎癥反應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而CD4O/CD40L信號系統(tǒng)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免疫反應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的動脈內,僅在內皮細胞中發(fā)現(xiàn)有少量表達的CD40,并沒有發(fā)現(xiàn)CD40L的存在,然而在AS斑塊中,CD40和CD40L在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中的表達明顯增高,并且表達增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肩部”,這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部位和正常動脈相交接的部位,也是不穩(wěn)定斑塊發(fā)生破裂最常見的位置,由此我們推測,CD40/CD40L信號轉導系統(tǒng)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性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血清sCD40L是否對缺血性腦卒中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以及其與缺血性腦卒中事件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的因果關系還有待于通過大樣本的實驗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CD40L也稱CD154,是一種Ⅱ型跨膜蛋白,屬于TNF家族細胞因子(TNF-α)。CD4OL在水解成sCD40L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血清sCD40L主要來源于血小板(大約有95%),因此,可以用血清sCD40L水平來觀察CD40L的生物學效應。CD40L參與了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栓的形成,其含量的變化可影響血小板的活化狀態(tài)。因此,可將表達上調血小板CD40L作為血小板活化的特定指標。Ferro等[9]認為在腦梗死合并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事件上,血漿sCD40L水平可以作為預測事件發(fā)生的重要的血液標志物。本實驗結果顯示,Ⅰ組血清sCD40L水平為(3.798±1.030)ng/mL,高于Ⅲ組(2.636±0.822)ng/mL;Ⅱ組血清sCD40L水平為(3.357±1.081)ng/mL,高于Ⅲ組(2.636±0.822)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高危組相對于對照組人群有更高的腦卒中事件發(fā)生、復發(fā)的風險。此結果與李東芳教授等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似[10~12]。
進而將Ⅰ組與Ⅱ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Ⅰ組血清sCD40L水平為(3.798±1.030)ng/mL高于Ⅱ組(3.357±1.081)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他汀類藥物都能夠降低血清sCD40L水平[13]。由于血清sCD40L的主要來源是活化的血小板,因此,抗血小板藥物可以使血清中的sCD40L水平降低。例如氯吡格雷,可以通過抑制ADP受體,從而阻止血小板通過二磷酸腺苷(ADP)途徑激活,進而減少由血小板釋放的sCD40L,經過氯吡格雷治療的患者,血小板表達的CD40L明顯減少,血清sCD40L水平降低[14]。環(huán)氧合酶-2(COX-2)也可能通過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來降低血清sCD40L的水平。阿昔單抗作為GP Ⅱb /Ⅲa受體抑制劑,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sCD40L的釋放,從而降低因血清sCD40L水平升高而導致患者心血管疾病增高的風險,而通過觀察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結果顯示血小板釋放的sCD40L減少[15]。所以,在本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Ⅰ組人群血清sCD40L水平高于Ⅱ組,其原因可能是所選擇有卒中組人群為陳舊性腦梗死,常規(guī)應用阿司匹林預防腦卒中復發(fā)。
因此,在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篩查與跟蹤隨訪時,血清sCD40L可作為一項觀測指標,其水平的高低對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在本實驗的后續(xù)研究中,將深入研究CD40基因及其多態(tài)性、血清sCD40L水平與AS斑塊性質及缺血性腦卒中之間的因果關系。進一步探索sCD40L對缺血性腦卒中的預測作用,從而對篩查缺血性腦卒中高危人群提供一定的幫助。
進行社區(qū)居民腦卒中篩查時,測定血清sCD40L水平,可能對腦卒中的預測和早期防治起到一定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腦卒中的發(fā)生。
[1]Chambless L E,Folsom A R,Clegg L X et al.Carotid wall thickness is predictive of incident clinical 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 [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151(5):478-487
[2]Cantú-Brito C, Rodríguez-Salda J, Reynoso-Marenco M T,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detected by ultrasonography[J]. salud pública de méxico, 1999,41(6): 452-459
[3]荊鑫鑫,劉鴻飛,朱金玲,等. 初發(fā)和復發(fā)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臨床研究[J].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 2014,37(5): 33-36
[4]郭洪峰, 田波. Hcy與腦梗死關系的臨床研究[J].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4,37(4):37-40
[5]楊小玲, 黃昕艷.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冰法2型糖尿病的相關研究[J].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2,35(3): 13-14
[6]Nagai Y, Kitagawa K, Sakaguchi M, et al. Significance of earlie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forstroke subtypes[J]. Stroke, 2001, 32(8):1780-1785
[7]Hansson GK,Robertson AK,Soderberg-Naucler C.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Annu Rev PatholMech Dis,2006,1:297-329
[8]Zhao Q.Inflammation,autoimmunity,and atherosclerosis[J].Diseov Med,2009,8(40):7-12
[9]Ferro D,Loffredo L.Soluble CD40 ligand predicts ischemic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7,27:2763
[10]李東芳,解學軍,李光來.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sCD40L濃度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9,8 (2):123-124
[11]趙月琦.血清SCD40L與頸動脈斑塊及缺血性腦卒中事件關系的臨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
[12]解學軍.CD40-CD40L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
[13]Yip HK, Chang LT, Sun CK, et al. Impact of clopidogrel onsuppression of circulating levels of soluble CD40 ligand in patientswith unstable angina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J]. Am JCardiol, 2006, 97:192-194
[14]許瑞.CD40-1C/T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清SGD40L及頸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性的相關性:[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
[15]Nannizzi-Alaimo L, Alves VL, Phillips DR. Inhibitory effects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antagonists and aspirin on the release of soluble CD40 ligand during platelet stimulation [J]. Circulation, 2003,107:1123-1128
佳木斯大學科研項目,編號:JMSUJCMS2016-028。
石磊(1987~)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學士,醫(yī)師。
侯麗淳(1971~)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副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jdhoulichun@126.com。
R743
B
1008-0104(2017)04-0077-02
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