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潔
摘要:表演游戲是幼兒根據(jù)故事的內容進行表演的一種游戲形式,它是創(chuàng)造性游戲的一種深受幼兒的喜愛,可以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符合幼兒心理、生理的需要,又符合幼兒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
關鍵詞:幼兒 表演 游戲空間
3至4歲是幼兒語言發(fā)展最為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幼兒學習語言的欲望強烈,表現(xiàn)欲很強。故事表演對小班幼兒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小班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容易進入游戲角色的特點,而故事表演既有語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動作的模仿。孩子們在表演,也是在游戲,會不知不覺進入游戲情境,體驗角色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喜怒哀樂。
一、創(chuàng)設開放的游戲空間,讓幼兒參與到游戲的材料、道具、場地的創(chuàng)設
幼兒的各種能力是在游戲中獲得的,而要幼兒能深入、高質量的開展游戲,教師必須為幼兒創(chuàng)造適宜他們自主活動和自我表現(xiàn)的游戲環(huán)境,即為幼兒開設一個開放性的游戲環(huán)境。所謂開放性的游戲環(huán)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開放性的物理環(huán)境,即游戲空間、時間及玩具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開放的;二是開放的心理環(huán)境,即游戲中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開放的。
在表演游戲中,教師不僅要給幼兒已經準備好的、大量的可以使用的道具,以及材料,而且在游戲中教師也鼓勵幼兒大膽的為角色豐富應有的道具,通過與家長一起收集的方式或是同伴制作的方式獲得都是“允許”的。在《大家愛清潔》的故事中,描寫的是小貓不愛清潔,找小兔,小兔在家洗手;找小狗,小狗在家洗臉;找小鵝,小鵝在家洗澡,自己因為太臟沒有朋友,所以決定以后要愛清潔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老師給孩子準備的已有道具是小動物的家,但是需要豐富的道具卻有很多,我并沒有直接提給他們,而是與孩子一起討論“小狗、小貓、小鵝他們在家干什么?需要什么道具支持游戲的開展?于是,我跟孩子們又一起豐富了小動物用的盆子、洗澡的沐浴液、沐浴球、洗手的肥皂、肥皂盒、小手帕、洗頭的海飛絲,等等,與此同時為了結合孩子的已有經驗開展游戲,我們還將請幼兒回家結合經驗講述“我愛洗澡”,回顧洗澡的過程的同時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真切的表演奠定了基礎。
二、創(chuàng)造性在運用主題經驗拓展表演游戲內容
1.將表演游戲納入現(xiàn)實生活中。故事表演是角色游戲的一種,但是它要高于角色游戲,是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再現(xiàn)的一種方式,它不僅要根據(jù)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通過扮演角色模仿其對話、動作、語氣等進行表現(xiàn),而且最重要的就是結合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進行表演,歸納到生活中,它是源于生活的,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經驗的。例如,《羊媽媽生病了》故事中體現(xiàn)了小羊因為媽媽生病而著急,請小動物幫忙的過程。故事的對話具有重復性,而且故事線索清楚,內容簡單,很適合小班幼兒表演。但是故事的內涵表達是我們要學會關心媽媽、學會照顧生病的媽媽、學會關心身邊的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要將故事表演時時刻刻的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感受、體驗、實踐。于是,我在集體活動中設計了一節(jié)社會活動《關愛媽媽》,通過情景扮演以及討論等方法,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媽媽照顧寶寶、工作是不容易的,小朋友要學會照顧、關心媽媽,在此基礎上孩子再去表演《羊媽媽生病》的時候就更加的真切了,更愿意體驗照顧媽媽的心情了。
