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維友,張貴卓,李宜力,蘇水軍,楊遠平
?
體育游戲對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影響的實驗研究
莊維友1,張貴卓1,李宜力2,蘇水軍2,楊遠平1
1.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2.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采用實驗法、訪談法和觀察法等研究方法,通過《運動員心理疲勞問卷》篩選出運動性心理疲勞較重的24名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制定兩套體育游戲方案,實施6周的體育游戲干預活動。結果分析發(fā)現,兩套體育游戲方案對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均具有積極地干預作用。建議教練員關注小學生的競賽成績的同時,應該高度重視小學生的運動性心理疲勞,在小學生的訓練中應注重體育游戲與訓練的有效結合。
體育游戲;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實驗研究
近十年來,中國運動員在田徑、游泳等一些傳統(tǒng)弱勢項目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和提高,中國選手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成績,這得益于教練員和科研人員對小學生的早期選材、科學訓練和管理。在小學生早期選材和訓練中,學校體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體育中,如何使具有運動天賦的小學生能從容對待訓練是教練員亟需解決的問題。對于小學生,當其訓練變得枯燥乏味時,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往往會出現運動性心理疲勞。
運動性心理疲勞是指運動過程中,機體的機能能力或工作效率的下降,不能維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過程[1];Raedeke認為運動的心理耗竭(burnout)是一種綜合癥,是體力和情感被耗竭、運動被貶值和運動成績下降的綜合表現[2];曹曉波指出心理疲勞是長期伴隨運動員并由多種因素確定,是一種漸進發(fā)展的可預測的現象[3];劉方琳等人認為運動性心理疲勞是由于運動員心理資源及生理資源過度消耗,并且對運動員的生理、認知、情緒等產生不良的影響[4]。由以往研究表明,運動性心理疲勞對運動員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危害,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控制,很可能會斷送運動員的運動生涯,甚至對其未來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
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由于影響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因素眾多,目前國內外學者、專家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概念、癥狀、預防措施并未達成一致的認識,尤其是在小學生早期訓練中。小學生訓練中運動性心理疲勞是隱性的,漸進的,易被教練忽視。小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產生運動性心理疲勞,訓練的積極性必然下降,后果是不能按時的參加訓練,甚至缺訓,造成訓練的效果和質量嚴重下降,訓練計劃無法繼續(xù)完成。
體育游戲是指促進人的身體正常發(fā)育和基本動作的形式,增強人的身心健康,有著濃厚的娛樂性和一定的教育性,發(fā)展智力及社會適應性,培養(yǎng)人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和美的感受為目的而進行的活動[5]。體育游戲以其自身趣味性、教育性和競爭性使單調枯燥的素質訓練內容變的趣味無窮。
本研究旨在以集體參與,易操作,活動強度中等,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原則的體育游戲為主,同時對游戲項目、游戲頻率、游戲強度和游戲持續(xù)的時間加以科學的控制,確定了兩套體育游戲的方案(訓練前和訓練后),并進行6周的體育游戲干預。探討體育游戲對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影響,為訓練提供有效的方法,讓體育游戲與訓練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1.1 研究對象
通過《運動員心理疲勞問卷》篩選出運動性心理疲勞較重的24名小學生田徑隊隊員作為研究對象,其中,5年級15人,6年級9人;男生16人,女生6人;平均年齡10.81±0.70歲;訓練年限2.38±0.50。
1.2 研究方法
1.2.1 體育游戲方案確定 研究確定了2套體育游戲方案(見表1),均同時控制游戲項目、游戲頻率、游戲強度與游戲持續(xù)時間4個因素,其中,每次游戲的持續(xù)時間為20min;游戲的強度控制在(220-年齡)×(40%-80%)范圍,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游戲頻率為每周4次;游戲項目是根據各小學現有的體育設施、器材,以易開展、集體參與性強和能夠較好地調動小學生訓練的積極性為原則選擇體育游戲項目。
表1 體育游戲方案一覽表
1.2.2 實施過程和方法 整個實驗過程從2016年10月12日到11月21日,每周4次,每次20min。
通過《運動員心理疲勞問卷》,篩選出運動性心理疲勞較重的24名小學生田徑隊員,將隊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2人。第1組進行體育游戲方案1(訓練前進行游戲);第2組進行體育游戲方案2(訓練后進行游戲)。
1.2.3 游戲強度控制 采用簡單易操作的橈動脈測量方法,選取5—7名學生,對橈動脈進行測量,每次測量的時間為10S,然后乘以6,計算出學生1min的心率,通過心率對游戲強度進行監(jiān)控。
1.2.4 測試工具 運動員心理疲勞問卷(Raedeke&Smith, 2001)[7]
該量表將運動心理疲勞分為情緒/體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運動負評價3個維度,每個維度5個條目,共15個條目。被試者根據自己當前訓練的感覺,填寫5級里克特量表。1到5分別表示:從不、很少、有時、經常、總是。得分越高說明心理疲勞程度越高。
1.2.5 統(tǒng)計與分析 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實驗前后數據處理采用配對T檢驗。
