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艷
摘要:親子班的孩子年齡小,而且是大人和孩子一同上課,如何讓孩子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讓家長能融入到教育過程中去,不做一個旁觀者?本文作者根據實際,從親子課堂的設計,活動中的互動,提供親職教育方面總結了相關經驗,從而讓更多的家長認識到親子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親子課;設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嬰幼兒的保育教育相互銜接?!吨袊鴥和l(fā)展綱要(2001 --2010 年)》指出:0-3 歲嬰幼兒家長的受指導率,應該成為發(fā)達地區(qū)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親子班課程寓教于樂,強調親子的共同參與和三方互動,即親(父母親或親人)、子(孩子)、師(教師)之間的互動,基本形式為教師傳遞給家長,家長傳遞給孩子,孩子反饋給教師和家長,促進寶寶弱項,提升寶寶強項,使寶寶的體能、智能和個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鍛煉和提高??墒窃趯嶋H操作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親子班的孩子年齡小,好動、易走神,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這些典型的特征也常常讓親子課出現(xiàn)一種“老師唱獨角戲”的現(xiàn)象。如何讓親子課活動精彩起來呢?通過連續(xù)五期近三年的親子班教學,我覺得只有讀懂了親子班孩子的學習特點,講究設計活動的“點”,才可能讓親子班孩子將學習進行到底。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長融入到我們的活動中來,而不是做一個孩子的陪伴者。
一、設計中多一點游戲
游戲是兒童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對于親子班的孩子來說,更是需要我們做到“保障游戲的權利,提供游戲的條件,尊重游戲的意見,在游戲中獲得自身的滿足和發(fā)展。要通過游戲和多種活動引導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接觸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并與人交往,從中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在認識《有趣的顏色》中,我設計讓老師當顏色媽媽,請小朋友們去做客。到了紅顏色家,送給寶寶們每人一個紅色的蘋果;到了黃顏色家,可以得到一根黃色的香蕉;到了藍顏色家,禮物是藍色的糖果。在給寶寶分禮物時,要求學習說 “我有一個×色的××?!边@句短語。因為有游戲情境,可以得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激發(fā)了幼兒說的欲望。在學歌曲《汽車開來了》時,我給寶寶們人手一個小呼啦圈當汽車方向盤,邊唱歌邊開車,并結合紅綠燈的游戲,看見紅燈停,綠燈行。在游戲中既練習了歌曲,又了解交通規(guī)則,在玩中學,學習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設計中多一點操作
親子班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喜歡摸一摸,看一看。因此我常常設計一些讓孩子容易操作的活動。如《喂點心》,我用紙盒做了小狗、小貓、小兔三種小動物,并準備了一些食物,讓小朋友們通過操作活動“給小動物喂點心”,知道小動物喜歡吃什么,同時也學會了小動物的叫聲。因為小朋友喂對點心,小動物們就會發(fā)出相應的叫聲,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會唱歌的瓶寶寶》一課中,我準備了豆子、勺子、帶蓋的寬口瓶,讓孩子們學習擰開蓋子,往自己的瓶子里裝豆子,最后蓋上蓋子。接著請小朋友們晃動瓶子,讓瓶寶寶唱歌,聽聽瓶寶寶發(fā)出的聲音。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參與活動的樂趣,也鍛煉了手眼協(xié)調能力和耐心。通過操作,孩子們還知道一次舀的太多豆子很會掉到外面去,每次舀一到兩顆豆,更容易裝進瓶子。
三、設計中多一點想象
想象在人類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想象能活躍孩子的思維,誘發(fā)創(chuàng)造的情趣,有利于智力發(fā)展。人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想象。小孩子從3-4歲開始,就已有想象力了,如在想象性游戲中,常把玩偶當作小朋友,拿杯子給"娃娃"喝水,拿小手帕給娃娃"擦眼淚"等,都反映了小兒的想象力。兒歌《小圓形》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寶寶在教具的幫助下很快就學會了。我就讓孩子們想象,小圓形還會變什么?寶寶們說:小圓形會變成西瓜、籃球、輪胎、太陽……發(fā)展了幼兒的想象力。撕紙練習時,讓幼兒想象細細長長的紙條象什么?面條、筷子、頭發(fā)、繩子、鞋帶、火腿腸……都是孩子眼中細細長長的東西。
四、設計多一點漸進
剛開始時,孩子什么也不懂,怎樣才能有效完成教育目標呢?我就設想請家長來引領孩子循序漸進完成。我的主題“親子班里朋友多”,其中《拉個圓圈走走》就是想讓寶寶和陌生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墒谴蟛糠值膶殞毝际堑谝淮蚊鎸δ吧沫h(huán)境和陌生的人,心理上都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一般來說是不愿和他人手拉手的。第一次游戲,我就設計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拉個圓圈走走,有了大人的陪伴,孩子心里的恐懼感就消失了不少,愿意和他人一起拉手。第二次時,我就提示寶寶:“誰愿意和小朋友手拉手玩游戲?”適應能力強的一部分寶寶就主動去拉別人的手了,不用親人陪玩。第三次時,我又鼓勵:“和小朋友手拉手玩游戲真開心。誰會和身邊的小朋友手拉手???”每一次玩游戲時都進行暗示,也允許個別家長陪玩,漸漸過渡到孩子們能主動玩。在引導孩子大膽表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中,我也是由會面向大家問好過渡到會介紹自己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年齡遞進,慢慢地涉及說說自己喜歡的動物、顏色,學習描述一個物體。