2.讓表演游戲與幼兒主題融為一體。我們的故事表演游戲是根據(jù)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主題的需要而制定的,故事表演的內容與主題相結合,主題中孩子獲得的有關經驗也能在故事表演中有所體現(xiàn),所以幼兒的主題是與故事表演相融合的,二者密不可分。在《五顏六色》主題中,我們精選了故事《七彩象》,大象是一個粉刷匠,經常拿著刷子給別人刷油漆,一會漆成粉紅色、一會漆成草綠色、一會漆成天藍色,把周圍的東西都漆完了以后自己變成了一個七彩象,大家都喜歡這個愿意幫助別人的七彩象。結合主題的經驗,孩子進行了回家調查和創(chuàng)編,有的說柵欄可以漆、有的說屋頂可以漆、有的說小椅子可以漆、有的說輪胎可以漆,“可以漆成什么顏色呢?”孩子們進行了創(chuàng)編“桃紅色、粉色、金黃色……”為了更深入地感知七彩象為了小伙伴自己最后變成了七彩象,我們還再欣賞花格子大象的基礎上,請孩子創(chuàng)造性的把大象變成各種顏色的花格子大象,由此感受顏色的不同帶來的不同的效果。
三、通過有效的解決游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拓展幼兒的表演
1.參與啟發(fā)式的指導,提高幼兒同伴協(xié)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啟發(fā)式指導是培養(yǎng)幼兒主動學習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旨在通過參與指導以及問題的提出啟發(fā)幼兒動手動腦,自己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新的認識和知識經驗。由于孩子年齡小,他們有時雖然發(fā)現(xiàn)了問題,卻因能力有限無法自己獨立解決而放棄了探索,這時最需要我們給予參與和指導。
如在開展《誰松的土》的時候,由于故事中角色有7個,而且小桃樹不是很好表現(xiàn),所以教師通常是采用參與性的指導,扮演主要的角色——小桃樹,一是起到一個幫助孩子串聯(lián)故事、初步感知故事的流程,二是讓幼兒模仿并學習承擔表演的主要角色進行表演。在故事表演中教師也不斷地啟發(fā)孩子通過不同的動作以及表情大膽的表現(xiàn)小動物的特征。“小蚯蚓是怎樣蠕動的?”“春天來了,小蝴蝶會做些什么呢?”“小兔子是如何鋤地的?”通過一系列啟發(fā)式的問題幫助幼兒了解小動物的特征以及能用肢體語言進行表現(xiàn),再現(xiàn)孩子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在表演中體驗角色游戲的快樂,老師的這種指導方式從而也提高了孩子在游戲中樂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動腦筋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2.經驗分享式指導,豐富幼兒的表演經驗。在表演游戲中,每個孩子對故事理解不同,他的表現(xiàn)就會不同,作為教師,應敏銳的觀察孩子表演的動向,并利用小組式或是集體式進行經驗的分享以及拓展,豐富幼兒表演的經驗,為以后的表演奠定基礎。在故事表演《大家愛清潔》中,扮演小鵝的甜寶要在家洗澡,可是怎樣洗澡呢?一開始甜寶找來了一個大盆子,但是剛有盆子就可以洗澡了嗎?甜寶又從活動區(qū)里找來了一條毛巾和沐浴露,兩只小手拿著毛巾的兩邊放在背上搓呀搓,還別說,真的很想在洗澡呢?事后我問甜寶,“你怎么這么會洗澡呀?”甜寶說:“我在家最喜歡和媽媽洗澡了!”故事一遍結束后,老師就利用小組式的講評當場分享了甜寶洗澡的經驗,同時結合《我愛洗澡》,小朋友們也談了很多,有的說我在家自己洗澡的。有的說我洗澡的時候用的是強生沐浴液,我還用沐浴球呢!及時的經驗分享讓孩子們對洗澡更感興趣了,而且能將自己洗澡的經歷創(chuàng)編到故事的表演中來。
3.分享群體智慧,拓展幼兒表演游戲的空間。我們在開展表演游戲的時候不像以前,刻板的、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表演,而是在反復的分析和推敲故事內容、線索以及內涵的基礎上,發(fā)揮幼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分享群體的智慧一起對故事中角色、對話、動作進行拓展;道具進行拓展;生活的經驗進行拓展,從而開放孩子表演游戲的空間,使表演游戲來源于孩子的生活,回歸到孩子的游戲中。
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內容以及主題中獲得的已有經驗,與孩子們通過群體的智慧挖掘故事中角色、對話以及豐富游戲的道具。如在《七彩象》中,不僅表演了故事中的角色,而且還豐富了小豬漆屋頂,小猴子漆椅子,孩子們還自發(fā)制作了各種顏色的油漆;在《大家愛清潔》中,孩子們自發(fā)豐富了小猴子洗頭,小熊洗腳等情景,豐富了故事的內容的同時體驗到創(chuàng)新表演的樂趣。
表演游戲能表現(xiàn)出幼兒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開放孩子的心智就是開放孩子游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