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桂娟
“知恩圖報”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富有的,在感恩的作用下,孩子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從而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作為教師,在平時的德育工作中,加強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1. 家庭原因?,F(xiàn)在的父母,都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他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想方設法、不惜代價為子女爭取最優(yōu)越的條件,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委屈孩子,這種溺愛無疑助長了孩子的嬌氣、蠻氣、霸氣,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思維及習慣。他們不懂如何關心他人,不能與人為善,只知被愛,而不知回報;只知索取,不懂奉獻;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
2. 社會原因。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在利益的影響下,親情、友情、師生情、同學情等人間至真至美的情感已經(jīng)開始變質(zhì),傳承了上下五千年的感恩、仁德、慈孝等傳統(tǒng)美德被逐漸淡化,市場經(jīng)濟中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唯我獨尊、重利輕義甚至見利忘義的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錯誤觀念大行其道,對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小學生思想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
3. 學校原因。我們提倡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人的全面發(fā)展,然而,最終的人才選拔,依然由考試一錘定音。為了“金榜題名”“成龍成鳳”,家長、學校和社會放松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在評價學生時,往往只注重所謂的“主課”成績,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學有效的衡量標準,這種重智能輕品德的教育使得當代青少年沒有了對他人的關愛,沒有了感恩意識。很多時候?qū)W校在對品德教育只是無關痛癢地泛泛而論,仍將主要精力投人到學生智力的發(fā)展中。
二、小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影響深遠。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還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長輩,幫助鄰里、同事、朋友的每個細節(jié),可為孩子提供感恩榜樣,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識與言行。中國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边@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形成、行為習慣等。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做好表率,發(fā)揮示范作用。
2. 要注意避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愛埋在心底,平時盡量對孩子要求嚴格點,防止事事為孩子包辦。適當讓孩子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還可以讓他們體驗一下父母的工作。鼓勵孩子盡能力幫助身邊的人,有條件的還可以讓他們參加一些義工活動等,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責任心。心中有愛的孩子,他們的心靈一定不會干涸,他的感恩意識也一定不會缺乏。
3. 學校是實施感恩教育的陣地。感恩教育應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感恩包蘊著孝敬親長、關愛他人、熱愛故土、精忠報國、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等傳統(tǒng)倫理價值,是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我們應明確教科書中的感恩教材,為學生詮釋其感恩內(nèi)涵。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學校可以結合節(jié)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把感恩之情實踐于行。實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教育者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將感恩行動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通過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自我完善,最終形成感恩意識并轉化為行動。
三、感恩教育要充分發(fā)揮社會的正能量作用
“學校教育一點鐘,抵不過社會一分鐘”這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嘆息。學校不是世外桃源,社會上好的、積極的因素;壞的,消極的因素都會給學生的感恩意識形成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呼吁社會注重輿論方面宣傳,對于社會中出現(xiàn)的感恩事例要給予宣傳,對過河拆橋,落井下石等與感恩之心背離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批判和打擊。引導學生在社會風浪中明辨是非。
實施感恩教育時要建立長效機制,持之以恒地開展,且要群策群力,同時給予孩子更多的感受和體驗的機會,讓“被愛”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讓“恩德”包圍在他們周圍。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讓學生知恩、感恩,進而施恩、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