2.1 方案一(在訓練前進行體育游戲)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影響
2.1.1 游戲強度的監(jiān)控結果 方案一中對6名小學生各進行了14次的橈動脈心率監(jiān)控,每次游戲6名小學生的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見圖1)
圖1 每次游戲6名小學生平均心率圖
2.1.2 方案1對運動性心理疲勞各維度前后比較統(tǒng)計(見表2)
表2 訓練前游戲心理疲勞測試結果(平均數±標準差)
注:*p﹤0.01
由表3數據可知,在訓練前進行6周體育游戲后,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各維度中,成就感降低和對運動的負評價前后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得分上看,成就感降低和對運動的負評價前后均有所下降。情緒/體力耗竭前后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了方案1(訓練前進行體育游戲)能夠有效地緩解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
2.2 方案2(在訓練后進行體育游戲)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影響
2.2.1 游戲強度的監(jiān)控結果 方案2中對7名小學生各進行了14次的橈動脈心率監(jiān)控,每次游戲7名小學生的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見圖2)
圖2 每次游戲7名小學生平均心率圖
2.2.2 訓練后游戲運動性心理疲勞各維度前后比較統(tǒng)計(見表3)
表3 訓練后游戲心理疲勞測試結果(平均數±標準差)
注:*p﹤0.01
由表3數據可知,在訓練后進行6周體育游戲后,小學生運動心理疲勞各維度中,成就感降低和情緒/體力耗竭前后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運動的負評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前后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了方案2(訓練后進行體育游戲)能夠有效地緩解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
3.1 造成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原因
3.1.1 訓練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訓練負荷過大,恢復不全 運動心理疲勞是指在長期、高壓條件下進行大強度的、單調的訓練和比賽所造成的力歇感、倦怠感、疲憊感,而不是完成一次體能性或認知性力歇任務后產生的疲憊感和倦怠感[8]。田徑訓練中訓練的內容主要是體能訓練和專項技能。在進行體育游戲實驗前,工作人員通過與教練員和小學生面對面的交談中總結出,教練員的訓練模式、方法以及組織的手段缺乏新意,訓練的內容主要是跑,包括了長跑,中長跑。訓練中教練員極少進行體育游戲,在教練員眼里,訓練前后進行體育游戲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而小學生對教練員訓練模式產生質疑。
學校領導和教練員為了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對小學生進行大負荷的訓練是不可避免。而體能訓練和專項技能本身就是每天重復一樣的成套動作。而在學校體育中訓練后教練員往往忽視放松環(huán)節(jié),導致小學生身體長期處于疲勞狀態(tài)。
3.1.2 小學生訓練動機不明確,個人榮譽感不強 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對人的行為具有始發(fā)作用,指引作用和強化作用[9]。小學生進行的訓練,他們的動機大部分是因為“好玩”,但隨著賽前訓練強度的增加,“好玩”的感覺逐漸消減。其次,人們對體育人的看法“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隨著小學生對運動訓練的深入,由于日常訓練的增加,他們的文化課成績也逐漸下降。他們開始被認為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人,在這種心理上,進行訓練,必然導致訓練的效果明顯。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訓練動機下降也是產生心理疲勞的原因。
3.2 體育游戲對小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積極作用的原因
3.2.1 體育游戲對小學生訓練情緒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人的情緒會直接地影響人的活動方式和行為。訓練內容枯燥乏味,負荷過大,導致小學生訓練感到厭倦。而訓練前后加入體育游戲且每次游戲的內容都不一致,使訓練變得多樣有趣。小學生在情感情緒上保持著積極狀態(tài),從而對訓練產生良性作用。從現場進行觀察,在訓練前進行游戲,小學生的運動積極性明顯提升,對游戲充滿了激情。如:聽數抱團,學生除了跑動較多,還要全神貫注地聽教練員指揮,聽到報數后,必須迅速做出反應,以同伴抱在一起。再如:大魚網,學生為了不讓自己被“魚網”抓到,需要不停地折返跑,在跑動過程中需要敏捷的反應能力。在這兩個游戲中,學生完全忘記了跑步的枯燥,而且集合的時候意猶未盡。
3.2.2 體育游戲對小學生訓練動機及思維的影響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未完善,對個人名利榮譽的追求不強。因此根據其特點,制定符合其心理發(fā)展的訓練計劃尤為重要,這將對訓練的效果和質量產生影響。體育游戲以其自身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競爭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小學生的投入到訓練中,從而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一定的影響。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信息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10]。在游戲中的小學生在跑動中思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鍛煉的小學生的各種思維。如:追捕和奪旗這兩個游戲,小學生需要根據自己與對手的情況迅速做出反應。
3.2.3 體育游戲對小學生成就感的影響 成就感是指愿望與現實達到平衡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小學生在游戲中善于表現自我,積極地思考問題,游戲之后教練員及時地點評,鼓勵小學生在訓練中要像在游戲中一樣活躍。這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成就感有一定的影響。
