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茜
“過去那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觀在我看來需要一些改變,我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偏‘分人主義的世界?!?/p>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從《日蝕》開始,你一直在書寫不同風格的作品,其中也包括很多實驗性的嘗試,在這當中,什么是你一以貫之,甚至可能會在將來的作品中持續(xù)討論的問題?
平野啟一郎:對我來說,“我是誰”這個問題很重要。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面對這樣的問題: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怎樣才能做真正的自己?所以我引入了“分人主義”的概念。這個概念是我從歐洲近代的一個哲學概念中闡發(fā)出來的,是對一個人的生存價值,以及一個人如何才能做自己的一種現(xiàn)代性的闡釋。它基本上就是我創(chuàng)作的中心。
三聯(lián)生活周刊:能不能簡單解釋一下這個概念?
平野啟一郎:“個人是不可分的”這個理念,是近代社會的基礎。但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yōu)榱烁煌娜水a(chǎn)生交際關系,就會產(chǎn)生很多個“自己”存在,一般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不同的表面,是分裂出的不同面孔,但我并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人們有“復數(shù)的自己”,對于親人、戀人、上司等等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自己”都是真正的自己。復數(shù)的自己可以在社會的變化中更好地生存。人們經(jīng)常是通過復數(shù)的自己來做不同的事情,這樣即使一個做不成,另一個可以做成,還是可以實現(xiàn)自己。
過去那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觀在我看來需要一些改變,我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偏“分人主義”的世界。人最早從猿,四只腳,變?yōu)槿?,兩只腳,這種歷史過程固然是不能改變的,但當我們面對接下來的社會時,卻可以使用“分人”這個概念。因此,在30歲左右的時候,我以此為中心寫了一些小說。直到最近的作品《劇演的終章》,里面雖然沒有直接用“分人”這個詞,但這個概念依然始終作為背景存在。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在早期階段的作品《日蝕》《一月物語》里面,想要表達的也是“分人主義”嗎?似乎那個時候你還沒有明確地提出這個概念。
平野啟一郎:與其說我是想要以小說形式來表現(xiàn)它,不如說是通過小說一直在進行思考。早期的作品雖然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個概念,但那時已經(jīng)開始思考“我是誰”,對個體而言,“自己”究竟是什么的問題,所以,是已經(jīng)在醞釀這個想法了。
《日蝕》的背景設定在歐洲文藝復興前夕,里面談到人與神、人與社會的關系變化,以及怎樣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一月物語》是將個人投入神秘主義的背景之中,從日本的角度重新看待人與神的關系。歐洲的個人觀念源自一神教,人們需要以統(tǒng)一的自己去面對僅有一位的神靈,到了近現(xiàn)代社會,有關個人的思潮開始萌芽,神消失了,統(tǒng)一的自我分裂產(chǎn)生出復數(shù)的“自己”?!胺秩酥髁x”實際上就建立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它對應的就是我所設定的小說的時代背景。
三聯(lián)生活周刊:為什么最初的幾部作品都將背景設置在法國,是有什么特殊的情結么?
平野啟一郎:我十幾歲的時候就非常喜歡三島由紀夫,而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靈感來源就是德國、法國和俄國的文學。為了更深入地讀他的作品,我慢慢地接觸了歐洲的文學作品,其中特別喜歡19世紀的法國文學。相比讀一些身邊的文學作品,讀法國文學的時候,我才能感覺到真正的自己,也比較向往那種文學風格。雖然物理上,我的身體是在日本九州長大的,但精神上,我其實是受到以法國為代表的外國文學的影響。所以在寫《日蝕》的時候,就以法國為背景了。另外,日本近代以來受到歐洲的影響非常深刻,歐洲作品在日本的出版也比較強盛,可以經(jīng)常讀到,因此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有評論說《日蝕》不像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像是歐洲人寫的。這不光是因為背景、人物的設定,還因為你文體的選擇。
平野啟一郎:用日常的普通文體,好像不太符合我想要反映的風格,我覺得應該以一種稍微有點艱澀,或者說特別一點的文體和語匯來描繪我的作品。雖然日常的文風和寫法,有時也會讓人有一些深刻和豐富的體驗,但我希望還能超越這樣的體驗。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很多作家用日常的文風寫作,讀過之后我覺得刺激不夠,好像不太能得到滿足。而那個時期,我更側重于“自己想如何寫”,所以就用了不太一樣的風格,至于讀者能不能接受,當時都沒有考慮。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在小說中插入空白頁又是想表達什么呢?
