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內蒙古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風險管理在心血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李玉梅
(內蒙古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目的 研究心血管的內科患者使用護理風險的管理對于護理效果產生的影響,使其能夠更好的給臨床工作給予指導性的意見,提高護理質量。方法 選擇我院心內科在2015年8月年~2016年8月一年中心血管內科所完成治療的82名患者,將其分兩組,每組為41名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觀察組給予風險管理的護理形式,然后把兩組所進行臨床護理的效果給予比對。結果:經過適宜護理風險的管理支護觀察組的有效率以及護理的滿意率都要比對照組好很多;并且觀察組的護理熟練程度也要比對照組的患者好很多,其產生的醫(yī)療糾紛還有風險事件出現(xiàn)的可能性也要比對照組低很多,其存在的差異有著一定的統(tǒng)計學含義(P<0.05)。結論 心血管內科的患者適宜護理風險的管理方式獲得的效果非常明顯,可以很好的對治療有效率給予提升,減少醫(yī)療糾紛還有風險事件的出現(xiàn),提升護理人員在護理上的熟練程度以及患者自身的護理滿意度,因此其能夠在臨床上完成推廣以及具體的使用。
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應用
風險管理可以說是一種非?,F(xiàn)代化的比較先進的護理形式,其不僅合理的減少了護理產生的不安全因素,同時還使得護理的結果更加的有效,自身有著非常主要的意義。為了對于心血管內科患者使用護理風險管理對于護理效果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本文主要選擇醫(yī)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心血管內科收治的82名病例進行分析,將其當成主要的研究對象去完成相關數(shù)據的分析,現(xiàn)將具體的結果進行如下的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醫(yī)院在2015年~2016年一年中入院進行心血管治療的82名患者,在對其進行了臨床的檢查和確診之后,并且及時的排除其自身的認知障礙和精神疾病還有不配合進行照護的患者。這一研究主要是由醫(yī)院的倫理委員會去進行批準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屬都得到了知情的同意才開展的。并且將患者按照不同的護理形式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41例。在對照組中,男26例(63.41%),女15例(36.59%)年齡55~78歲,平均(61.5±2.8歲)。課程為3~7年,平均(4.6±1.0)年。觀察組中,男性27例(65.85%),女性14例(34.15%)年齡53~80歲平均(62.8±2.7歲)。課程為2~8年,平均(4.0±1.3)年。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中的患者進行比較常規(guī)得護理形式,完成臨床上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以及采取比較單一的飲食和指導還有藥物上的指導,同時還應該對其完成語言上的激勵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中的患者需要進行的護理風險管理,主要有,(1)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醫(yī)患溝通聯(lián)系:比如禁煙和安全通道以及防火還有禁用電器等多種規(guī)定,使得個人的安全獲得保證。(2)護理風險因素的相關評估:針對患者自身的身體情況還有其可能產生的并發(fā)癥進給予認真的評估以及分析,并且按照相關的評估結果去對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加以制定;定期檢查病房,需要注意觀察患者輸液速度,是否有輸液問題,檢查治療設備如微量泵及氧氣裝置等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3)個性化患者的個人護理風格:強化專業(yè)人員在進行護理過程中的專業(yè)能力,并且積極的參照相關的評估結果去制定一個個性化的護理方案,積極的進行好相關的安全與管理工作,做好病人及家屬的解釋工作,使其獲得安全感.
1.3 觀察指標
兩組對相應的護理滿意度(滿意度,基本滿意度和不滿意度)均滿意;兩組相應護理后的臨床滿意度(分為滿意,有效,無效,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度);兩組護理能力,醫(yī)療糾紛和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的數(shù)據去進行記錄在SPSS 16.0的統(tǒng)計軟件里,并且積極的對相關數(shù)據給予統(tǒng)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算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經進行相對的護理之后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經過相關的觀理風險的管理后其整體的有效率保持在了97.6%,對照組則是使用常規(guī)的護理以后其整體的有效率保持在了79.9%,觀察組治療整體的效率情況要比對照組好很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經相應護理后臨床療效
2.2 兩組經進行護理之后護理的滿意程度進行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整體的滿意39例,滿意率則為95.1%;對照組進行護理整體的滿意33例,滿意率則是80.5%,其自身存在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含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經進行護理之后護理的滿意程度進行比較
2.3 兩組護理后各項指標比較
觀察組護理自身的熟練程度要比對照組的患者高很多,醫(yī)療的糾紛還有風險事件的出現(xiàn)率也要比對照組明顯的低一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各項指標比較 [n(%)]
隨著今天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質量的不斷提高,需要進行安全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在當前進行臨床護理工作中其時長會遇到的護理風險的管理當成是安全合理的管理形式,其開始得到了很多人的關心和關注。護理危險因素如下。
(1)藥物因素
心血管藥物患者服用更多類型的藥物,服用或不當注射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如:(1)滲漏,口服藥物錯誤;(2)異丙腎上腺素進行輸注的速度如果太快,那么患者就會產生心率過快等一些不良的反應;(3)硝酸甘油輸注速度太快,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低血壓,需要合理控制注射速度[4]。
(2)事故因素
一些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功能有限,容易出現(xiàn)墜床,跌倒等不良事件[5]。部分心肌梗死,心絞痛患者過度的力量會導致休克;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等因素,還可出現(xiàn)壓瘡等。
(3)醫(yī)護人員自身的責任心不強,專業(yè)不扎實
醫(yī)務人員自身的責任感不強,不能夠對于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加以評估,有風險的因素,就應該使用個性化的護理形式。加上操作技巧,儀器使用方法不夠熟練,容易導致出現(xiàn)操作錯誤,導致醫(yī)療糾紛。
從以上數(shù)據顯示,可發(fā)現(xiàn)觀察組整體的有效率要比對照組高很多。觀察組對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醫(yī)療糾紛和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顯然,心血管病患者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醫(yī)療糾紛和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水平和患者護理滿意度,并在臨床實踐中可普及應用。
[1]萬淑芳,萬曉芳.護理風險管理在基層醫(yī)院心血管內科的實踐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2):89.
[2] 潤 香,汪喜華.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9(16):177-178.
本文編輯:李 豆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management
LI Yu-mei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Neimenggu Baotou 014010,China)
R473.5
B
ISSN.2095-6681.2017.1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