(1)在編排和選擇體育游戲上,應以集體性較強,活動強度中等,活動跑動較多的游戲為主
以集體性較強,活動強度中等,活動跑動較多的游戲為主,這類的體育游戲能較好地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為訓練服務。如:轉身起跑和接力區(qū)接力,這兩個游戲較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爆發(fā)力和速度等。
(2)教練應該嚴格控制游戲的時間和規(guī)則
教練應該在進行游戲之前,講明游戲的規(guī)則和時間,控制好游戲的場面,嚴格的執(zhí)行游戲規(guī)則和時間,在游戲結束之后,教練應該及時地評價學生在游戲中的表現。鼓勵學生在游戲中,積極地表現自我。
(3)體育游戲內容要及時和適當地調整
教練員應該仔細地觀察在體育游戲中學生的神情臉色,注意學生的活躍程度和游戲的投入程度,一旦發(fā)現問題,應該通過與學生溝通,適當地調整游戲的內容和找到適合小學生的游戲方式。不能對一種游戲反復地進行多次。小學生對新事物具有強大的好奇心,對同一事物或事件反復地出現,容易產生厭倦。這對于緩解并消除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小學生具有反作用。
(4)在訓練前后階段進行體育游戲應該是有所差異
訓練前進行的體育游戲應該以負荷強度中等,熱身效果好和能以訓練任務有效結合的游戲為主。訓練后進行體育游戲應該以負荷強度較小,具有較好的放松效果和愉悅小學生身心的游戲為主。
小學生產生運動性心理疲勞對其訓練效果和自身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而小學生產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的主要原因是對訓練失去了興趣。通過本次研究體育游戲能夠較好地緩解運動性心理疲勞。因此,教練員在訓練中應該適當地進行具有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的體育游戲,把體育游戲融入訓練當中。充分利用體育游戲的魅力使訓練更有樂趣。
[1] 趙 敏.運動員運動疲勞的視覺刺激誘發(fā)時間相關電位的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3.
[2] Raedeke T D.Is athlete burnout more than just stress?A sport commit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7, 19: 396~417.
[3] 曹曉波. 對帆船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探討[J]. 山東體育科技,2008,30(02)37~38,52.
[4] 劉方琳. 運動情境中心理疲勞的性質、原因及應對[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48.
[5] 常 益. 集體性體育游戲項目對小學生團隊意識培養(yǎng)作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6] 曾慶國,張西山. 體育游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7] Raedeke T D, Smith A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1(23): 281~306.
[8] 周喜華. 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疲勞與競技動機、賽前心境的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07):1 064~1 067.
[9] 張力為. 運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
[10] 劉 穎.《醫(yī)學心理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27.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ports Games on Burnou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ZHUANG Weiyou1, ZHANG Guizhuo1, LI Yili2, et al
1.Institute of P.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2.Institute of Sports&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With the experiment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observation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Athletes Burnout Questionnaire” selected 24 students of spor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heavi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king two sets of sports game progr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games intervention for 6 wee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sets of sports game program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ach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or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en 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Sports Gam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Experimental study
1007―6891(2017)04―0063―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14
G804.85
A
2017-02-05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