平野啟一郎:小說的背景定位在中世紀末期,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當時在人和神之間,神比較重要。人會接受到像“神諭”這樣一種絕對存在的概念。神秘主義會營造出各種各樣的體驗,從某種意義上,我其實是為了那兩頁空白,才寫這篇小說的。我經(jīng)常想要在作品里實現(xiàn)一種用語言不可能完成的語言,當一些內容不能通過語言很好地表達出來的時候,就用一些別的方式來實現(xiàn)傳達,這也是我創(chuàng)作的一個非常大的動機。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雖然你的很多作品還沒有被翻譯成中文,但是你所作的大量實驗性的寫作,我們也有所耳聞。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不會只是一種對獨特性的追求吧?
平野啟一郎:其實還是為了嘗試去更好地處理現(xiàn)代的人和社會的關系。社會不停地發(fā)展,且越來越快,90年代以后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近。19、20世紀作家傳統(tǒng)的寫作方式不會去考慮這些當時尚未出現(xiàn)的問題和情況,而現(xiàn)在,作家和讀者都需要一種嶄新的書寫和思考方式。當然,也有些作家不太愿意去認識新的變化,還是覺得19世紀的文體很好,這當然也可以。但繼續(xù)寫下去,他們很有可能會發(fā)現(xiàn)越來越不順暢,因為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文學雖然有一個非常深厚的傳統(tǒng),可以去追溯之前的歷史,也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東西,然后它很快又成為歷史,這是一個越來越完善的過程,但與其不停地去追溯歷史,還不如更注重現(xiàn)在的人是怎么生活的,現(xiàn)在的文學應該怎么去寫。實際上,光是我自己去寫,還不能完成實驗,只有作品發(fā)表之后,將讀者的反饋回收形成最終的結果,才是一個完整的實驗。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但如今,你的作品已經(jīng)逐漸脫離實驗性,走向通俗易懂。這又是為什么?是考慮到讀者的反饋了嗎?聽說讀者的群體真的比以前規(guī)模更大了。
平野啟一郎:最近寫的長篇小說變得比較通俗,其實也是多虧了之前做的那些實驗,這也是一部分實驗成果。經(jīng)過那些實驗,我覺得“有趣”這個觀念非常的重要,什么是有趣的,什么不是有趣的,這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我現(xiàn)在在非常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寫的時候會偏向通俗易懂,為了讓人讀到之后覺得有趣。讀者比以前規(guī)模大,可能也和我還在玩兒音樂,開過很多現(xiàn)場的搖滾音樂會有關。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對你來說,在這個讓寫作走向通俗的過程里,需要警惕自己的作品從“純文學”走向“大眾文學”嗎?
平野啟一郎:“有趣”很重要,但不能單純?yōu)榱擞腥ぁN覀€人理解的有趣,可能偏向于認知科學方面的理論,也要將它放在一個哲學范疇、分人主義的范疇里面去解決。我在考慮“分人主義”的時候,關鍵還是希望能探索和解決人在這個社會上應該怎么活的問題,我希望讀者在讀過我的作品之后,能夠獲得一些想法,比如我應該這樣活,或應該那樣活。我覺得讀者多了并不意味著傾向于通俗文學。
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與他的成名作《日蝕》
平野啟一郎的小說《一月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