五、設計中多一點互動
親子課是一名成人家長和孩子共同在教室里接受教育的過程。由于許多成人并不懂得教育,在上課過程中只是坐著看護孩子的安全。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坐著無聊,相互拉起了家常,不僅影響課堂的安靜,更不要說配合老師指導孩子進行活動。如何讓家長也和孩子同步,和老師同步?我在課堂上就經常設計一些親子互動環(huán)節(jié)。如在音樂活動《頭發(fā)肩膀膝蓋腳》中,我先讓孩子們學毛毛蟲爬行,爬到小腳上、膝蓋上、肩膀上、頭頂上,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為了進一步掌握,請孩子們和家長相對而坐,請孩子在家長的身體上找出這些部位。然后請家長說身體部位,讓孩子在自己身上找。給了家長任務,家長們自然不敢開小差了,都認認真真的按要求做了。接著學唱歌曲,請家長根據歌詞幫孩子找身體部位,家長們開心地捏住孩子的小手,邊聽邊找,還有的也跟著孩子一起唱起來。整個活動顯得輕松,而且非常有效。創(chuàng)設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僅在活動中讓家長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在活動中,家長的心情也得到了放松,感受到濃厚的親子同樂之情。使父母在親子游戲的互動中,成為孩子游戲的伙伴、學習的指導者和行動的榜樣?;訉W習類似于一對一的教學,孩子的學習也更為投入,掌握鞏固情況也更為明顯。因此,我們要善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家長程極對話的過程中,愛上親子課堂,也讓家長覺得學有所值。
六、設計中多一點溫馨
親子課是家長和孩子一同上,在活動中也要注意融入一些親情式的內容。親子游戲可以滿足嬰幼兒的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如親子游戲《小袋鼠》,我讓孩子和家長面對面手拉手一起學小袋鼠跳,左跳跳,右跳跳,向前跳,向后跳,跳到大人的懷里去,親親小乖乖。在發(fā)展了幼兒跳躍能力的基礎上,讓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認識了前、后、左、右等方位,同時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了親情。許多家長在念到“跳到大人的懷里去,親親小乖乖”這一句時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抱著孩子親了又親。親子游戲是以親子間的情感聯(lián)系為基礎的,在游戲中,父母與孩子通過語言、手勢、表情、動作等符號進行面對面的近距離的交流活動?!缎”澈t》、《我的小臉象蘋果》、《蟲蟲飛》、《彩虹傘》等都是一些讓家長和孩子百玩不厭的親子游戲。在集體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營造溫馨的氛圍。如在學習《大和小》中,我讓寶寶們手拉手當皮球,我當打氣人。一邊給皮球打氣,一邊引導幼兒把皮球變大??墒呛⒆佑幸庾⒁鈺r間短,馬上就表現(xiàn)出懶散情緒。我就說:“唉呀,打氣真累呀,哪個媽媽愿意來幫幫我的忙?”打氣人換成了孩子們熟悉的家長,興趣又很快高漲起來。就這樣,一會兒這個家長來打氣,一會兒那個家長來打氣,孩子們覺得特別親切,坐在邊上看的其他家長也覺得開心。在孩子和家長們的歡笑中,不知不覺,我預設的教育目標也達到了。親子閱讀也是創(chuàng)設溫馨場面的好方式,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上,家長手拿書本讀書給孩子聽,這兒指指,那里點點。
七、設計中多一點親職教育
在親子課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由于家庭帶養(yǎng)的人不同、家庭經濟條件不同、對早期教育的認識不同,有的家長片面看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和開發(fā);有的家長對自己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方法感到懷疑,過多或者完全依賴親子活動的幾個小時時間,僅僅把自己看作是教師的配合者;還有的家長在活動中往往包辦代替等等。因此,對親子班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幫助家長了解嬰幼兒生理及心理特點,提高科學的家庭育兒水平,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顯得非常必要。如在《穿珠》教學中,有些家長認為這怎么是親子課呢?我就在講解示范過程中加入教學目的的解釋:穿珠需要孩子眼睛和手的配合,有助于手眼協(xié)調能力,促進幼兒小肌肉群的發(fā)展,同時也培養(yǎng)孩子做事的耐心和細心。并告訴家長,可以在穿珠過程中問一問孩子珠的顏色、形狀,穿好以后想一想可以怎么玩。在拼圖活動時,告訴家長這是培養(yǎng)孩子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并能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針對部分家長喜歡包辦的現(xiàn)象,告訴他們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剝奪孩子探索的權利。
教學設計為課堂效果實現(xiàn)提供保障,課堂效果又是檢驗教學設計的途徑。親子課既教孩子又教家長,教學設計顯得更為重要,如同戰(zhàn)場上的一面旗幟,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一位教師的素質和水平。給予教學設計應有的重視,不僅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而且有利于我們教師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加速我們青年教師的素質提高。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上海托幼》2010年第9期