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萍
【案例描述】
四年級的小俊晚上回家后,發(fā)現(xiàn)爸爸臨時借給他用的手機不見了。小俊想起自己最后一個電話是在學校打的,打完就放在書包里,書包則丟在大堂里,人去操場玩了。家長估計是學生拿走了,于是打電話給我,問我能不能查一下。
第二天上午,通過調(diào)取監(jiān)控錄像,還真一下子就查到了?!罢厥抡摺痹瓉硎峭嗟男×帧?/p>
小林隨進城務工的父母來到廣州,很幸運地進入市中心最繁華地帶的小學讀書。媽媽沒有固定工作,家里還有一個五歲的妹妹,爸爸長期在省內(nèi)其它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家庭經(jīng)濟有些拮據(jù)。為了減少家庭開支,他們只能在離校很遠,租金相對便宜的白云區(qū)租房居住。為了能夠出去打點零工補貼家用,小林媽媽沒時間接送兒子,都是小林獨自一人坐公交車上下學。平時小林一直由媽媽管教,她雖說是通情達理之人,但囿于文化水平不高,管教方式偏于簡單、生硬,說教無效,便以打罵相向。三年級以后小林養(yǎng)成了放學晚歸,外出玩耍,無心向?qū)W,撒謊等一系列不良習慣。
雖說小林有時會對老師和家長撒謊,但在學校拿別人東西,我還是第一次見,有點意外。
下課了,我把小林悄悄叫出教室。
“手機現(xiàn)在在哪里?”
“書包里?!?/p>
“拿出來吧!小俊爸爸已經(jīng)在辦公室等著了!”
家長離開了。我讓小林先回去上課。
盡管我不想讓孩子們知道這件事情,但消息還是不脛而走。聽英語老師說,小林回教室時,就聽到同學們在說:“大盜、楊家大盜……”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顯然,孩子們都已經(jīng)知道了這一事情,估計消息是從小俊那里泄漏出去的。
下午,我把小林叫到辦公室。
“上午,你回教室時,同學們有沒有說什么?”
我這一問,小林的眼淚就止不住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
“有,他們說我是楊家大盜。下課時,他們還問我,之前小麥丟的手機是不是也是我拿的。還有不少人問我,他們曾經(jīng)丟的錢、文具,是不是都是我拿的?老師,我再也不想跟這些同學玩了?!?/p>
可以想見,此時小林的心情該是多么的五味雜陳??!
“老師想,你聽了這些話,心里肯定挺難受的吧!我相信你之前的確沒有拿過同學的東西。但‘失信容易取信難,你做了這么大的一件錯事,同學們肯定會有想法,他們有所懷疑,也是很正常的。你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也應該能理解。退一步說即使同學嘴上不說,心里也一樣會有想法的。關(guān)鍵看你以后怎么做,讓別人重拾對你的信任。”
小林點了點頭,悶悶不樂地走了。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有自己的是非觀了??吹贸?,部分同學已經(jīng)在心中給小林貼上了標簽。
該如何引導孩子們正確看待小林這一次經(jīng)不住誘惑的行為呢?我想到了“溫度故事”。正如美國作家教師山姆·史沃普說:“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故事的,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在故事里長大的?!弊層袦囟鹊墓适?、溫暖的人物能夠給予孩子一點點啟發(fā),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溫暖的人。
第二天下午,我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摘自《圣經(jīng)》的故事:
有一天,神的兒子耶穌向群眾布道,教導他們從善行善。正在這時,有幾個人帶了一個女人來到耶穌面前,說這個女人做了壞事,要求耶穌處死她。因為根據(jù)他們的先知摩西曾經(jīng)制定的法律,做了這樣的壞事是應當被石塊打死的。
耶穌彎下腰來,用手指在地上寫字,沒有理會他們。可是來人仍然要求耶穌處死這個做了壞事的女人。耶穌站起來對他們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們當中如果有誰沒犯過錯誤,誰就先拿石塊打她。”說完,就彎下腰來,繼續(xù)用手指在地上寫字。這些人聽了這句話后,一個一個地悄悄走了,只剩下耶穌和那個女人。
耶穌站起來,問:“那些人都去哪里了?沒人定你的罪嗎?”
“先生,沒有?!?/p>
“那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別再犯罪!”
聽完這個故事,教室里一片安靜。除了小林同學的眼圈有點紅,同學們的眼睛閃閃發(fā)光。
趁熱打鐵,我說:“我們誰沒犯過錯誤?當別人犯了錯誤時,我們要學會寬容、幫助他人,最不應該有的行為是嘲笑。我相信故事中的那個女人將來一定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我也相信我們班的小林同學也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因為他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在老師面前也真誠懺悔過,并且下決心改正缺點了?!?/p>
孩子們?nèi)粲兴嫉攸c了點頭。有學生站起來說,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給予別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經(jīng)過這次教訓之后,小林痛改前非,整個人沉穩(wěn)了不少,也開始認真學習了。班上也再沒有同學質(zhì)問、懷疑、嘲笑小林了。隨著小林的進步越來越大,老師的表揚越來越多,孩子們越來越看到了他閃光的一面,也越來越欣賞他了。在同學們的推選下,他還擔任了組織委員,每天負責帶領(lǐng)學生歸程隊離校,可以說干得有模有樣。
小林的變化,讓我看到了“溫度故事”的力量,這大概就是“一兩故事勝過十噸道理吧!”
【案例反思】
華東師大的著名教授皮連生在《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人際吸引與排斥使班里出現(xiàn)三類學生:人緣好的學生、被人嫌棄的學生和遭受孤立的學生。很顯然,“拿手機”事件發(fā)生后,小林遭遇了嚴重的人際危機,很多同學對他不再信任,他大概也成為“被人嫌棄的學生和遭受孤立的學生”了。此書中還指出,被排斥的學生,他們常常感到不安與氣憤,并由此而與集體對立,甚至產(chǎn)生敵意和對抗。的確如此,小林在和我的交流中,已經(jīng)明確表示:“他再也不想跟這些同學玩了?!倍藭r,我該做什么呢?尊嚴碎了一地的小林,他最需要什么呢?——提高他的自尊!為他營造一個安全又溫暖的心理環(huán)境。
于是我想到了“溫度故事”,這個故事既是講給小林聽的,更是講給班上其他同學聽的,讓他們通過故事,有所領(lǐng)悟,轉(zhuǎn)變對小林的態(tài)度,從而改善小林的周邊關(guān)系環(huán)境,讓小林覺得不再被孤立,繼而融入到集體中??梢哉f好的故事,就猶如酵母,它會在孩子個人心中發(fā)酵,然后在集體心中發(fā)酵,繼而會變成為一個色香味誘人的大面包。事實上,小林的轉(zhuǎn)變,也正演繹了這句話。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qū)華陽小學
廣東廣州 510620)
責任編輯 湛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