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不能期待紀錄電影在院線上創(chuàng)造多少神話,這是不現(xiàn)實的”
導演范立欣的微博在2011年6月到2017年6月之間一片空白,此前的微博多是和講述中國打工者故事的紀錄片《歸途列車》相關。
2012年年初,《歸途列車》獲得第33屆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和最佳長篇商業(yè)報道兩個獎項,范立欣也成為首位獲得美國艾美獎的中國導演。
此后,范立欣的創(chuàng)作主題幾經(jīng)轉變,如今,他的關注目光從中國本土社會議題轉向動物和自然。2017年7月,他重開微博,為新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做宣傳。該片是中英合拍協(xié)議框架下的第一部中英合拍電影,由BBC(英國廣播公司)地球影業(yè)和SMG尚世影業(yè)共同出品。
《地球:神奇的一天》歷時三年,跨越 22 個國家制作而成。其前作是2007年上映的《地球》:一部自然歷史領域里程碑式的電影,取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至今仍是史上最賣座的自然紀錄片之一。
為了盡可能地與亞洲觀眾產(chǎn)生共鳴,《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中國多地取景,邀請范立欣作為聯(lián)合導演,作家嚴歌苓擔任中文旁白編劇,成龍擔任配音,配樂也在中國錄制。
近兩年,中國電影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多部頗有影響的自然紀錄電影,比如《我們誕生在中國》《重返狼群》等,這些獲得良好票房和口碑的紀錄片,也給市場帶來了信心。
拼圖游戲
不同于前作《地球》記錄了北極熊、非洲象和座頭鯨一整年的生活,《地球:神奇的一天》提煉出一條新的故事主線,它用一天來展現(xiàn)自然界的神奇——從世界上最高的山到最遠的島、從野外的叢林到繁華的城市。
由于運用了超高清攝像機和無人機等技術,紀錄片盡可能真實地呈現(xiàn)不同的自然景象:幼年的斑馬寶寶想要穿過一條湍急的河流、企鵝爸爸每天都要以性命與大海相搏來撫養(yǎng)家人、抹香鯨家族喜歡在大海里垂直著打瞌睡、樹懶走在尋找真愛的路上……
電影在中國優(yōu)先發(fā)行,瞄準暑期檔的親子市場,打出“為生而戰(zhàn),為愛而生”的口號,試圖引導更多的孩子同父母一道探尋生命的意義。
影片導演之一彼得·韋柏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他喜愛這部紀錄片中戲劇性的瞬間,比如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游蛇和剛出生的蜥蜴寶寶之間的戰(zhàn)斗。
蜥蜴寶寶破殼后何時離開海灘,是它一生中面臨的第一場生死抉擇。蜥蜴是一種冷血動物,需要通過曬太陽獲得足夠體力,剛破殼的蜥蜴寶寶如果沒有曬夠太陽就離開海灘,會因體力不支而被捕食,但若不盡快離開,游蛇越來越多,處境更加危險。
想要在自然紀錄片中呈現(xiàn)這樣的戲劇沖突,需要大量精準完備的前期工作,韋柏參與了劇情大綱的撰寫:“一旦設計好了這個結構,我們就要決定怎樣把各種動物的故事安排在一天中的各個時間段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像一個拼圖游戲?!?/p>
但這個拼圖游戲并不簡單,良好的故事性要求極強的科學研究能力作為支撐,因此攝制組有著一支科學顧問團隊。范立欣對《瞭望東方周刊》形容:“又要是科學家,又要是電影人。”
前期的科學研究可以幫助攝制組更好地捕捉戲劇性瞬間,范立欣說,這“不是表面上去理解動物的基本行為,其背后還蘊含著科學奧妙”。比如,蜂鳥和蜜蜂空戰(zhàn)的場面必須在下午拍攝,因為只有在下午,拍攝地才會有暴雨,從而捕捉到兩者沖突性更強烈的爭斗場面。
電影導演兼編劇旁白理查德·戴爾對本刊記者透露,對于每只動物,他們都花了上百個小時來尋找合適的故事。他需要與剪輯師合作,在大量的鏡頭素材中塑造出引人入勝的故事。
但紀錄片不同于故事片,戴爾認為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時也要把握真實的準則,“自然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通常你并不是真的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記錄動物們是如何生存的。”
蟄伏時期
幾乎所有的自然紀錄片導演都會強調“故事性”。BBC地球影業(yè)懂得熟練運用各種電影化的敘事手段,但中國早期的紀錄片并非如此。
范立欣曾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他回顧了21世紀之初電視臺專題片的制作方式:“先有一個稿子,然后去拍一些空鏡頭,貼在這個稿子上面。就是流水賬,沒有故事性”。
這導致了國產(chǎn)紀錄片一度成為照本宣科的代名詞。
2010年前后是國產(chǎn)自然紀錄片的寒冬,那幾年進入院線的此類片種票房慘淡。
《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統(tǒng)計了2011年國產(chǎn)紀錄片城市影院票房數(shù)據(jù),排名前十的紀錄片中,勉強可以歸入自然紀錄片的《龍江行》排位第十,總票房165元,觀影人次11人。
不過,情況正在慢慢好轉。
國家《關于加快紀錄片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后,隨著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的建立,以及視頻網(wǎng)站的興起,紀錄片整體發(fā)展向好,自然紀錄片也開始培養(yǎng)起受眾。
央視紀錄片頻道引入了一系列蜚聲國際的優(yōu)秀自然片,如《地球》《生命》等,讓年輕觀眾看到自然紀錄片的另外一種可能。
2011年,雅克·貝漢執(zhí)導的法國自然電影《海洋》被引入中國,以2700萬元票房在中國電影市場掀起了“藍色漩渦”,打開了自然紀錄片的中國院線市場。
次年,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編的《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稱:“2011年中國啟動了紀錄片產(chǎn)業(yè)化引擎,也許可稱為產(chǎn)業(yè)元年?!?/p>
但是,能夠走入院線的自然紀錄片仍然少之又少,在影視行業(yè)的資本熱潮尚未席卷之前,自然紀錄片作為電影門類中較為冷門的一支,仍然少有民間資本涉足。
2010年前后,處于蟄伏期的中國紀錄片產(chǎn)業(yè),亟待更多的資金投入以及更加完整的工業(yè)流程。
“拿來主義”
BBC在自然紀錄片制作上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以高額投資、頂級團隊專業(yè)制作、史詩性的題材和優(yōu)良的制作工藝而著稱,作品的視聽效果趨于完美,制作上已形成完備的工業(yè)流程。不僅如此,他們還培養(yǎng)起了幾代人的觀影習慣。
而在中國,這一切才剛剛起步。
范立欣認為:“BBC六十年的自然紀錄電影制作經(jīng)驗,不是一天就可以超越或者趕上的,目前的捷徑就是以聯(lián)合制作的方式,直接參與到最核心的創(chuàng)作當中。我們可以‘拿來主義,學習自然電影制作的整套流程,這個流程非常重要。”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告訴本刊記者,從調研、攝制到后期編輯,一部自然紀錄片的制作要經(jīng)歷嚴格的工藝流程,這也就是所謂的“紀錄片工業(yè)”。
“制作一個大型自然紀錄片,就像一個多兵種集團作戰(zhàn),需要相當成熟的工業(yè)體系才能支撐嚴格的分工、合理的模式和一些創(chuàng)新性環(huán)節(jié)。目前國內還處在實驗、學習狀態(tài)?!睆埻勒f。
“聯(lián)合制作”早在2011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更多是在電視領域。央視紀錄頻道曾和BBC等7個著名國際電視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并推出了系列紀錄片《生命的奇跡》。
中外聯(lián)合制作的自然紀錄片首次登陸院線,出現(xiàn)在2016年暑期檔。由陸川執(zhí)導、迪士尼出品的自然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曾創(chuàng)下紀錄片首周末票房紀錄,最終獲得了6700萬元票房。
2014年4月,英國文化大臣塞吉德·賈維德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共同簽署合拍片協(xié)議,符合條件的合拍片將在兩國享受“國民待遇”,在融資和發(fā)行等方面獲得有利條件。
《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中英合作拍片協(xié)議框架下的第一部院線電影,范立欣是被BBC地球影業(yè)所挑選出來的?!八麄兛粗械目赡苁俏业闹袊矸荨N覍χ袊幕?、中國觀眾有更深的理解,同時也有很多國際合作經(jīng)驗,有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能力?!狈读⑿勒f。
當然,自然紀錄片內容需要龐大的時空轉換,范立欣在接受本刊采訪時透露,即便是BBC這樣的制作公司,也不可能獨自承擔起《地球:神奇的一天》這樣的鴻篇巨制,“從市場的角度考慮,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找資本、尋求全球市場的回報”。
春天來了?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發(fā)布的《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共上映12部紀錄電影(含1部引進片),票房合計約8292萬元。2014年至2016年,國產(chǎn)紀錄電影的總票房分別是1815萬元、3163萬元、7795萬元,同比增長74%和146%,顯示出紀錄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迅速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編撰的《中國紀錄片發(fā)展報告》出現(xiàn)在了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一的高考試題里。由此或可一窺紀錄片產(chǎn)業(yè)日漸高漲的關注度。
在紀錄片產(chǎn)業(yè)整體發(fā)展看好的情況下,自然紀錄片成為在院線市場上頗有前景的紀錄片類型。
范立欣認為,首先自然紀錄片受眾廣泛,老少咸宜,主題正面無害且具有科普效應,尤其適合親子觀影;另外,隨著國內影院視聽設備的升級,自然紀錄片宏闊的自然美景和高規(guī)格的制作,能帶來更震撼的視聽效果,而小屏幕對這個品類的內容幾乎不具備媒介替代性。
接下來,范立欣打算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攝影師奚志農(nóng)一起拍藏羚羊回遷。但即使是享譽國際的紀錄片導演,尋找投資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范立欣又補充道,“現(xiàn)在好多了,(前幾年)誰也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紀錄片。”
包括范立欣在內,很多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甚至諱言自己的作品是“紀錄片”。因為投資難找,觀眾對紀錄片也存有偏見,以至于在影片宣傳過程中,片方會盡量將“紀錄片”轉化成其他名詞,比如“自然電影”“真實故事片”等。
范立欣希望《地球:神奇的一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扭轉這種局面:“如果連續(xù)的幾個自然紀錄片票房都有很好的表現(xiàn),實際上就形成了很好的規(guī)律性,觀望中的電影投資方就會有更強的信心?!?/p>
第一批下水的自然紀錄電影正在等待市場的考驗。
“不能期待紀錄電影在院線上創(chuàng)造多少神話,這是不現(xiàn)實的?!睆埻勒J為,在觀眾消費習慣建立過程中,紀錄片的票房體量恐怕在短時期內還不能和商業(yè)電影相比。
張同道給出的建議是,“吸收國際經(jīng)驗,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從高位出發(fā),直接切中當今世界的主要潮流?!?/p>
“制作團隊先學習、合作,培育自己的隊伍,同時也培育觀眾,我相信將來中國也能夠拍出非常棒的自然紀錄片,最終贏得市場?!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